吴思敏 设计
二战期间,犹太人遭到迫害屠杀。当世界各地几乎都将犹太难民拒之门外时,中国上海向他们敞开了大门。
1933年至1941年,大批犹太难民远涉重洋,上海给予了他们温暖的庇护。对他们来说,上海是他们的第二故乡,是在腥风血雨中庇护犹太人的“诺亚方舟”,由此也留下了一段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故事。
坐落于虹口区长阳路与舟山路交会处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正是当年许多犹太难民在上海的生活之处。
2018年,纪念馆启动扩建项目。历时近三年,2020年12月8日,扩建后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将重新开馆,面积从1000多平方米到4000多平方米,展品从150件到近1000件,近20个复原场景,161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参观者可多媒体互动“沉浸式”体验跨越民族的特殊情谊。
至此,这座全球唯一以大屠杀为背景、以拯救为主题的犹太难民纪念馆,以全新的面貌亮相。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虹口区供图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内景
“沉浸式”展厅讲好中国故事
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后,纳粹德国利用国家机器展开了有组织、有计划、分阶段的迫害犹太人行动。当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对犹太人关上了大门时,中国上海接纳了他们。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给予了约2万名欧洲犹太人温暖的庇护。
为纪念这段历史,虹口区于2007年在摩西会堂旧址设立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并于2007年3月-2014年9月根据摩西会堂的原始建筑图纸进行了全面修缮。
2018年,纪念馆正式启动扩建项目,对摩西会堂旧址西侧、南侧居民房屋实施征收,在保留建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
馆内展品 虹口区供图
经扩建,除摩西会堂旧址原封保留外,纪念馆展厅、广场等部分均进行了扩容和升级,展览面积扩大至4倍,展陈面积扩大10倍。
据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介绍,经扩建后,纪念馆整个展陈共分为“逃亡上海、避难生活、同舟共济、战后离别、特殊情谊、共享未来”6个部分,囊括了近1000件展品,近20个复原场景、通过161个鲜活的人物故事,讲述了二战时期犹太人如何逃离纳粹屠杀、如何来到上海虹口、如何和中国邻居友善相处的感人故事。
馆内场景 虹口区供图
与以往不同,整个展厅以“沉浸式”的展现方式,带着参观者以“听故事”的方式,去了解这段历史往事。
比如,在“逃亡上海”展厅中,有一艘名为“维多利亚”的邮轮模型,参观者只要触摸屏幕,便可看到不同等级内舱的景象。
原来,纪念馆通过史料研究了解到,从意大利通过水路逃难的犹太难民,大多数都乘坐一家游轮公司的四艘邮轮来到上海。犹太人离开德国随身只能携带10马克,于是少数犹太难民通过购买头等舱船票,上船后再退票购买低等舱船票,以此赚取现金差价。
为此,纪念馆特意打造了这架邮轮模型,并用现代化技术让参观者参与互动。而在邮轮模型旁,正是当年犹太人仅能携带的10马克钱币,以及他们离开德国时使用的皮箱,其逃亡时的艰难可想而知。
馆内展品 虹口区供图
这样的“沉浸式”体验与互动还有很多。澎湃新闻记者提前探营时看到,全新亮相的犹太难民纪念馆将一张张文件、照片还原成立体生动的场景,通过“水晶之夜”“皮箱墙”“外白渡桥”“难民营”“嘉道理学校”“合屋办公室”“做土煤”“林道志的故事”“温馨的年夜饭”“犹太难民隔离区”“寻找亲人名单”“罗生特”“别了上海”等13个场景,让参观者不知不觉沉浸在这段历史中。
除了展厅,纪念馆广场也同步进行了扩建,不仅面积更大,功能也更为完善。
原本位于广场的大西洋咖啡馆从半露天模式升级为实体店铺。历史原件“大西洋咖啡馆”“香肠男高音”“合恩小吃店”店招被整体移入店铺内部。参观者在展厅参观完后,可在其中喝杯咖啡,追忆往昔。
而原本位于纪念馆入口通道的上海犹太难民名单墙,此次也被整体移动到了扩建后的广场上。名单墙设立初期刻有13732个名字,经过数十年的收集与核对确认,名字已增加至18578个。现在,名单墙的最后设有一块“留白”墙面,等待通过今后的史料征集,补上更多姓名。
上海犹太难民名单墙 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图
每件展品背后都是一段往事
记者发现,馆内展示的千件展品中,既有“贝蒂的婚纱”、“约瑟夫的玩具独轮车”等老展品,也有很多首次展出的“新品”。
在“避难生活”展区,有一件特别的婚纱,它讲述了在上海发生的一段冲破隔阂、终成眷属的佳话。对于曾在沪避难11年的犹太难民贝蒂来说,这件婚纱意味深远,更是她家族中的“传家宝”。
“避难生活”展区 虹口区提供
1948年,她结识了一名俄国青年奥列格,两人几个月后就在国际饭店举行了婚礼。贝蒂当时穿的这件婚纱,是她婆婆亲手缝制的,可以看到上面绣着非常漂亮的百合花图案,在中国百合花有着百事顺心、百年好合的寓意。
贝蒂非常珍视这件婚纱,以至于她的两名女儿结婚时穿的也是这件婚纱。2013年,她将这件珍藏了几十年的婚纱捐赠给了纪念馆。2019年,纪念馆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举办“犹太难民在上海”巡展活动,贝蒂在女儿陪伴下,特地从迈阿密飞来参加开幕式并作了演讲。
馆内展品 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图
在“同舟共济”展厅内,一个略有些破旧的手袋正等待着它的主人出现。手袋的背后,同样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原来,上海居民金文珍的祖父曾在东长治路500多号开了家米店。当时,住在周边的不少犹太人生活困难,常常会来米店借米、借面。金老先生总是有求必应,有时借了钱没打收条,有时对方还不出他也不计较。1940年的一个傍晚,一对犹太人夫妇抱着发高烧的孩子找到金老先生借钱,并拿出一个漂亮的手袋作为抵押,表示一旦有钱了就赎回去。金老先生给了那对犹太人夫妇相当于当时米店一个月营收的钱款,但之后再也没有见过他们。
金老先生一直惦念着他们的安危,后来便把这个手袋转交给金文珍,并嘱托她继续好好收藏,希望有一天能找到那对犹太人夫妇。金文珍找到了纪念馆,将手袋交于纪念馆保存,希望能借助纪念馆的力量找到手袋的主人,完成祖孙三代的心愿。
馆内场景 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图
让两栋老房子“开口讲历史”
与展厅内部现代的布局相比,新展厅的外观依旧是老房子的旧时模样。为了在保护历史建筑风貌的同时,让老房子开口“说故事”,虹口区动了不少脑筋。
近年来,纪念馆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成为上海犹太难民研究的重要平台。如何在推进北外滩地区新一轮开发的同时,守护好这一重要文脉,展现好这段独特的历史?为此,上海和虹口区决定对纪念馆进行扩建。通过旧改征收,将位于纪念馆西南面两幢犹太难民曾居住过的建筑纳入了扩馆范围,让见证了历史的老房子来开口说历史。
被纳入新馆的这两幢民居“来头不小”,一栋为上海市历史保留建筑,一栋为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这就意味着,想让老房子“开口说故事”并不容易,必须按照房屋原有的格局进行修缮和布展。
“亭子间”“客堂间”“厢房”“天井”将整个建筑分割成数十个小空间。如何在这数十个小单间布展?又如何让展览在两幢楼间实现连接呢?
馆内场景 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图
馆内场景 虹口区供图
经过“头脑风暴”,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最终,北楼作为历史保留建筑,在不改变外观的前提下打通内部展示空间,采用大空间展示手法,通过4个渐进的大空间展示犹太难民逃亡上海的过程,重点打造多媒体场景复原,突出展览视觉冲击力。
南楼作为历史保护建筑,建筑外观和内部结构均被完整保留。设计者根据建筑特点,将二楼走廊实行封闭处理,通过回廊连接,将二楼串联成一个整体展厅。一楼则避开花园,通过连贯的350米内循环式展线,根据小房间地形,采用小场景展示辅以史料,最终实现了在狭小空间中展示史料和研究成果的需求,让承载岁月记忆的老房子说出了虹口往事。
触摸按钮可以“讲故事”的装置、可以和观众实现交互的大型触摸屏……经过扩建改造,两幢老房子里汇集了大量“高科技”。基于丰富史料推出的展陈内容,以艺术表现和科技支持紧密结合的方式,为观众带来一场历史、科技和艺术的交融的视觉盛宴。
“在当年犹太难民居住过的建筑中重建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新馆,展现了上海在新时代都市建设中,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决心。”虹口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里讲述的是人类一段跨越民族的友善与包容的故事,保存的是人类的正义和文明之光。
澎湃新闻记者从虹口区了解到,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将自2020年12月8日起向公众开放。目前因疫情防控需要,纪念馆实行预约参观制。开放时间为9:00—17:00,16:00停止入场。参观者可通过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官网和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后购票进入。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诉说“诺亚方舟”的救助故事,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全新亮相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