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一个笔名,也是他最广为人知的笔名,1918年他发行了《狂人日记》,用的就是鲁迅,此书一出,鲁迅“一夜成名”,因此鲁迅便一直沿用这个笔名。
作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鲁迅的文章影响后世深远,除《狂人日记》之外,鲁迅还著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等,每一本书,都深深的揭露了旧时代的黑暗和国人的劣根性。
鲁迅在民国时期影响力很大,哪怕是现在没有读过鲁迅文章的人,恐怕也知道鲁迅的一些表情包,然,现在却兴起了“去鲁迅化”。
所谓“去鲁迅化”就是将他的作品从教材当中移除,就现在来讲,鲁迅的一些作品的确是越来越少了,历时10年的“去鲁迅化”,我们到底要去掉什么呢?
鲁迅从文是一波三折,年少时期,父亲患了重病,周家请了两位名医,还开了许多奇奇怪怪的药方,但父亲的病更重了,所以鲁迅一直都反对中医,认为:中医只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1904年成,鲁迅留学日本,进入了仙台医科专门学西医,他的各科成绩都不错,同样受进化论、尼采和托尔斯泰思想的影响,鲁迅也是爱上了文学,1906年,在一次上课时,老师播放了一部“日俄战争教育片”。
当时国人给俄国人当侦探,被日本人抓获之后要处决,然,围观的也是国人,鲁迅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用文字唤醒国人的麻木的内心。
鲁迅文学深受俄国讽刺大师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的影响,鲁迅在自己撰文之前,都是翻译外国的文学,比如果戈理的《死魂灵》,鲁迅编写的《狂人日记》就带着果戈理的影子。
大部分人对鲁迅最初的印象,应该是来自《故乡》,因为是初中需要学习的课文,所以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影响。
有一天冬天,鲁迅回到了故乡,又想起了儿时的玩伴闰土,然而回忆是美好的,现实却无比的残酷,闰土已经不是记忆当中的那个少年了,圆紫色的脸变得灰黄,眼睛也跟他父亲一样,最让鲁迅失落的,便是闰土的那句“老爷”。
一句“老爷”,也让闰土成为了是封建旧社会的“遗物”,但鲁迅依旧没有放弃冲破封建枷锁的信念,文中最后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以前,鲁迅的作品被频频选入教材,除了学生会读鲁迅的书之外,社会的人也会拜读鲁迅,哪怕几十年过去了,鲁迅的文章依旧还有其特殊的魅力。
然而10年前,教材改革,为了迎合时代,学生们阅读的一些文章也都进行了增添和删减,鲁迅的文章,也被逐渐的移出教材。《风筝》也是接二连三从高中语文教材当中删除。
伴随着“去鲁迅化”兴起,针对鲁迅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有专家认为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也有人专家认为过于负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众所周知,鲁迅的文章都带着讽刺意味,揭露的是时代的黑暗,既然我们已经远离了那个时代,我们还是需要鲁迅吗?
北大钱理群教授一直都非常关注教育问题,多次批判教育问题,并为此奔走,作为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就鲁迅问题,作了很多的论述,还撰文谈“去鲁迅化”。
钱理群认为:读鲁迅的文章,能让我们少些肤浅,少些小家子气,少些庸俗,少些丑陋,先生的文章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出你我的真实的内心……
或许很多人都觉得钱理群这是在吹捧鲁迅,但实则不然,鲁迅指出的国人劣根性问题现在依旧还存在,依旧根深蒂固,社会缺少不了鲁迅。
钱理群曾经提出了这么一个词——精致利己主义者: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精致利己主义者一切都以自我为核心,他们善于伪装、经验老道,然而从小学开始,我们的教育就不断的在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所以我们需要像鲁迅这样的人,一个敢于去揭露一切的人。
钱理群教授还举了一个例子,这也是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在他的课堂上,甚至大学课堂上,一般很少会有人座前排,有一天一个同学就座了前排。钱理群教了这么多年书,也自然懂得学生的阿谀奉承。
不过这个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仅将他课都听进去了,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下完课之后,这位同学会经常跟钱理群教授交流,钱理群教授很喜欢他,后来这位同学提了一个要求,想要钱理群教授了推荐信。
作为北大资深的教授,钱理群的推荐信有很重的分量,钱理群认为这位同学很努力,给他推荐信也没问题,然同学拿到推荐信之后,他就彻底从钱理群的课堂上消失了。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群体越来越庞大,社会上也需要鲁迅这样的人去唤醒一些人的内心,钱理群教授认为,鲁迅的作品能触动孩子心灵深处的一些东西,让他们去思考根本性的问题。
他将鲁迅作品教学的意义,归结为给中学生和中学教育提供“基础人文精神的支撑”,也许只有真正读懂了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才能真正的了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
现在提倡的“减负”,删减一些文章,确实让学生得到了一些放松,但是这跟“去鲁迅化”又有什么关系呢?
坊间也流传着“少不读鲁迅”的论调,其实现在中学生接受能力强,他们也能拜读鲁迅的文章,无论鲁迅的文章今后在教材的命运怎样,教育部门的删减和增添都是为了祖国的下一代考虑。
在众多的文人当中,鲁迅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批评家,时至今日,回过头看鲁迅的这些经典名言,依旧说得非常准确,社会虽然在进步,但有一些东西却难以改变。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去鲁迅化”已有10年,鲁迅作品被逐渐移出教材,究竟要去什么?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