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我们迎来了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大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矣。”
大雪有三候: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里的“荔”可不是“荔枝”。《说文解字》曰:“荔,似蒲而小,根可为刷。”《广雅》云:“马薤,荔也。”可见“荔”指马薤,一种根系发达、耐低温的植物,在北方地区能正常越冬。
贾冰吾《松雪瑞鹤》。来自人民网书画频道“人民美术馆”
这一时节,下雪的次数增多、雪量增大。洁白淡雅的雪不仅浪漫多姿,还有着很强的文学意韵,常常成为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
赏雪听雪再煮茶 寻常生活添风雅
说起赏雪,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可谓较具代表性的一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双目所及之处,不过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还有一叶扁舟而已。
贾冰吾《竹》(指画)。来自人民网书画频道“人民美术馆”
因为雪无声无味,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难以捕捉,因此咏雪诗中写夜雪的并不多。白居易的《夜雪》却能不落正面描写的窠臼,“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全诗尽用侧面烘托,因衾寒窗明而知有雪、因闻折竹声而知雪重,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
梅雪相依的景观常让风雅之士诗兴大发。“无梅诗兴阑珊了,无雪梅花冷淡休。”刘克庄认为,梅上无雪,便少了几分兴致。欧阳修在《蝶恋花·腊雪初销梅蕊绽》中也写道:“梅雪相和,喜鹊穿花转。”动静之间,让人感受到大自然在寒冷雪天仍充满生机。
贾冰吾《寒梅》。来自人民网书画频道“人民美术馆”
烹雪煮茶也是文人钟爱的消遣方式。陆游《雪后煎茶》曰,“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还有人将梅花枝头积雪扫下,贮藏地窖供夏季饮用。《红楼梦》中妙玉给宝玉泡的茶,便是“收的梅花上的雪”,宝玉细品之后,“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
雪花片片书心绪 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每个人的心态感受不尽相同,有人安享岁月静好,有人则触景生情。柳宗元《江雪》诗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后二句将镜头拉远,用“寒江雪”烘托出苍茫一片的气氛,勾画了一位不畏严寒仍专心致志钓鱼的老渔翁的形象——这恰是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表达自己不屈而又孤寂的情绪。
陈忠志《独钓寒江雪》。来自人民网书画频道“人民美术馆”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在《别董大二首》中描写了典型的北国雪天风光,不加修饰,却处处显示着送别的情调。雪中别友,雪纷纷、情深深,没有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但诗人罗隐的这首《雪》却说:“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长安还有许多饥寒交迫的人,他们盼不到“丰年瑞”所带来的好处,因此,作者认为即使是“瑞雪”,也不宜多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刻同情。
“萝卜圆子”“红黏粥” 夜宵吃到五更时
大雪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披上冬日盛装,天气愈发寒冷。鲁北民间有“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的说法,意思是天冷不再串门,只在家喝暖乎乎的红薯粥度日。
南京人在大雪爱吃大萝卜。用萝卜加工成的萝卜圆子,多年来一直风靡老城南一带。做萝卜圆子的方法很简单,拣那滚圆实在的萝卜,洗净削皮后,用刨子把萝卜刨成丝,再用一定量的面粉掺进去,调和成糊状,然后放些虾末及葱、姜、盐等调味品,就可用汤匙一个一个放入浅浅的油锅中,等炸到黄澄澄的颜色时取出即可。老城南人有下午吃点心的习惯,围坐在摊子前,摊主在煮沸的水中舀出几个圆子盛在碗中,撒些蒜花,有滋有味。
作者:林帝浣(小林)
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大雪白天短、夜间长,所以,古时各手工作坊、家庭手工就纷纷开夜工,俗称“夜作”。手工的纺织业、刺绣业、染坊到了深夜要吃夜间餐,因而有了“夜做饭”“夜宵”。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各种小吃摊也纷纷开设夜市,直至五更才结束,生意很兴隆。
(综合自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等)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大雪诗意浓|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