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色字关注“央视新闻”
铭记千百万以血肉之躯安天下、护河山的无名英雄,近日,央视综艺《国家宝藏》带来跪射俑的前世传奇。
节目中,身为文物摄影师的赵震,分享了自己和秦始皇兵马俑的今生故事。他说,拍陶俑就像在拍人像,看着他的眼睛仿佛“能感受到他的呼吸”
赵震的工作是给秦始皇兵马俑拍摄“证件照”,他说“这是全世界最棒的工作”。目前,他已经完成了兵马俑一号坑862尊陶俑的拍摄。因为秦俑坑不能打灯,有时为了给一张照片拍出最美的自然光线,他甚至会等一年。
有关这份“全世界最棒的工作”,赵震和总台记者分享了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给兵马俑拍“证件照”?!
1997年至今,赵震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工作了20多年。一尊尊兵马俑的“证件照”多出自他手。
每一尊兵马俑都有自己的文物档案,所有文物档案的总和叫文物总账。它像一个户口本,家里添丁进口都要补充更新。每一尊俑的保存现状、是否经过修复、是否参加外展、是否有新俑出土,都要重新记录。对于图片像素不高甚至是年代久远的黑白胶片,都要进行信息更新。
赵震和他的同事们,就是要给兵马俑的文物总账做新的补充。通俗地说,就是给兵马俑拍摄身份证。
下坑时,赵震要精心准备。沐浴更衣,提前一小时停止进食,穿上最软的鞋和贴身结实的工作服——围裙,小心翼翼地下坑开始工作。
△图中赵震的围裙被他称为“战袍”,陪伴了他近五年时间。
一号坑的兵马俑之间距离极近,只有30—40厘米。为了保护文物,冬日严寒只能穿薄薄的衣服,仅在腰上贴一圈暖宝宝。为了不剐到秦俑,臃肿的摄影背心早已成为下坑的着装“禁忌”;相机包不能携带,只有把电池放在最贴身的地方。
夏天同样不好受,用赵震话来说一号坑就是“减肥培训班”。一整天拍下来,出汗多到像洗澡。一摸脸,汗都变成盐粒,围裙已经盐化到能站在地上。
给兵马俑拍摄证件照不单单只有正面、侧面、发髻、鞋子……所有的细节都要拍摄到位。为了完整拍摄秦俑的不同角度,赵震需要更换多种姿势,站着、蹲着、趴着、来回走动,耗时一个多小时。
△图选自赵震朋友圈,配文:听得见摇旗呐喊,天摧地塌陷;看得见耀武扬威,披袍擐甲。
这样的劳动强度,赵震回家能吃一大锅饭,坐着就能睡着。一号坑身份证拍摄完毕,赵震瘦了12斤。
日复一日,这样拍摄会感到枯燥吗?赵震说一点也不,“我拥有全世界最棒的工作,我会让所有摄影师羡慕嫉妒。”这份喜悦溢于言表。
赵震称呼秦俑为“爷”,是尊敬也是亲切。拍摄过程中,四目相对,兵马俑仿佛在均匀呼吸。赵震还会和“爷”互动:“爷现在光不错,咱们保持住再来几张。”
让赵震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秦俑的胡须和下唇发现了指纹,是千年前铸造这尊秦俑的工匠留下的。刚刚发现时,赵震说他脑袋轰的一声,傻在原地。
那种感觉很微妙。同一个位置,制作兵马俑的秦朝工匠仿佛刚刚离去,留下指纹印迹,下一秒赵震接踵而来。“这一秒”,跨越了2200年。
惊喜远不止于此。每年兵马俑都会“复活”一次。所谓“复活”,是光与影的功劳。铅灰色的文物在阳光下瞬间变得流光溢彩,如获新生。
秦俑坑严禁使用闪光灯,到了十二月末,自然天光特有的角度洒在兵马俑脸上,铅灰色的面庞在映照下变得五彩斑斓,栩栩如生。那时,这支沉默的军队,“不动如山,动则如火掠林”。
为了等待每年的“复活”,赵震十二月底会去蹲坑。从下午两点到太阳西落,哪怕一年只能拍出两张这样的片子,都非常值得。
滑动看秦始皇兵马俑“复活”惊艳一刻
哇哦!震撼!
2200年的兵马俑,在赵震眼里,不是老爷爷更像是20多岁的蓬勃少年。
这些“少年”千人千面,在赵震的镜头下,特色更加清晰明显:有小圆脸、国字脸,还有高鼻深目的胡人。他们姿态各异,有的目光坚定,有的神色轻松。他们是独特的个体,又是气势磅礴的群像。
△图为赵震和“爷”的合影,他说这尊秦俑很像“灭霸”。
赵震在社交媒体上的头像是兵马俑的侧脸,眉目英挺线条流畅,轮廓清晰。这是东方男子特有的男人味,是祖先特有的精神面貌。
通过镜头,他们仿佛活过来了,血肉丰沛,呼吸均匀、情感饱满。
用最清晰的照片、最近的距离把这种震撼之美带给观众,这是赵震工作的意义。
下坑拍摄时,赵震总能听到来自世界各地参观的游客,用不同的语言腔调,说一句话:哇哦!
惊叹的背后是震撼。赵震曾想用摄像头把所有“哇哦”的表情拍下来。因为环境因素影响,计划暂时搁置。但他总想有一天,能启动这个项目,记录下不同面孔,不同语言的“哇哦”。这是世界对兵马俑的震撼,更是对中华文化的震撼。
“从小到大,我都守在这儿”
赵震的微信名叫“守陵人”。从小到大,赵震都守在这儿。小时候,父亲在博物馆工作,寒暑假他在秦俑村度过,趴在一号坑栏杆上,看着父辈们围着兵马俑工作。
当时条件艰苦,吃馄饨都得骑自行车跑三四公里,但赵震觉得很幸福。村里人很亲切,不靠别的,靠的是大家都叫兵马俑一声“爷”的情。
后来,赵震成了文物摄影师,博物馆成了他的家。赵震说,他就是这里的守陵人。他妻子也开玩笑说,那她也改名叫守陵人家属。在夫妻俩眼中,守陵人这个名字,一点不瘆人,还格外温情。
赵震和妻子有个习惯,晚上喜欢绕着秦陵遛弯,他们称之为“走陵”。“走陵”一圈,刚好5.2公里。有时刮大风下大雨,也会去秦陵走一圈,和“爷”说说话。
其实,赵震妻子也是他的“特别摄影助理”。有时候助手不够,妻子会帮着拿笔记本和电池。无法进入文物区,妻子就远远在文物区外面看着他。有需要时,妻子攥着电池,急匆匆地奔向兵马俑一号坑。她传递的不是十万火急的军情奏报,更像是独属于两个人特有的浪漫密语。
△图为赵震在妻子生日时送给她的画
有时结束工作回家,浑身是土,口罩都是黑的。有时候赵震妻子打趣说“不让进门”,他会说这可是2000年前的灰,别人想要还没有呢!
△图为赵震工作完一天,口罩已经黑了。
“背后有800多位爷撑着,怕什么?”
赵震心中,博物馆里的所有人和一号坑的秦俑一样,沉默不语,队列整齐,朝一个方向,勇往直前。守陵,守的是秦陵,守的也是所有文物工作者的情怀梦想。
其实,秦俑们也守着赵震。起初本不打算参加《国家宝藏》的赵震,因为妻子的一句话,坚定了决心。她说:“背后有800多位爷撑着呢,怕什么!”一下子就让他定了信心:“我的800多位爷就是我的底气!”这才有如今赵震站在《国家宝藏》的舞台,向观众与网友讲述与国宝有关的故事。
其实,赵震的职业不只是文物摄影师,他还喜欢通过画笔描绘不一样的历史世界。
滑动一览赵震创作受邀《国家宝藏》始末 手绘作者:赵震
对国家宝藏,他有自己的理解:在文物工作者的眼中,宝藏不一定价值连城、金碧辉煌,但一定是文化精神承前启后的路标。让我们了解自己,时刻提醒我们是谁,我们要成为谁。
赵震受邀成为《国家宝藏》节目的国宝守护人,守护跪射武士俑,守护的更是所有中国人的文化家底。
▌本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001)
更多新闻
监制/李浙 主编/马文佳 孙雪
总台记者/王元巾
编辑/王元巾 校对/高少卓
除标注外,兵马俑摄影照片均为受访对象提供
央视新闻
为赵震点赞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他说,这是世界上最棒的工作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