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下午,“‘移动’——2020上海(长三角)青年艺术家第六回邀请展”在上海北外滩抱朴美术馆拉开帷幕。这也是改革开放至今,以高校主导并举办的以长三角地区青年艺术家作品为主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大型艺术展览。
展览由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王远教授工作室主办。参展艺术家83位,其中包括14位特约专家与69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其中也包括若干留学海外青年学子的作品。作品涵盖油画、水墨、漆画、雕塑、影像、装置等多种艺术样式。
马媛媛 灵墨——诗66 cm × 66 cm纸本彩墨2013
更“敞开”,首次从上海扩展到长三角
漫步设于抱朴美术馆内的展厅,“敞开”是这个展览予人的鲜明印象。这个印象一方面来自展陈的形式——作品打破门类呈现于不同的展厅空间,甚至延伸至半透明的阳光长廊以及户外露台;另一方面更是来自作品本身——参展青年艺术家主要由长三角多所高校以及文化界共计20余位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推荐产生,可以说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学界对青年艺术提出的一种标准,代表了面向未来的艺术趋势。
展览总策划、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远表示,对青年艺术家的培养与推广,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基础艺术生态。基础生态有了,高端的名家名作才会更有高度,地区的艺术发展也才能更有底气。对此,高校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想通过这样一个以高校为主导的青年艺展,建立起高校之间互相认可的学术标准,进而‘出圈’与城市发生关联,提升城市的艺术品质。”
这也是该展览计划自2017年启动以来,首次将展品征集范围从上海扩大到长三角。展览的特邀专家、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立行认为,“移动”展从上海扩展到长三角,显示了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长三角高校艺术教育越来越密切的关联度和丰厚的江南文化对于生活、就学于长三角的青年艺术人才的滋养。
蒋吟2020013100 cm × 80 cm板上综合水墨2020
20余位教授以及文化界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推荐的青年艺术家也不限于所在院校的“小圈子”,而是放眼长三角地区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优秀青年艺术家,其中既有长三角各大高校及专业院校的青年教师及在校研究生,也包括毕业不久的青年新锐艺术家,还有海外留学的青年学子。部分特邀专家的作品也集结在展览,构成了一个特别的板块。
周璞 氤氲 布面油画 160cmX140cm
此次年龄最小的参展艺术家、年仅22岁的中国美术学院研一学生姜鹿语表示,美院的在校生们平时偶尔也会参加一些艺博会,但相比倾向于市场需求的艺博会平台,大家其实更向往像此次展览这样学术性更强的展示交流平台,不仅能够与更多优秀的艺术家交流、碰撞,更能听见来自业界权威的声音,特别是批评的声音。
曾经在英国留学、现生活在上海的青年艺术家蒋凝认为,与国外的一些面向青年艺术家的艺术展览相比,“移动”邀请展充满锐气和朝气,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有留学背景、生活在长三角的青年艺术家参展。
蒋凝,游乐场,布面油画,2020
更富“科技”感,写实类架上绘画越来越少
从展出作品样式来看,行至第六回的“移动”展,呈现出了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写实类架上绘画越来越少,以综合材料、多媒体等方式创作的作品越来越多。
这不仅是近年来青年艺术创作的鲜明特色,也是未来艺术的发展趋势。此次展览的特邀专家,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张强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杨奇瑞认为,科技对艺术的影响无法避免,已迫使艺术家特别是青年一代艺术家努力寻求新的表现方法。“这次参加展览的作品已很难说它单纯是什么形式,更像是综合艺术、总体艺术,各门类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了。”
综合材料作品《数据废墟-拟象与仿真》,由倚在墙上有着斑驳印痕的椭圆石膏板与平放在地上堆满各种黑色零碎物件的圆形木板共同构成。形成的视觉效果,让木板上的物件看起来像是从石膏板中“跳”出的。作者沈之毕业于意大利米兰欧洲设计学院,现居上海。他表示,自己最近几年的作品一直在探讨虚拟数据与现实的联系,并不断尝试用3D打印来制造数据实体的各种形态,进而再将其扫描回电脑中用图像的方式产出,让这两者互相形成仿真与拟象的悖论关系。此次参展的作品就让人们看到了这样的尝试,木板是工作室搬迁时废弃的桌面,木板上的物件则都是3D打印出来的。
之所以热衷于用数字技术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他坦言既是因为“我们这一代刚好是在现实社会向网络社会过渡中成长起来的”,也是因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专属’的材料,谈论当下使用更加贴合当下语境的材料或许更有表现力”。
罗正 空 3'05''影像2020
时长三分钟的影像作品《空2020》,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数码艺术系青年教师罗正带来。屏幕里的人物如纸片般穿梭于有着水墨质感的黑白场景中,似有迷茫、无助,也似有惊奇、梦幻。这是艺术家用数字动画设计手法与综合材料视觉处理手法相结合的一种尝试,既呈现出超现实的一面,也不免让人联想起面对突发的疫情时自我的薄弱。
张润 作品-羽化 · 记忆时空 录像静帧 03“02’
更“当代”,国画、油画、雕塑等传统艺术样式传递时代理念
踱步展览,于展厅中央敞阔区域冷不丁遇见的一把座椅、一只油汀,竟然也可能是参展作品,用的是你意想不到的创作手法。
司建伟《金种》尺寸:H80×58×45cm时间:2019
另外一些展品看似运用的是相对传统的国画、油画、雕塑等艺术样式,传递的理念却颇为当代,同样值得关注。例如王小双的《城市倒影NO.3》,与其说是木板油画,不如说是抽象的类浮雕装置。陈雨桐的《网》系列用的是工笔国画技法,探讨的却是当代女性的生存处境。司建伟的雕塑《金种》将一颗硕大的镜面不锈钢“玉米粒”置于展馆的户外露台上,反射出周边的摩天大楼,一支带有金钱符号的箭插在“玉米粒”上,为观者提供了多种阐释的可能。
翟轩弘 20190318 布面油画 130x90cm 2019年
在业内人士看来,比起形式上的潮流和前卫,在内涵上与当下、与时代接轨,对于艺术品来说更为重要。此外,如蒋凝、姜鹿语的作品也别开生面。
姜鹿语 《虚室生香——溯》中国画
赵芝倩 人物(二)84 cm × 59.5 cm 木版水印2011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传统写实架上绘画越来越少,科技感作品越来越多?这个青年艺术家作品展的风向耐人寻味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