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优秀的人 越容易被孤立
爱默生曾经说过:“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事情往往会迎刃而解;但这并不是因为事情变简单了,而是因为我们的能力变强大了。”
能力强大,是一个人在社会竞争中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强大时,才不会被他人欺辱或消灭。强大的人,往往是优秀的人。
这些优秀者,通常具备相同特征:
1. 高度自律
2. 极度追求自我价值
3. 时间管理极为严格
4. 事事精打细算高效率
5. 视野与格局宽广
6. 不从众
在中文语境里,优秀包含不同层级的含义。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优秀通常直指财富、地位与个人声誉——凡能获得这些的人,都可以称之为“优秀者”。
因此,为了变优秀,或者说为了获得优秀之后,才能占有的社会财富与资源,人人都拼尽全力鞭策与提升自己,人们熟知的“内卷化”也就随之而来。
“内卷化”为什么这么不招人待见,人人谈之色变呢?
正是优秀惹的祸。
打个比方,优秀的人因为自身素养高、技巧全面,又非常看重时间和效率。领导交代给他的工作往往一小时不到,就干净漂亮地完成了;这还不算,自己还经常主动找事情干,甚至帮助一些同事完成他们做不了的工作。
一来二去,领导就觉得:小伙子人不错,既然可以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儿,那就干脆把不能干活的那些人都辞退了,活儿全交给他,还可以节省人力成本。
如此一来,当团队中的某个人工作特别优秀时,老板一般都会很高兴,但团队中的其他人就郁闷了:总是他一个人干活,显得我们都平庸、笨拙,毫无存在的必要。
这种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人,谁会喜欢?
所以你看,工作能力出众的人,在团队中会有好人缘吗?自然没有。大家都会恨他、讨厌他、孤立他,觉得他在公司或团队中的存在,对自己完全就是一种威胁。
这种砸人饭碗而不自知,就是优秀的人不知不觉中干出来的蠢事。
所以,优秀者,在公司里往往容易遭受排挤、孤立,也是那个最容易被集体防范和警戒的人。可以说,越优秀的人,在团队中越容易陷入孤家寡人状态,孤独感也最强烈。
这效果,正如老话所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孤立优秀者的体系是一种病态心理体系
如果一个工作能力强的人总是被群体孤立,那么,本质上可能并不全是人的问题,极有可能是这个团队或体系存在问题。因为一般情况下,问题都源自体系,而不是人。
再好的人,一旦置身于糟糕的体系中,最终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比如,优秀者习惯于高效做事,不浪费一分一毫;如果遇见同样高效的同伴或团队,那么他将如鱼得水,自然融入其中毫无违和感。
但倘若团队中的其他人素养不高,拖沓低效,并且在这种低效率氛围里互相抱团,那么优秀者自然如锥刺股,令周围想偷懒的人不满和不安。
与其说是优秀者木秀于林必被摧毁,不如说容纳这些平庸者的,拖沓、低效的体系,是导致种现状的罪魁祸首。
关于这种病态的心理体系,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就曾以非常充分而精准的阐述,刷新了人们对群体这种病态心理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明确指出:
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而群体的思想就会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与此同时,群体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简言之,就是当人们处于某种集体心理中时,个人的才智会被削弱,进而导致他们的个性和判断力也被削弱,当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和无序品质就开始占据上风。
所以,试想一下,身处集体中的个体,原本就容易受集体无意识影响而降低智商,如果再加上这个集体价值观和氛围还不健康或不正常,那么那些头脑清醒有辨别是非能力的出类拔萃者、行为意识优秀者,被集体孤立和打压,就理所当然无可避免了。
优秀者必备技能:孤独、坚守、对生命有所图谋
在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看来,一个有意义的人生,理应具备三种价值观:
1.经验价值观:来自自身经历
2.创造价值观:源自个体体悟与创造
3.态度价值观:面对困境时候的正常回应,最高境界是积极主动
越优秀的人,越容易被群体排斥和遭受打击,已经成为公认的常态。
优秀者高度警觉与高效率的头脑,总是让他们把事情看得通透而细致,行动也因此精准而到位。但这种速度与效率,往往令周围普通能力者无法追赶,进而落后并心生怨愤和误解。
所以优秀者的孤独,一方面来自无人比肩 形单影只,另一方面则来自被群体视为异类的被孤立感。所以,猛兽独行,庸者合群。
然而,优秀者只能独自承受孤独、排斥、打击吗?有任何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回归群体并与周遭的人融洽相处呢?
在弗兰克看来,方法是有的,它只能来自优秀者从内而外的历练。
方法一: “由内而外”地去改变。先改变个人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平和融洽,然后再以聪明的头脑去对环境施加影响;
方法二:以原则为中心,配合个人对群体的认知,兼顾优秀与合群属性;
方法三:确认角色,明确知晓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身份并以此为标准行事;
方法四:双赢思维,不能双赢,就好聚好散;
方法五: 知晓求同心理。因为除了物质之外,人类最大的生存需求源自心理,也就是被人理解、肯定、认可和欣赏;
方法六:确认不可变更的原则,以不委曲求全的原则梳理和规范自己在集体中的行为。
以上方法,对于被环境和集体孤立的优秀者而言,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当一个人想要 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要改变现状时,首先就要去改变自己对环境、问题的看法。 因为如果优秀者并不想违反自己的原则,而只是想让生活发生相对较小的变化,那么专注于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即可,但实质性的变化,最终还是要靠思维上的转换。
此外,根据环境决定论我们知道,通常,伤害我们的并非被孤立的遭遇本身,而是我们对于被孤立这种遭遇的回应。
从左脑进行管理,右脑进行领导的大脑分工来说,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应该遵循要事第一的原则,也就是永远先做最重要的事情。
对于优秀者而言,如果被孤立或排斥,那么一想到自己的生命只有短暂数十年,自己的目标尚未实现,那么,无论多少孤立、形单影只、羞辱和责骂,都会变得微不足道。
只有实现生命价值的原则和价值观,在现实中才变得无比清晰。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Smith, E. (2020). Your Flaws Are Probably More Attractive Than You Think They Are. Vulnerability. (2020).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越优秀的人,面对的排斥和打击就会越大丨越优秀越孤独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