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荣格的心理类型
你知道自己是“假内向”吗?
你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吗?
为什么人在辨识自我的过程中会产生虚假认知呢?
让我们从荣格的心理类型分类讲起。
心理学家荣格在他的著作《心理类型》中,将人的基本心理分为了两种心态和四种功能。这两种心态和四种功能相互组合,形成八种人格:
外倾感觉型(extroverted sensation, Se)
内倾感觉型(introverted sensation, Si)
外倾直觉型(extroverted intuition, Ne)
内倾直觉型(introverted intuition, Ni)
外倾思维型(extroverted thinking, Te)
内倾思维型(introverted thinking, Ti)
外倾情感型(extroverted feeling, Fe)
内倾情感型(introverted feeling, Fi)
荣格认为人有两种心态倾向——内倾和外倾。
内倾的人,由于生理结构(主要是大脑皮质层)特殊,通常只需要较少刺激,就能引发内倾者强烈的触觉和感受。
所以,内倾者为保持能量和体力平稳不被外界刺激耗散,平日里会更喜欢使行为和思绪保持平静。
于是内倾者总给人一种安静感——保持充分的安静与平和,这种状态其实是内倾者对自己的一种眷顾和保护。
与此相反,外倾的人天生感觉阈限高,而大脑皮质唤醒强度低,所以这样的特质迫使他们总是去追求外界活动来刺激自己,从而让自己保持活力和充满能量。
通常情况下,大家会对其他人说自己是内倾或外倾的人,其实心理学上我们更倾向于把每一个人用“人格”来进行定位。
假如一个人说自己是内倾型的人,那么准确的意思应该是指在他自己的人格类型中,内倾或外倾占据了更大比重。
所以观察上面8种人格类型你就能看出来,荣格认为,任何人都不会是完全内倾型或外倾型,而只会是两者各自多一点少一点而已。
二、假内向=无意识中相反倾向心态被压抑
如此说来,根据荣格的理论,“假内向”又应该如何界定呢?
如果某人认为自己是内倾型的人,但有时候却又表现出跟内向完全不同的行为举止。我们就会说他“假”,其实就意味着外界已经看到这个人的分裂甚至是压抑。
仔细辨认一下以上提到的8种人格,你会发现2、4、6、8这四种人格以内倾型心态为主导,外倾型心态则主导着1、3、5、7这四种人格。
本文探讨的“假内向”,理所当然会被归入2、4、6、8四种人格类型中的一种。
因为如果一个人绝大部分时间都以2\4\6\8种人格类型出现在人们眼前,谁也不会知道,他的内向形象之下,其实隐含着刚好与之相反的心态。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人平时看起来表现出内倾倾向,那么就意味着他的外倾倾向被压抑住了。同样道理,如果这个人表现的是外倾倾向,则他的内心中内倾倾向是被压抑了的。
很绕却很有道理对不对?
这就是荣格心理学类型的奇奥之处。荣格认为:
既然8种人格类型是被混合而成,那么一个人向外呈现出来的,肯定是被人意识层面接受并允许释放和执行的那一种人格。
也就是说,某种人格只有被我们自身的意识觉察到了,才会被释放和施展出来被人看见。而其他没有被意识觉察到的人格,暂时处在无意识状态,但不代表它们不存在。
所以我们在拆解一下“假内向”意味着什么——内倾型人格已被意识觉察并认可,但被压抑的外倾型人格却屡屡冒头,也就是说这个人在无意识中还有另外一种人格正在压抑中蠢蠢欲动。
一旦无意识状态下被压抑的外倾型人格冲破意识的觉察,它就会立刻会流露出来,使当事人由内倾型的人,瞬间变形为外人眼中的陌生人,并惊呼:原来这才是真实的你!
所以你可以回忆一下,一个平时沉默寡言、孤僻、冷淡的人,突然对某人爆发脾气的样子。
一个平时文质彬彬、谦逊有礼的人突然间疯狂张扬起来的样子,又或者最近轰动一时的杭州杀妻案中的丈夫,从来都是邻居们眼中低眉顺眼、性格温和的老好人样子,跟犯罪杀人完全扯不上关系……
这些就是“假内向”,是无意识中被压抑久了的相反心态倾向在发挥作用。
三、假内向的特征和形成原因(环境改变行为,行为反哺心理状况)
假内向四大特征:
(1) 非常想和别人交流就是害羞、找不到方法去接触别人
(2) 慢热,融入集体所需时间特别长,但一旦融入后就非常阳光开朗
(3) 面对熟人话多的说不完,面对陌生人则沉默寡言
(4) 听到别人的赞美就兴高采烈,听到别人的批评就垂头丧气(内心缺乏安全感和自我认同)
真内向六大特征:
(1) 不喜展露自己的才华
(2) 一个人很Happy
(3) 一个人很有趣味
(4) 内心敏感外表多沉思
(5) 喜欢被单独崇拜
(6) 表现出反差性格(前一秒跟你说美食,后一秒就开始跟你谈论历史、军事)
看了以上的分类,有没有真正区别出自己的性格特征呢?
在你对自己形成判断之前,先来了解一下“假内向”是怎样形成的。
同样从荣格理论开始剖析,荣格除了将心态区分为内倾和外倾之外,还把人的心理功能分成了四种类型:思维、情感、感觉、直觉。
思维热衷于解决现实世界的逻辑和难题,主要由各种概念、定义组成。
情感作为一种判断功能,主要依据人在体验外界事物时的体验高不高兴、愉不愉快来决定是接受还是排斥它。感觉则囊括了内外部感官汲取和获知的所有知觉。
直觉是一种经验,它无需经过感觉、思维、情感,人人都有直觉,而且往往并不知道这种直觉来自哪里,怎样形成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第六感”。
为什么我们在分析假内向成因的时候仍然要提及荣格的四种心理功能分类呢?
因为这四种心理功能无一例外会受到环境、行为的影响,这些影响综合起来就会对一个人的心理和性格造成很大的改变,从而掩盖了这个人本来较为强烈的,天然的性格倾向。
另一方面,行为心理学创始人华生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有机体用来适应环境变化的,身体各种反应的组合。
这些身体反应有的表现在身体可见部位,如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 无论这些身体反应如何,它们无一例外都是适应环境而产生的。
又因为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与心理状况是直接关联在一起的,所以环境行为学和环境心理学就有了很大程度上重叠。
比如环境行为学关注探讨居民如何看待和记忆城市,如何提升城市的视觉质量,人们分享公共空间时的心态和行为反应,怎样搭建建筑中公共部分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
教室怎样布置会有助于孩子,并有益于学习,办公室的大小形状颜色通风与否有无绿植,这些会对人的工作行为和心理产生何种影响等等。
说回到假内向的形成,是否也跟环境对人的改变有关呢?
当一个人的家庭环境正常健康,充满阳光,孩子本来的阳光性格就会得到正常发育和发展。
但当家庭遭遇变故,外界健康阳光的环境消失,进而变得灰暗、被动、痛苦,孩子原本的内心状态就会在环境的改变下形成与环境相吻合的灰暗、被动、痛苦。
其实他原本阳光开朗的外倾型形态仍然还在,只是被环境压抑之后躲藏了起来。
所以不要那么急于肯定自己是某个类型,因为人真的会随着环境改变自己的性格特征。同样,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似乎有些“假内向”时候,应该为自己感到高兴。
因为这意味着你的另一种人格正处在减压过程中,而因为内向导致的一些问题,也会在“假内向”被识破后,顺其自然的得到缓解。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ehavioral Psychology》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心理学科普:如果你具有这些特征,说明你根本就是“假内向”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