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对SpaceX无感,甚至是对马斯克无感,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极有可能是代表人类将冲出外太空变成日常化,平民化的希望。
2020年,中国的北斗三号,嫦娥五号,天问一号,以及长征八号等曾一个接着一个的突破,可是这些大家容易看到的壮举都是在用国家力量来完成的,那么中国的未来有没有那么一天,像美国一样,会出现商业型的私营航天企业?
中国虽然没有像美国的SpaceX或者蓝色起源那样被广为人知的航天企业,但实际上,我们的本土私营航天产业早就在默默的发展着了。
而且这个私营领域的产业对美国的这两家公司已经形成了不可忽视的挑战。
过去的一年,中国全面建成了属于自己的北斗导航系统,第一次挖回了月球的土壤,也第一次真正的向火星进发,并还填补了火箭回收的空白区。
这一切都是举世瞩目的成就,可是在大家都把目光放到这些大项目,大成就的事上的时候,可能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中国的私营航天企业也已经悄然地起步了。
比如说,2020年11月7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一枚搭载了“天启11号”通信卫星的商业火箭Ceres-1(谷神星-1)。
虽然这枚火箭的高度仅有18.9米,只能将350公斤左右的航天器送入较低的地球轨道,相较于那些十几吨的有效载荷的火箭发射来说,谷神星-1的发射豪不起眼。
可是谷神星-1是一枚商业火箭,它并不是由中国国家统筹计划启动和建造的,而是由拥有100多名研发团队的中国银河能源公司做出来的。
这家公司的这100多名研发人员,90%的人在航天领域均有着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他们可以确保火箭的研发、供应链、支撑链等全程都处于平稳运行状态中。
而目前,这家公司正在研发的运载火箭有两枚,一枚就是刚提到的谷神星-1,主要用于窄带“物联网”的网络建设和星座的补充发射。
而另一枚是Palla-1(帕拉斯-1),主要用于部署未来宽带互联网星座的发射。
要知道,这两枚火箭推出的时候,中国银河能源公司成立还不到三年,这一成就其实恰是中国商业航天产业迅速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2021年,对中国航天来说,天问一号将会登陆火星,空间站将会开建,多颗风云卫星将会上天,在国家层面上的大项目火箭发射次数将有望突破40次。
可其实这些只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方面而已,因为在那些雄心勃勃的大项目上,比如说登月或者是开发大型的侦查卫星等等,只有动用到足够的国家力量才能玩得动,但其实这些并没有太明显的市场需求体现。
而商业航天产业则不同,一个国家要在未来实现航天领域上的常态化,平民化,那就必须关注并支持发展这个商业产业。
不断增长的商业航天产业虽然不会给国家带来太明显的威望和荣耀,但他们会更关心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做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也即是更贴近平民真正能体验到的项目上,而这些体验,其实就是价值。
针对太空产业的价值,美国美林银行在2017年的时候曾作出过估计,到2030年,这个领域的产值可能高达2.7万亿美元。
未来登上月球,玩火星,建基地,这些都是国家航天实力的证明,但对于国家的未来来说,能获取商业上的回报才是根本。
未来,将还有数万颗的卫星等待着发射,这无论是对美国的SpaceX,蓝色起源,还是对中国的银河能源公司来说都是一个重大机遇。
目前,中国的航天活动一直由中国航天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CASIC)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CASC)这两家国有企业主导。
而其实对于一些商业航天企业,获准经营的远不只银河能源公司这一家,比如,中国长城工业有限公司,虽然它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子公司,但也属于一家商业公司,自1980年成立以来,一直都在提供着各种的商业发射服务,并且还是之前中国航天业唯一的商业公司。
过去,在大多数情况下,因为卫星的建造以及发射所涉及的成本太高,所要花的费用极为昂贵,除了国家有能力预算外,一般的私营企业根本无法应付,所以中国的商业航天产业一直都处在空转的状态。
但这种状态在卫星制造及火箭发射成本大幅下降了之后就不同了。
2014年,中国开始关注并支持私营企业在航天领域上的发展,因为那时候早已经意识到私营企业的加入对完善和充实中国未来航天产业的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这一点,单从航天领域的人才需求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因为一个领域要能在未来蓬勃发展,要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那在这个领域就必须要拥有足够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足够庞大的人才库,进而才能做出更多更好的创新,持续地推动航天事业的发展,而这些单靠几家国有企业是很难培养出来的。
目前,中国运营的商业航天公司超过了160家,是2014年之前的一半以上,而其中绝大多数所专注的是卫星制造和火箭发射服务的方向。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制定的航天产业发展方向跟美国的是有很大的相同之处的,比如说SpaceX,他们需要跟NASA合作,并拿取一些国家补贴才可以持续地运营下去,否则如果让他们完全地出去独立生存,那么让他们再炸两支星舰,估计公司也就差不多被炸没了。
所以中国本土的商业航天公司也得需要国家扶持,但这显然不是他们真正的出路,而且这路也不可能持久,因为这就跟之前的新能源汽车一样,扶的力度越猛,效果也就越差。
因此,融资才是他们未来的可能,但这融资是需要创造一个可以进行国际合作的机会才是关键,毕竟这不是其他的普通行业,没有大量的资本投入,钱没烧到一定程度,那是不可能发展得起来的。
而融外资不仅旨在促进技术创新,能最大限度地扩大中国海外的客户群,同时也会使企业参与全球竞争以及引进国外人才的操作上变得更加的容易。
这一点,其实中美两国的模式几乎是相同的,但相较于美国,甚至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中国还有一个极为强大的制造业优势。
一个产业的成熟的背后必然要有一条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在支撑,而这,无论是现在还是在较遥远的未来,中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但是就现阶段来说,这些私营的航天公司,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几乎是没有一家公司是可以盈利的,所以未来这些公司中肯定会有许多会退出这个领域,可这并不意味着这个领域会发展不起来。
像SpaceX和蓝色起源这样的美国公司,他们必须要让那些亿万富翁不断地给他们融资烧钱来承担风险,推动过去的失败,并最终才能站稳脚跟。
目前,中国虽然确实也有极少量的亿万富翁有投资这种高风险产业的偏好,但中国并没有像马斯克这样的人,可以明显地推动,或者带动其他投资者推动这些风险较高的企业向前发展。
所以即便中国拥有美国难以匹及的制造业优势,但中国的私营航天企业在依靠融资来续命的这条路上确实没有美国的那么好走,而这不好走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说融不到外资,甚至是融不到美国的资本,而是对中国的企业而言,即便是私营企业,但拥有的自由度,相较于美国的公司,在国际化的层面上,确实是个不可忽视的劣势。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中国虽然有马斯克,但在商业航天领域上却早已悄然起航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