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一位智能交通从业者关于智慧高速的科研笔记

科技数码 赛文交通网

2020年,行业关于智慧高速、车路协同的内涵、场景、内容、效果等方面讨论比较多,百花齐放,其中也有很多令人困惑的问题。

2020年我接触到了一条智慧高速的建设,对比了深圳、浙江、河北、江苏等地的智慧高速方案,结论是不管你概念做的多好,口号有多炫,落地还是那一套采集感知、事件检测、结构健康监测、发布诱导的玩意儿。做起来实在没有动力。

智慧高速的具体建设方案,理由说的头头是道,但最后还是那几个应用系统,自己也不是特别满意,但是我也只能做出这些了。。

10年前在城市道路和快速路上玩的ITS那一套,如今又在高速公路上折腾,回头看看,城市快速路的一套信息采集,用诱导发布红黄绿,其实现在的作用已经不大了,更别提当年说的流量均衡,也就是一个美好的托词而已。

10年前各地做的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如今也是苟延残喘。高大上的指挥中心,每年的运营费用也很可观,一路路视频比较直观,其他的数据质量不一定很好保证,数据应用从统计分析、发布到大数据挖掘,有了些进展,但远远没有达到数据交易的目标,其中的数据价值也只有自己知道了。

所以,我们应反思这10年的城市道路及快速路的智能交通建设,不要让智慧高速的建设再走弯路。

部里发文推智慧公路试点,马上也3年了,其实真的有必要阶段性总结一下。

我觉得要从设计院开始总结,设计院属于当前智慧高速应用落地的第一批战士。他们挺不容易,需要解读上面的政策,需要面对业主的各种要求,需要结合原有的机电,需要结合取消省界、视频上云等项目,把智慧高速的背景、必要性,可行性,方案一步步落在纸上,最终落在图纸上。

不管多少个系统,我没看出来哪里有什么新意,事件检测,10多年前就有了,为啥没有全面铺开,在于误报率较高,并没有因为现在又加了什么激光雷达,而有明显的效用。

道路桥梁的结构健康监测,辅助是可以的,当前状态下,还需要人工巡检,定期专业检测,及时发现,及时处置,最重要的还是系统要闭环。

每个路段都有路段中心机房的,高速公路本身成网,要一条路再来一个云控平台干什么呢?

所谓云控平台、车路协同啊,号称都是试点,可是尚未见到实质性的测试突破。据我目前看到的,车路协同,很多都是表面的,车上放个屏,能看到路口的全景,信号灯接进来,这就叫车路协同吗?花了这么多的代价,效果呢?

令我最头大的是伴随式诱导,平滑限速,不知道谁提出来的,并且有洗脑的效果,其实就是一公里上一组LED板,一车道一个,有必要吗?还要发布那些平滑限速信息,事故多发地、团雾多发地是可以的,但是谁知道那些多发性抛锚事故会在哪里发生,前方收费站拥堵了,哪个车不知道自己减速,还要去设板子提醒?如果的确需要,那就把这些信息,通过与车载导航合作,让他们发,成本低,且对于这些看不到明显效益的应用,要通过全网布设,避免一起事故么?

大海捞针的做法,不推荐。

我看目前的智慧高速,很难向出行者解释如何智慧,充其量也就是高速公路的智能化,而目前很多智慧高速,不再是从功能应用出发去设计前端感知,通信,应用系统,存储和软硬件部署所需资源了,有点本末倒置,上来先铺设备,路上堆了一堆摄像头,雷达,边缘计算,中心直接就是云计算,最终应用系统马马虎虎,这不应该是我们要的智慧高速。

不想多说什么,新技术的发展,我有时候也看不清,权当做自己一个科研笔记,记录下我最近做项目的感受。

编辑读后感:

全文直指目前智慧高速、车路协同发展的症结问题,言辞非常激烈,但确实是一线工作者的困惑。之前江苏、浙江陆续出台了智慧高速、智慧公路的建设指南、指导手册等文件,其中就有让给地方投资建设时,统一建设内涵,统一思路,但实际效果来看,这些工作对指导一线工作还远远不够。

小编通读本文后有三个最初的感受:

一个是应用的缺乏。只有数据和信息没应用场景都是白费劲;

一个是数据的不共享。把数据和信息共享给市场,让市场去做应用。

第三个是车路协同刚性需求场景上落地的缺乏。把道路侧采集的数据和信息,传给驾驶员,这条路还没有打通,空间比较大。车路协同需要先实现一些相对刚性的需求场景,路和车的信息打通。现在就是信号灯信息的打通,显然还不是刚性的。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一位智能交通从业者关于智慧高速的科研笔记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