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eb时代的演变过程
我借助 Web 时代产物来举例说明一下(Web不同阶段中有不同的产品):
Web 1.0:信息、人交流,已经成为过去式:原创内容匮乏的时代。像 EBay、Amazon、yahoo 和 Google 这些就是Web1.0的早期呈现的产品,用户的消费水平取决于平台内容的积累,也就是人与信息的交流。在Web 1.0中,内容创造者很少,信息相对缺乏,只能发挥信息传递作用。而且大多数用户都是内容消费者,需要存储的信息相对较少。
Web 2.0:人人交互,即是现在:Web2.0时代是一个以 Facebook, Twitter,微信,抖音,博客等为载体的互联网新纪元。用户数据大幅增长。Web2.0的特点是用户可以自由地交流和共享,使得内容数据呈滚雪球般增长。
Web 3.0:人人创新,是未来: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或普及的产品,引用雅虎 CEO杨致远的话总结为:3.0将更深入,成为真正的公共载体……专业、半专业和消费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就会产生一种网络效应,对商业和应用产生影响。其特点概括为:跨平台、跨专业的人人创新互动形式。它的出现可能会使用户不再局限于某个寡头产品或专业技能,企业的概念会逐渐模糊,个人的价值会通过“创新”来体现。
回顾过去,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时代,无论哪一个时代,都离不开数据存储,而存储系统是承载一切的载体。那么,网络时代的存储将如何发展?

二、Web 2.0存储现状:日渐暴露的弊端
越来越多的数据迫切需要发展存储技术。Web2.0的网络特性让所有人都可以共享,可以制作内容,推动数据的指数增长。
存储无处不在,随着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存储行业发展也遵循摩尔定律在不断的迭代。首先是三种存储方式:磁盘,磁带,光盘,然后现在已经发展到了闪存、云存储和企业级存储服务器的阶段,极大地提高了存储效率,同时又降低了存储的成本。
但由于目前存储方式不完善,造成用户信息泄露的情况时有发生:台湾有两千万人的个人信息在暗网中泄露;中国电信有超过两亿的用户信息被出售;Facebook有超过8700万的信息被泄露;UnderArmour有1.5亿的用户的日常饮食、运动数据、银行卡号等信息被泄露。
当前数据存储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点:
1、云存储配置经常出现错漏。全球加密专家 McAfee宣称“99%的云端和 IaaS错误配置都由终端用户控制,并且仍未被发现。甚至一些最常见/著名的云数据库实现,最初也没有把安全或风险作为标准,而通过合同把大部分事故的责任归咎于用户,产品只是发挥了可存储的作用,对安全的重视不够导致错误频繁发生。
、代码存储库漏洞逐渐地暴露出来。2016年,GitHub 的百万用户信息疑似从 GeekedIn 的 MongoDB 泄露。到了2020年,就会有黑客声称他们从微软的私有 GitHub数据库中窃取500 GB以上数据。在异常检测系统中,代码库的入侵触发是很难察觉的,一旦发生就太晚了。
3、易受攻击的开源软件。借助使用开源软件可以节省时间和资金成本,但也带来了系统安全性不足的风险(开发人员常常低估了这一风险),一旦安全漏洞被利用,用户和企业都会受到损失。毫无疑问,这些漏洞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监控外部攻击和暴露风险;保持软件更新、实施补丁管理和补丁的自动更新;维护公有云、容器、代码库、文件共享服务的最新完整清单等等。
上述问题主要归结到底层存储,由于中心化存储的缺陷,导致了上层应用与开发漏洞的频发。

那么Web 3.0会如何解决存储问题?
三、Web 3.0的去中心化存储方向
对于 Web3.0来说,许多概念是模糊的,存储也不例外。IPFS是一种 Web3.0存储协议,其设计目的是创建持久的、分布式的文件存储和共享网络传输协议。IPFS是对过去20年中使用的超文本媒体传输协议(HTTP)的补充,甚至替代,目的是建立一个更快、更安全、更自由的互联网时代。
解决问题:在安全性方面, HTTP容易受到 DDoS攻击,而 IPFS可以避免单点故障,黑客攻击很难,文件也很难泄露;不依赖于主干网络,单个节点受灾难影响时,不会影响整个网络,而且还有备份保存文件。从成本上来讲,想要攻击分布式存储成本是很高的。
那么 IPFS存储应用的方向是什么呢?
IPFS结合区块链。如今,大部分公链数据都以存储中心的方式保存,只需将记录存储在公链中。去中心化应用要发展到真正安全存储,大规模应用,可以借鉴 IPFS的存储方案。
IPFS还能为传统应用提供分布式缓存方案。基于 IPFS协议构建的存储方案能够为传统应用提供分布式缓存,并将相关的、有检索价值的数据存储到 IPFS网络中,通过 IPFS网络对唯一性进行标识,并分布在各个相邻节点上。
IPFS本身就是一种网络结构,它天生就是 CDN。作为底层框架的 IPFS是一个分布式 Web,,点到点超媒体协议;而 CDN是一个内容分发网络, CDN是基于现有网络分发的。IPFS本身可以将闲置资源连接到内容分发网络,即所谓的“新型” CDN。
上述部分 IPFS的底层结合,比较宏观。在 IPFS的星海中,每一颗落地的星辰都能撬动一片天地。在 Web3.0中,区域块链协议将允许个人连接到因特网,以获取时间和数据补偿,从而取代目前被剥削和不公平的网络,取代庞大的中心存储系统。
图片
四、Web3.0分布式存储的开拓者
Web 3.0需要一个较长的开发路径,而且首先需要一个底层架构,其中包括 API服务、聚合服务、应用服务(DApp)和接受服务的客户。从底层服务来看, API服务主要体现在连接服务器上,包括存储、带宽和检索功能,目前的项目主要有 Filecoin、 Swarm、 Ceph、 HDFS等,并且正在不断地构建差异化的 Web3.0;聚合服务、应用程序服务(DApp)以及被服务用户,都在进一步的模块优化和市场扩展服务,在市场上萌芽出一批早期的尝试。接下来,我们将使用 Filecoin这个基础项目作为示例。
1、Filecoin:Web 2.0+去中心化存储颠覆者
IPFS是开拓 Web3.0时代的产物。IPFS希望通过替代 HTTP产生的去中心化通信协议,来实现数据的隐私保护,分片保存和传输,去除冗余存储等等。此外, Filecoin还构建了用于 IPFS的基础设施,可以理解为功能更加完善的付费版 IPFS,通过链接云、数据来实现真正的Web 3.0。Filecoin也是一个基于区块链的数据交易市场,通过存储、检索来奠定Web 3.0的框架,将数据所有权归还给用户,并通过数据存储牵动所有应用。V—— XJLM200
a、Web 2.0存储窘况
Web 2.0在快速发展时代里,为了顺应市场的需求,很难面面俱到。在新的际遇里,我们需要深刻认识Web 2.0现状的窘境,便于在Web 3.0提出解决方案。Web 2.0中心化存储痛点如下:
数据大爆炸需求与Web 2.0存储衰落
对数据的大量需求。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使全球各行各业都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发生了“数字化转型”。在《数据时代2025》中, IDC预计2025年将在全球产生并复制163 ZB的数据,这是2016年的10倍。
Web 2.0存储衰落。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像3 PAR, EMC, HDS这样的独立存储公司已经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里。存储独立公司越来越少,存储市场全面进入大玩家时代,存储巨头寡头现象逐渐显现。
中心化存储安全性低,隐私频频泄露
在数据为王的时代,数据交易成了商业竞争的“地下”选项,而泄露或出售用户/公司数据的行为刺激了黑客或存储方从数据中获利。
c、缺乏内容价值
内容价值难以变现。由于内容缺乏良好的保值手段,会间接导致大量内容被雪藏,难以真正传播。以内容生产者的身份获取收益可以得到有效的激励,但现实的变现路径较长,容易催生出灰色地带,干扰最终的效果,优质内容的变现很难获利;而现实则是内容付费逐渐普及。根据调查数据:28.8%的用户愿意为自己喜欢的信息内容付费,48.2%的用户愿意考虑根据内容质量来付费。
图片
d、人类文明难以永久存储
虽然出现全球性灾难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由于 Web2.0的集中储存和时代商业的变化,人类文明很可能会在几代之后消失。
2)那么 Filecoin是如何颠覆 Web2.0的呢?
Filecoin以 Web2.0的缺陷为基础,结合区块链特性,结合P2P、可寻址内容和加密技术,构建一个全新的 Web3.0基础架构。其主要破坏内容如下:
指数增长存储规模——协议实验室制定了存储增长计划,以2.5 EiB作为存储起点,年增长率为100%。在 Filecoin上线4个月后,整个网络的有效存储已到达2EiB。虽是新潮,但却充满活力。
通证经济激励的有效手段——Filecoin借助通证FIL来激励Web 3.0存储和检索提供方。此外, FIL还承担了存储和检索订单的交易媒介,以及自由市场上的兼并撮合形式,让服务价格不受寡头操纵。
存储证明与永久储存——因为中心化存储企业实体难以持久,且技术可持续使用,所以 Filecoin确保生态系统中所有人都能验证客户数据存储的一致性算法变得至关重要。Filecoin用区块链技术取代企业实体,是实现永久存储 Web3.0的关键步骤。
Filecoin的本质与 Web3.0的精神是一致的:自由和公平,因为 Filecoin有最值得信赖的第三方,也就是区块链/智能合约,代表所有人的利益。各当事方将其信息发送到区块链中,根据规则进行可靠确认并向当事方反馈结果。通过这一规则制定的代码是交易过程的最终决定,所有涉及隐私的信息都由去中心化服务器保存,保证了交易的自由和隐私保护。随着未来智能合约的应用
点关注, 给你分享更多行情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存储无处不在——Filecoin是一个触角将触动Web3.0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