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2021年才刚开头,百度正式官宣:“是的,百度要造车了”。值得一提的是,同时发布公告的还有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二者联手组建一家全新的智能汽车公司。而百度汽车公司将独立于百度母公司体系,保持自主运营。不过最令人诧异的是,曾经致力于在幕后研发各项驾驶技术的百度,这次却改头换面,选择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站在聚光灯下。
针对百度官宣造车这件事,我们其实可以从三个问题来进行剖析:为什么时间选择现在?为什么合作方选择吉利控股?为什么选择成立公司独立运营?
为什么时间选择现在?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百度为什么选择现在才官宣造车?毕竟早在2013年,百度就成立了深度学习实验室IDL(Institute of Deep Learning),而百度的自动驾驶项目,正是源自IDL,其自动驾驶研发团队也是在2013年才组建成立。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这个时间段前后,包括通用汽车、福特、奔驰、宝马等等大型汽车厂商也都在研发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技术。与此同时,被百度“赶出”中国的谷歌也在自动驾驶技术上不断突破,搞得特斯拉、苹果和优步等新科技巨头纷纷跟进。
回想百度入局自动驾驶领域,其实连李彦宏都有点不敢相信,其本人就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刚刚创立百度的时候,恐怕从来也没有想到过,有一天我和汽车工业会有这么紧密的联系。一开始,我们只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造百度的搜索引擎及相关的服务。后来发现人工智能真正能改变的,还有另外一个大的行业——汽车。”
不过,无人驾驶这条路并不好走。2019年,成立仅四年,曾经风光无限的无人车公司drive.ai提交了项目清盘文件,裁掉了过半员工,最终卖身苹果。而drive.ai的变故只是自动驾驶创业退潮中的一个缩影。究其原因,自动驾驶投入成本高,商业化进程过于缓慢,许多初创公司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困境。
在外媒的报道中,我们发现一位在AI领域多年从事财务顾问的专业人士曾对采访记者透露,虽然资本仍然看好自动驾驶,但目前的情况是,“需要大金主匹配大玩家,有钱、政府资源,还要有大车厂渠道,剩下的初创公司可以歇一歇了”。
实际上,不光初创公司,就连自动驾驶大企业都需要肩负很大的压力。比如Waymo的CEO就公开表示过自动驾驶道路漫长。而拿百度来说,做了好几年关于自动驾驶的科研研究,其无人驾驶技术的热度还没有李彦宏被罚款一事的热度高。
不过这一切,到了特斯拉的身上,大家好像才算看到了新的曙光。要知道,你购买的特斯拉汽车,本身很多功能是需要付费的,这其中就包括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功能,而早在2015 年,这项功能的售价只有2500美元,但到了2019年,这项功能已经被分拆成为定价3000 美元的自动辅助驾驶功能以及5000美元的完全自动驾驶功能。目前,完全自动驾驶功能在中国的售价是6.4万元,占到了Model 3车价差不多四分之一。
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它让很多自动驾驶公司看到了盈利的点。但问题来了,百度跟特斯拉还不一样,因为特斯拉具备整车制造能力,而百度则不然,它只有技术。
与此同时,别看自动驾驶或者其它一些智能汽车相关的技术还没有实现大规模的盈利,但很多科技公司却前仆后继,对百度展开了围攻。2020年,11月26日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集团三方联手,成立智己汽车,注册资本100亿元。另外,腾讯虽然坚持不造车的底线,但在自动驾驶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20年的腾讯公开了40件自动驾驶相关专利,位列国内2020年公开的自动驾驶相关专利申请人的第15位。
除了老对手之外,百度还要面对华为这样新入局者的挑战,华为虽然暂时也没有造车的意向,但是在车联网的布局也不甘于后,前不久还发布了一款华为车载智慧屏产品,并且华为在自动驾驶相关专利件数上甚至还领先于腾讯。
在这种背景下,百度不得不采取行动,毕竟自动驾驶是自己唯一能够翻盘的领域,可以说,这些年百度折腾的业务都没有帮它继续站稳互联网一线巨头行列,昔日的BAT基本上已经成为过去时。
所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百度才选择对外官宣造车一事,毕竟百度要展现自己的无人驾驶技术,不能一拖再拖了,不然这些年的努力只会作废,在拥有了整车制造能力之后,百度才有可能在未来证实自己当初选择无人驾驶这条路并没有走错。
为什么合作方选择吉利控股?
首先要澄清的一点是,此吉利非彼吉利,这里说的是吉利控股而不是吉利汽车。
当一开始当百度官宣造车时,我们观察到百度在新建公司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甚至有人传言,吉利有可能沦为“百度造车的代工厂”。但事实并非如此,事后吉利控股不光对外澄清,百度是与其进行的合作,并非吉利汽车。同时,吉利控股内部人士还对外表示,双方不是简单的代工关系,因为吉利拥有自己的架构,工程、测试能力以及供应链,也有生产和质量的控制能力,所以整体上是工程技术领域的支持。
那么问题来了,放着这么多的汽车厂商,百度为何偏偏选择吉利控股呢?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我们先要知道吉利控股打造的浩瀚架构是一款纯电原创架构,研发历时4年,投入超过180亿元,基于浩瀚架构,已有超过7个品牌,总计超过 16 款新车型启动研发。
尤其在电池续航方面,我们都知道新能源汽车最大的问题就是续航。而浩瀚架构采用了全球首发NEDC工况下20万公里无衰减,200万公里长寿命动力电池。其中,基于该架构的车型NEDC续航里程超过700公里。单电机可实现最高475kW功率输出,最大轮端载扭矩可达8000Nm。充电方面,还能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120公里的效果。
当然在其它方面,浩瀚架构也有不错的表现,具体的优势大家随便搜一下都能查到,这里就不再复述了,如果不优秀的话,想必百度也不会选它。
其次,百度在这次成立的新公司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如果与其它汽车厂商合作,百度很难说服对方让其占据主导地位。其实,早在百度跟吉利控股双方关系确立之前,就已经传出了好多“合作方”,除了吉利控股,还有广汽集团、一汽集团等等,不过广汽跟一汽都有国资背景,合作之后很可能会让百度寸步难行。尤其在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决策时,百度很难实现一锤定音。
而吉利跟百度一样,都是民企出身,二者可谓是惺惺相惜,在很多决策上,双方之间沟通起来肯定也会更加顺畅。除此之外,百度肯定也看中了吉利品牌的号召力,别忘了自动驾驶的核心是“低容错率”,纯软件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显然实现不了,而吉利还手握沃尔沃这张“安全王牌”,这样一来,对于百度汽车的安全性,用户还能获得积极的心理暗示。
最后,就是百度跟吉利控股之前已经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早在2019年7月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主论坛上,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就与李彦宏曾共同宣布,吉利控股与百度就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智能家居、电子商务领域达成战略合作。2020年10月底,吉利旗下的亿咖通科技还宣布,获得13亿人民币的A轮融资,也正是由百度领投、海纳亚洲创投跟投的。
所以,用中国一句老话来讲,就是“熟人好办事!”百度挑选吉利控股,理所当然。
当然,针对这次合作,我们还可以再延伸一下,为什么互联网企业都喜欢跟传统汽车制造商进行合作?
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造车这件事绝非能一蹴而就。现在我们虽然能够看到一些造车新势力好像声势非常大,但其实,很多都是其公关团队制造的假象。譬如早年的乐视汽车,如今贾老板早已身背巨债,距离回国总是“差一天”,各种上天的新技术更是雷声大雨点小,类似的事时有发生。
要知道,汽车制造行业发展至今已经百年多的历史,很多整车制造商所拥有的技术绝非是靠拼凑或者资源整合得来的,底盘的调教,驾驶过程的舒适度以及驾驶感受等等,很多看似细微不起眼的细节之处,很可能包含的技术是已经积累了数十年的经验而来。种种这些,都是造车新势力不足所在。
所以说,互联网车企想要实现弯道超车,更加难上加难,毕竟不是每家科技公司都有发射火箭的实力。
新公司为什么要独立运营?
大概率就是为了今后能够独立上市!
众所周知,造车跟房地产运作的理念其实有着相似之处,背后都需要雄厚的资产资本实力助推。现如今,房地产行业不景气,而汽车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一片大好,很多车企都在逐渐停止生产纯燃油车,这些都给了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很大的发展机会。
再加上中国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毕竟本土原油资源紧缺,过度依赖进口。据相关数据显示,早在2019年,我国的原油进口已经超过了5亿吨,位居全球第一。但国际关系日益紧张,未来中国肯定不想被人在原油资源上牵着鼻子走。所以,放眼未来肯定会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这也是为何上海支持特斯拉在中国建厂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此来刺激本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有了这样的背景,谁不想分一杯羹呢?更何况曾经的互联网一线大厂百度。当初在BAT里面,只有百度止步不前,不光美团、京东,甚至就连拼多多都稳稳压过百度一头,试问李厂长怎可能忍气吞声?只可惜百度的主营业务发展路线一直遭人诟病,不管是昔日的“医疗竞价风波”,还是各种“门事件”,百度一直想翻身,但始终没能成功。
反观腾讯跟阿里巴巴,腾讯不光捧红了京东,还扶持了拼多多,而阿里巴巴就更不用说了,单是一个没有上市成功的蚂蚁金服,就让百度望尘莫及。覆盘百度这些年的发展,电商不行、外卖不行、出行不行,唯一还算不错的只有百度地图,但是地图这个业务其实是为了其它业务提供服务的,百度地图未来能够单独上市吗?想必困难更大。
但是造车不一样,现在资本疯狂涌入到造车市场,就连恒大集团也跑过来造车,看看这些年资本市场对造车新势力的青睐程度,只能用“疯狂”二字来描述。尤其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全球智能电动车行业都迎来了集中爆发。
特斯拉股价在2020年内持续飙升,1月8日,其股价上行7.84%至880.02美元,市值达到了8341.72亿元,马斯克也凭此荣登世界首富。国内的蔚来、小鹏和理想造车同样也都迎来了市值飙升。就连外媒在报道完现代汽车与苹果公司计划签署一项关于电动化自动驾驶汽车的合作协议后不久,二者的股价也都出现了攀升,尤其是现代汽车股价一度飙升20%。
而这次,百度在官宣造车之前,就已有消息流出,结果直接导致百度股价在1月8日这天暴涨了15.57%,市值飙升110亿美元,截至收盘市值已攀升到819.43亿美元。而且在国际知名投行杰富瑞发布的一份预测2021年研究报告中显示,“百度是2021年最值得买入的19支股票之一。”
所以说,百度成立独立造车公司,成功机率很大,而且只要站稳脚跟,百度将其送去敲个锣还不是一个小case?
第一,百度每次的这种战略,其实时机都挑得不错,正在起势的时候,但为什么就做不好,比如前面的进军移动终端,比如AI人工,比如其它的,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
第二,人有什么问题,说到底,是不是大企业病,要不要做二次创业的想法?
第三,百度对贪腐是高度不容忍但为什么有这么多?是人员素质还是后期的培训、
“人员问题”千万别再成为百度造车路上的绊脚石
除了以上三个问题,在百度造车这件事上,我们认为潜在的最大绊脚石可能跟企业内部的“人员问题”有关。
要知道,百度每次在大方向上的战略布局都有着比较敏锐长远的眼光,而且事实证明,后面百度提前入局或布局的领域确实获得了资本的青睐。比如进军移动互联网、布局人工智能,但是做着做着,我们发现,百度的声量却越来越小。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战略决策大方向没有问题,那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我们认为,主要跟百度内部的人员有关!当然,你可能会问,“人能有什么问题呢?”毕竟能进入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大厂,就算不是毕业于211或者985,起码也应该在学校时期表现得非常优秀才有机会,更何况还有一些从其它大企业跳槽过去的大人物。
既然如此,为何百度每次在转型时期又都会遭遇各种问题呢?力不从心的根源在哪里?百度是不是犯了一些大企业的通病,员工每天只想着按时打卡上下班,天天混日子混工资,早已没有了当初拼搏时期的激情。而单独成立造车公司,独立运营其实好比是“二次创业”,这个初衷是好的,不过希望过去的百度员工能够摒弃掉之前大厂的“恶习”,真正把造车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这样才能在群龙丛生的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当然,即使百度造车成功,其现阶段的人员管理方式也需要大改。要知道,百度对“贪腐”几乎是零容忍,在9年时间里已经处理过百人,就连“太子”李明远也牵扯其中。这样的情况说明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就是在百度严查反腐过程当中,员工还敢“顶风作案”,这究竟是人员素质问题还是跟企业文化后期培训有关呢?企业培训的时候究竟有没有给员工灌输正确的价值观?
除此之外,百度的“副总裁离职”也早已成为业界笑谈。据此前不完全统计,从2007年到2017年这十年间,百度就已经有至少十位副总裁、二十多位高管离职,这其中就涉及到自动驾驶业务的部分高管。甚至有人戏称百度是互联网行业的“黄埔军校”,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人才,最后却都拱手让与他人了。
写在最后
对于百度造车这件事,如果说其只是依靠自身实力来完成整车制造,我们肯定不会太过看好,但是在携手吉利控股这件事上,百度确实做出了一个很聪明的选择。不过未来能不能成功,新成立的造车公司能不能独立上市?还是得看后面实际运营过程中的发展形势。
毕竟百度成立的新公司所要面对的对手,除了特斯拉,还有传统国产汽车巨头比亚迪,以及许多造车新势力,但无可厚非的是,百度如果抱紧吉利控股这条大腿,成功的机率还是蛮大的。当然,百度会不会将一手好牌打烂?也不好说,毕竟百度之前所犯过的错误也不算少数,尤其在人员管理问题上,如何纠正企业自身风气,向员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留住人才等方面。
眼下留给百度的时间并不太多,希望这次百度造车能够一帆风顺,一洗前耻,毕竟如果失败的话,说不定还会连累到吉利,可千万别拖人家后腿啊!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百度牵手吉利控股成立智能汽车公司,到底是谁抱上了谁的大腿?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