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榕哥聊了为何要去月球采石头,
既然走向宇宙是人类最终的方向,
那么脚踏实地点儿,
如何降低发射成本就是个绕不开的问题。
现在大家熟知的SpaceX
以火箭重复利用这个噱头出名,
前段时间
更是把四名宇航员送入国际空间站。
商业载人航天自此开启。
商业商业,
赔本的买卖肯定没人做。
马斯克肯定是能
从火箭发射的服务当中挣到钱的,
而对NASA来说也划算,
这笔船票钱比付给俄罗斯的可便宜多了。
有人可能会问,
当年的航天飞机哪去了,
这么好的东西为何要停掉呢?
害美国被俄罗斯讹了这么多年。
(戳视频,看航天飞机为什么被淘汰了)
估计航天飞机这个词,
对于00后来说都得算个历史名词。
而对于榕哥这岁数的人来说,
航天飞机就是美国航天的代名词啊。
发展航天就离不开火箭,
火箭的发射成本
很大程度来自于一次性使用。
所以大家早早地就想了各种办法
来重复使用以降低成本。
包括火箭的回收。
当然这可是俄罗斯的首创,
而不是马斯克。
最具想象力的一个方案就是
充分利用飞机和火箭各自的优势,
结合一下呗。
Space Shuttle,
咱们翻译成航天飞机,
用港台的叫法也许更贴切——穿梭机。
航天飞机的优势有很多,
要榕哥说最大的优势是
可以搭载非专业
宇航员的成员飞上太空。
要知道早期载人发射,
宇航员最大要承受
10G的重力加速度,
不是优中选优的宇航员
恐怕直接在发射的时候就over了。
而航天飞机可以达到
起飞3G降落1.5G的峰值过载。
这意味着普通人稍加训练就能上天,
真正的专家可以更好的
在太空完成相应的任务。
至于说最开始降低费用,
反而成了航天飞机最大的败笔。
开始NASA预计一次发射
只需要5000多万美元,
而其实到了后期
这个数字涨了10倍都不止。
原因很简单,
航天飞机毕竟是
一个复杂的工业制品,
机身超过250个零件,
您想想这维护保养得多大工作量。
航天飞机本身就是个大块头,
所以其有效载荷并不大,
和德尔塔4,
阿丽亚娜火箭,猎鹰九号
以及咱们中国的
胖五处于一个级别。
另外开始计划的
快速周转也没法实现。
从预计的两周一次甚至一周一次,
最终仅仅实现了54天的最快记录,
在挑战者号出事后,
延长到了八十八天。
不过这些还都能忍,
一方面是NASA那时候有钱,
因为得和苏联对峙嘛,
美国经济也好。
而且那个时候自动化技术还不行,
航天飞机可以修理哈勃太空望远镜,
给昂贵的侦察卫星补充胶卷和燃料,
让这些高价值的航天器
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能。
这些都是驾驶员的手动靠近的喔。
不过当技术再次演进之后,
航天飞机的效用越来越低,
而费用却高居不下。
比如我们有电子成像元件了,
可以和胶卷说拜拜啦。
最关键当然还是安全性。
航天飞机表面覆盖的隔热瓦,
是需要人工进行铺设
和保养更换的,
工作量大不说,
也容易出纰漏。
哥伦比亚号最终
就是毁在了隔热瓦上。
隔热层脱落击中飞机左翼前缘,
导致空中解体,
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航天飞机退役是迟早的,
就算没有事故也得靠边站。
毕竟那是七十年代的技术。
当然说是技术问题,
要榕哥说归根到底还是钱的问题。
一个新发明其实和生物很像,
也得适应环境即技术大背景。
一样的适者生存。
也许要不了多久,
改头换面的航天飞机
还会回来也说不定。
发现“分享”和“赞”了吗,戳我看看吧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红极一时的航天飞机为何凉了?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