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瞭望丨奋力竞争新赛道

科技数码 新华网客户端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斌 阳娜 盖博铭 郭宇靖

11 月 23 日,观众在 2020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与机器人互动 李紫恒摄 / 本刊

◇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科技战略的布局均依赖于发达国家关于未来的研究与预测。未来产业是当今我国能够和国际创新保持同步的为数不多的重大创新机会之一

◇目前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但仍然面临底层技术原创性不足、商业模式创新空间日渐狭窄;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不足,智能制造还未成为数字经济的主要载体等问题

◇当我们的政府官员、学界专家等对像马斯克这样的人不再用“外星人”来评价时,或对类似赛动生物全自动细胞制备装备等自主研发的创新成果不再认为“不可思议”时,我国的科技创新环境就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包容性和前瞻性了

瞭望丨奋力竞争新赛道

因为看准了方向,三星电子在研发上大量投入,存储器、液晶面板的全球占有率居高不下,稳居全球电子产业头部企业20余年。因为看错了方向,诺基亚虽然抓住通信产业发展机遇,在20世纪取得巨大成功,却因错失触屏手机时代而没落……

“纵观全球历史,不乏抓住未来产业成就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典型案例,值得我们深思。”北京市经信局副局长姜广智说。

英国曾因抓住蒸汽机这一未来产业而强大,美国因抓住信息技术这一未来产业而称霸……未来产业和国家实力息息相关。

中国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从中央看,今年以来,多次强调抓紧布局、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国家大数据战略、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等前沿科技走进中南海,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内容。

从地方看,正在制定中的各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已有北京、河北、湖南、安徽、江西、四川等多个省市对未来产业进行谋划,超前布局区块链、太赫兹、量子通信等未来产业链,前瞻布局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工程等,被写进了建议中。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一系列规划、纲要,筹谋未来产业。

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瞄准未来制定行动计划。2019年2月,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发布《美国将主导未来产业》,涵盖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业、量子信息科学和5G等4项关键技术;2019年11月,欧委会发布《加强面向未来欧盟产业战略价值链报告》,计划提高欧洲6大战略性和面向未来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和领导力,包括互联、清洁的自动驾驶汽车,氢技术及其系统,智能健康,工业互联网,低碳产业和网络安全。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火如荼。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为支撑的产业正逐渐赋能各个领域。量子科学、基因编辑、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领域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速迭代。未来产业,正活力迸发。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历时数月,深入相关企业、政府部门调研,采访多位专家学者、投资人、企业负责人和政府官员,共同“把脉”未来产业。

原创引领 六大赛道

4年前,从事航天飞行器技术研发与管理工作长达25年的彭小波和伙伴一起创业,成立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开启商业航天之梦,迄今已多次成功发射探空火箭,多次试车成功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

公司总裁彭小波告诉记者,航天产业价值仍未被充分挖掘,“我们的愿景是成为全球商业航天引领者”。

采访过程中,记者接触了不少像星际荣耀这样的公司。虽然目前它们的规模还不够大,但已在各自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它们能不能成为未来产业的活跃因子?

对于未来产业,目前还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综合多位受访专家学者意见,未来产业具有原创科技引领、生态属性较强、挑战现有规制和爆发式增长四大突出特征。从全球和我国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看,当前对未来技术与产业的竞争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六大方面:

人工智能。包括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通用目的技术、核心技术,涉及最底层的人工智能根技术,人工智能核心共性技术,典型应用场景的技术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支撑性、基础性技术,如5G/6G、VR/AR技术;物联网、车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边缘计算/雾计算、量子计算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等。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包括促进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关键应用技术,如自动驾驶、智慧交通;机器人;人工智能、5G/6G、VR/AR等在远程医疗、智能制造、商业服务等方面新的应用;高端制造领域,空天科技、深地深海装备等。

生物技术和大健康。包括人类保持健康、治疗疾病、康复增强、衰老预防等所需要的技术与产业。如免疫细胞治疗、靶向药物、干细胞治疗、基因编辑、衰老机理、手术和康复训练机器人、健康实时监控、移动医疗、智能诊断等方面的技术与产业。

新材料。包括生物材料、功能材料等。

新能源。推进能源革命的基础设施技术及产业、氢燃料电池技术及产业、离子喷射技术及产业、飞行汽车等。

我国以人工智能、5G、云计算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未来产业发展已初见端倪。持续释放创新和创造的活力,一大批像星际荣耀这样的创新型公司迸发出来。我国工业水平近几年进步很大,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存在短板。

“未来产业是当今我国能够和国际创新保持同步的为数不多的重大创新机会之一。”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理事长潘教峰认为,新兴中产阶层的兴起、颠覆性技术的出现以及后疫情时代的不确定性,给我国未来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指出,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科技战略的布局均依赖于发达国家关于未来的研究与预测。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美国2050空间战略规划、材料基因组计划战略规划等。中国只有加大对未来研究的投入,才能真正引领未来的产业竞争。

北上深战略布局

先导企业破题未来

2015年创立的聚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已悄然成为世界上少数几家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并具备独立设计和生产热场发射电子显微镜系统能力的高科技企业,目前拥有国内数量最多的电镜专利和世界上综合成像速度最快、全自动化程度最高、分辨率最好的扫描电子显微镜。

“我们的技术脱胎于高端制造业的半导体工业,被用于10nm线工艺制程研发。现在,我们将半导体工业中全新的电镜技术引入到科研应用中,为中国科技工作者量身定制电镜。”聚束科技总经理何伟说。

聚束科技,只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面向未来展开前沿布局的缩影:近年来,作为北京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未来车”“未来药”“未来芯”“未来机器人”等重点领域进行布局。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提出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以及科技服务业等高精尖产业,打造发展新动能。

在北京,脑科学与类脑、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高效纳米储能、新兴生物能源等新材料、新能源,量子通信、生物计算为代表的高性能计算科学,高仿生智能机器人,民用近地轨道卫星组网、无人通航物流……或成立新型研发机构,或推动形成产业能力,促进前沿技术落地。

随着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北京密集发布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系列政策:《北京市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2年)》《北京市关于打造数字贸易试验区的实施方案》《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设立工作实施方案》……

姜广智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已经超过50%,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等6大方向,体系化构建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持续提高北京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到2022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将达到55%,成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

9月20日,上海北郊未来产业园开园。产业类型以高科技产业集群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以未来产业为导向,聚合在线新经济、生物医药大健康、机器人智能制造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四大门类总部经济。

从2017年初百余家注册到2019年底逾千家AI企业落户,上海近年来AI企业注册数持续攀升,一系列支持政策和具有国际竞争力平台的配置,为高科技产业在较短时间内有方向有规划地迁移和落地生根奠定了基础,也为积极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奠定基础——上海狠抓发展新动能培育,超前布局未来前沿产业,努力培育一批新的百亿级、千亿级产业,一批代表未来方向的新兴产业正在加速集结。

华为公司因抢先部署5G技术研发,在5G领域形成了相对领先优势,站在了“5G之巅”;华大基因抓住高通量测序仪的突破契机,自主研制生产测序仪,将前沿的多组学成果应用于医学健康、农业育种等领域,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更是抓住机遇布局全球……

2009年起,深圳先后出台生物、互联网、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健康、海洋、航空航天以及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2013年底还专门印发了《深圳市未来产业发展政策》,由深圳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全市未来产业发展工作。自2014年至2020年,连续7年市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设立未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启动规划建设龙岗阿波罗、南山留仙洞、大鹏坝光等十大未来产业集聚区……

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表示,深圳的未来产业布局是基于当地的产业特点和发展基础提出的,政府引导是方向性的,关键要因地制宜,注重基础研究的产业化导向,注意发挥市场主体的敏锐度,未来哪些能长成“参天大树”,需要时间去印证。

龙头牵引 技术为王

“未来该如何发展,取决于目前已存在的迹象。”生物学家、科学记者克里斯缇安·施瓦格尔在《未来生机》一书中如是描述。

为培育出“落地生金”的未来产业,多位受访专家表示,从目前可循的迹象看,要充分发掘四大方面的引领促进作用。

第一,亟需进一步发挥数字经济的龙头牵引作用。

疫情期间,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技术支撑了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及复工复产的有序开展,产业迭代加速升级,赋能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数字经济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

多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多位学者牵头组成“未来产业研究组”,探求未来产业发展,并出版《影响未来的新科技新产业》一书,将大数据、深度学习、物联网、无人驾驶汽车、基因测序(精准医疗)、量子通信、高端机器人等11个新技术领域列为“影响未来的新科技新产业”。

研究组召集人杨丹辉研究员说,目前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但仍然面临底层技术原创性不足,商业模式创新空间日渐狭窄;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不足,智能制造还未成为数字经济的主要载体;数据垄断和数据安全问题日益迫切,目前还未形成完善的数字经济治理模式等三大约束。

在她看来,数字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融合与规范。在提升基础技术创新水平的同时,亟需发挥用户规模和数据资源优势创新互联网商业模式,不断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数字经济的治理和监管新模式。

第二,亟需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核心企业的引领作用。

以细胞产业为例,多年来,设备、专用耗材、关键物料都严重依赖进口。作为细胞产业龙头企业,深圳北科生物2017年部署赛动生物自动化公司,研制出国际首台套“大规模、全自动、封闭式”细胞制备装备,实现了细胞大规模制造产业化。

“我们通过全流程自动化细胞制备装备这一新赛道,突破现有人工制备赛道中国际巨头的垄断,重构细胞产业供应链,当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深圳赛动生物自动化公司总经理刘沐芸建议,深圳或其他地区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要关注当地核心企业的发展需求,围绕发展需求进行部署,配置资源,在推动核心企业迅速做强做大的同时做强做实产业链和供应链,培育未来产业策源地。

第三,亟需进一步发挥中国场景创新的巨大优势。

发挥场景优势,是推动未来产业在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无人支付、无人汽车,丰富的场景应用是中国成功的最大关键。企业家们、创业者们要不停地去探索各种新生事物、新的场景。”王德禄说,以中关村为例,应该进一步加强场景建设,通过场景驱动技术。越是探索性的,越是让人觉得是奇思妙想的项目,越有可能出现颠覆性创新。只有这样,中国的未来产业才会生机勃勃。

第四,亟需进一步夯实、提升先进制造业。

“产业赶超的机会,只有当突变式的颠覆性创新引发技术变革时才会出现。对于正在发生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应采取各种措施,以智能制造为重要载体,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赵剑波博士说,当前全球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巨大瓶颈,各国都在积极采取行动,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作为制造大国,我国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发展先进制造业,不断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最终带动制造业从大到强。

厚植土壤 激励创新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乃至后工业化时期,部分先进产业发展迈入了“无人区”,亟需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工程,才能赢在起跑线上。

一是注重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加强原创性自主创新能力。

潘教峰表示,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孵化而成,而前沿技术的基础是基础研究能力。要鼓励科研人员通过自由探索产出从无到有的原创性成果,聚焦“卡脖子”技术背后的核心科学问题,促进基础研究成果走向应用。未来产业的技术更多来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这就需要打破原来学科布局的制约,在学科设置、项目资助、人才培育等多方面推动交叉融合。

二是支持开展多元主体参与的新研发。积极发挥央企、一流大学、新型研发机构、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以及各地的科创中心在未来产业的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是加强创新与产业生态的营造。

专家认为,未来产业遵循自下而上的自发生长机制,政府应注重服务,在底层技术、颠覆性技术等环节加以引导,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环境,形成有利于未来产业涌现的产业生态环境以及有利于未来产业快速成长的支持和引导机制。

刘沐芸认为,用“有形的手”进行规划设计,主动部署关键核心节点。通过“无形的手”自由竞争,形成不同的产业群落,人才、资金和政策自然会流向该去的地方。要助推核心企业做强做大、围绕行业龙头发展过程中涌现的对产业关键共性能力和共性技术的需求进行链条配置和引导资源流向。

四是加强对未来学的研究,营造充分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

王德禄提出,加强培养对未来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未来技术与产业爆发点具有洞见力的未来学家和未来研究机构。

“在很多新想法、新技术刚冒尖时,大多数人一般都不看好,甚至无法理解。鼓励产生真正具有创新想法的项目,就要改变原有的评审制。”在刘沐芸看来,当我们的政府官员、学界专家等对像马斯克这样的人不再用“外星人”来评价时,或对类似赛动生物全自动细胞制备装备等自主研发的创新成果不再认为“不可思议”时,我国的科技创新环境就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包容性和前瞻性了。

五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中关村管委会产业发展促进处处长张宇蕾认为,应加快探索跨学校、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交叉培养和产教融合新机制。鼓励高校、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加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育前沿技术和应用创新型人才。

六是支持开展各类先行先试。

在北京、上海等地建设未来产业示范基地,支持更多有条件的省市开展示范/试验应用。加强传统产业与前沿技术的融合发展,通过示范试点全面推广应用以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技术。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试点/试验协调,强化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智慧城市和云计算等相关领域的协同。

王德禄认为,当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三级创新生态,第一级是以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为代表的创新城市群,第二级是以京沪深杭为代表的创新中心城市,第三级是区域内自创区、高新区等创新创业高地,各地应依托不同生态的特点引导未来产业发展。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瞭望丨奋力竞争新赛道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