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21日电 题:轨道测量“大师”助力火箭发射 创造“中国精度”
中新社记者 余湛奕
“希望通过我自主研发的专利和多年积累的测量技术经验,让中国的每一条轨道更平稳、更安全。”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测量队队长、高级技师刘军华说。
从一名普通的技校生到全国劳模,刘军华从事测量工作已经26年了,经他测量过的桥梁、隧道、路基多达3000多公里,相当于用脚步丈量出了从山西太原到海南三亚的距离。
用研发专利将火箭平稳送向发射台
“在火箭组装完之后,要把火箭‘站立着’垂直整体运输至4175.91米外的发射塔,实施燃料加注和火箭点火发射。我负责给火箭发射修好这最后一段路。这条路是曲线的,半径特别小,精度要求非常高,不允许有任何差错。”刘军华向记者谈起曾在海南文昌发射基地修建长征五号火箭运输轨道时的情景。
作为工程的测量负责人,刘军华打破传统测量方法,将研发的专利“用于火箭垂直转运轨道超宽轨距精调与平顺性的检测方法”运用在海南文昌078卫星发射场火箭垂直转运轨道工程中,彻底解决了世界第一条小半径超宽轨距高平顺性精调无法直接测量“轨距、水平、超高、轨向、高低、扭曲”等难题。
“这一段沥青路面看似很普通,但路面之下有几十米深像电线杆一样的钢筋和管桩。由于这段路靠近海边,湿度大,地基软,火箭在运输时,重力会使路面下沉和不平稳。”刘军华告诉记者,“我们是在看不见的路面底下‘做工夫’,根据不同的地基采用不同的手段,支撑起路面,好让上面的运输轨道运行时‘纹丝不动’。”
用“中国精度”打破德国技术垄断
在26年的测量生涯中,刘军华在技术上从没停止追求创新与突破。他先后编写部级工法10篇,取得发明专利4项,外观设计专利6项,编写软件著作权专利6个,工艺创新多达120余项。
刘军华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创新,是在修建京沪高铁时。他说,京沪高铁全线采用CRTSⅡ型轨道板,这种轨道板的检测技术和设备是一家德国公司的专利。如果采用他们的成型技术,需要支付上百万元的检测设备采购费,还有后期的技术服务费。
为了打破德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垄断,刘军华带领团队经过自主研发,一套全新的、完全符合检测要求的CRTSⅡ型轨道板检测系统最终成型,将德国技术所要求的2毫米误差大幅度提高到了0.3毫米,从而把CRTSⅡ型轨道板检测标准由“德国标准”变成了“中国精度”,为公司节约成本1700多万元人民币,同时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用数字化实时监控保障隧道施工安全
2020年12月12日,一条新的高速铁路——郑太高铁实现全线贯通。新冠疫情暴发后,为保障郑太高铁中太原至焦作段(简称太焦段)能如期完工,3月2日,当全国范围内疫情刚有好转之时,刘军华就立即带领团队到达太焦段施工现场,整整四个月坚守在一线岗位。
郑太高铁作为中国首条纵贯太行山的高铁,所经线路地势险峻,给施工带来了很大难度。在隧道里作业,如果遇到土质松软的干燥粉细砂和淤泥质新老黄土的地质,容易造成隧道塌方。
为了解决问题,刘军华采用数字化围岩实时监控系统,实现了集“现场数据采集、自动分析处理、及时预警、远程监控”于一体的隧道施工监测管理平台,满足监管人员和监测人员工作的不同需求,精准施工,保障人员安全。
在“刘军华技能大师工作室”里,记者看到摆放着他多年来获得各种荣誉,其中包括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此外还有不少团队其他成员获得的各种荣誉。
“测量工作是一项相互配合极为紧密的工作,一人失误,满盘皆错,个人的技术再‘长’,也会因为队友的‘短’而损耗殆尽。”在刘军华眼里,团队合作是最重要的事情,工作之余,他经常给技术人员义务授课,传授自己的工作经验。(完)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轨道测量“大师”助力火箭发射 创造“中国精度”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