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税物流中心通过全新的数字化、智能化、便利化、集约化仓库管理模式为入驻商户提供关务、仓储、初级加工、分拨、分拣等服务。本报记者 袁婧 摄
数字化革命呼啸而来,全方位转型时不我待。新年首个工作日,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凸显出这项工作的引领意义和战略地位。而今年上海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则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全年重要工作加以部署。由此,整座城市对于打造“国际数字之都”的愿景,引来代表、委员的热切关注。
整体提速,释放数字化巨大能量
过去十年,上海经历了三轮智慧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此基础上,数字化转型可以说是一次新的蝶变。市政协委员、中国电信上海公司总经理马益民说,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两张网”,到数字化转型,上海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他看来,数字化转型是可以同工业革命、互联网大潮相提并论的重要转折。上海下一步应围绕有效性、独特性、超前性,不断夯实数字底座,打造数字新范式,放大数字技术对城市发展的正向作用,规避副作用。
结合市委、市政府《意见》和政府工作报告,普华永道亚太及中国主席赵柏基委员解读认为,上海数字化转型强调“三个坚持”,即坚持整体性转变、坚持全方位赋能、坚持革命性重塑。转型包括经济、生活、治理等各个领域的数字化,它不是“微更新”,而是要充分释放数字化的巨大能量,提升城市系统的整体产出效率、配置效率、运营效率。通过大数据的应用,数字化转型还将倒逼城市管理手段、方式和理念的深刻改变,引领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的全面创新。
当下,上海推进数字化转型恰逢其时。高富平委员说,当前人类社会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拐点,随着万物互联带来海量数据,从社会治理、科学研究,到工业设计、医疗教育,将来都必然进入“数据智能”时代。刘波英委员说,当前是数字化革命的窗口期,上海必须以时不我待的姿态强力推进,不断梳理和寻找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和盲点问题。
树立“中国标杆”体现“中国高度”
数字化转型是一场全方位变革,它在各领域催生出新机遇。某种意义上,上海打造国际数字之都的蓝图,可以与服务国家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形成呼应。
▲“信息飞鱼”全球数字经济创新岛效果图。(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供图)
市人大代表张润斌说,当前,数字化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市工商联在提案中指出,上海要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广大民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题中应有之义。万达信息总裁胡宏伟委员认为,在城市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上海完全可以培育一批标杆企业,成为数字经济新高地。方奇钟委员建议,上海应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金融中心。德勤中国副主席蒋颖委员表示,上海应把临港新片区建成全球顶尖水平的“数字贸易枢纽港”。中远海运集团董事王海民委员认为,上海要大力加强数字化航运中心建设,推动港航生态圈和数字经济升级。
正如赵柏基委员所说,在上海探索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的道路上,数字化转型实际上能帮助上海树立“中国标杆”,比肩国际领先,体现“中国高度”。
机遇和空间有多大,挑战就有多大
作为超大城市,上海率先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相当于进入了建设发展的“无人区”。由此,摆在面前的机遇和空间有多大,需要化解的挑战就有多大。
王俊等委员在一份联名提案中指出,上海在数字经济的产业化落地和应用推广层面,还缺乏系统性思考和顶层设计。为此,建议先聚焦重点行业,探索数字经济创新商业模式,打造标杆示范项目,进而完善出台上海市整体数字产业化落地的方案。此外,上海必须填补数字化核心技术的人才缺口。
在崔海灵委员看来,上海推动数字化转型,面临软件、数据、平台3个基础性短板。她说,国产技术在该领域比较弱势,未来,随着城市应用场景的拓展,可能放大信息安全风险;而在城市治理的数据和平台层面,目前存在数据不集中、平台不融合等问题,不利于发挥大数据效能。为此,她建议尽快设立数字化转型专项,开展技术攻关,推动形成数据治理规则。
谈到数字化转型,隐私保护是必须直面的挑战。对于某些电商平台的“大数据杀熟”、智能手机为推送广告“偷听”用户谈话等怪相,市人大代表李向农、陈岳川等不约而同地提出,要将数据治理体系建设作为打造数字之都的关键内容,通过立法,以法治手段保障城市数字化转型。
关注易被忽略的“数字弱势群体”
本次上海两会上,针对老人无法融入数字时代的问题,“拯救数字弃民”的讨论一直保持热度。置于上海数字化转型和人民城市建设的语境下,消除数字鸿沟被赋予了更大意义。正如许多代表、委员谈到的,上海推进数字化转型必须牢牢把握“数字是为人服务的”宗旨,防止出现“人为数字服务”情况。
▲外滩大会上展示了金融科技和未来数字生活场景。本报记者 袁婧 摄
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张英委员表示,目前上海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35%,有调查显示,手机拍照、调用健康码、上网买东西等年轻人手到擒来的操作,能独立完成的老人却只有三四成。为此,张英联合近30位委员提交提案,建议上海强化制度保障,确保老年群体的“数字权益”,增加适老的“数字供给”。她表示,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个“更普惠更温暖的国际数字之都”。
事实上,数字鸿沟的覆盖面可能远超一般人的想象。穆海洁委员就建议大家关注一个数量庞大、但易被忽略的“数字弱势群体”——中小企业。她说,在零售、餐饮、培训等行业,广大中小企业受能力和资金等制约,只有依赖大的电商平台才能跟上数字化时代。由于议价能力不足,中小企业常被收取高额佣金;疫情中,数字化转型加速,使得大平台逆势增长,但小企业反而可能困难更多。为此,穆海洁建议,政府部门对此要给予充分重视,通过搭建平台、提供扶持资金等措施,为中小企业数字化技术和模式赋能。
作为一位小学校长,朱乃楣委员谈到数字鸿沟时,还给出一个更有意味的视角。她说,我们固然要为教师提供数字技能培训,但也应看到,和数字化转型的“快”相比,教育是“慢”的,因为教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数据,它需要积淀,需要包容丰富多元的内涵和情感。这种特质,使得教育无法被数字化技术完全取代,“我们应该在数据的精准和教育的模糊之间建立平衡,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温度的,才能给学生成长带来更多可能”。
作者:张懿
编辑:施薇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从速度高度温度着手打造“国际数字之都”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