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AirPods产品线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款头戴式耳机:AirPods Max,这是自2014年苹果收购Beats之后第一次推出非beats品牌的头戴式降噪耳机,将AirPods品牌全面化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
对于AirPods Max来说,大家的关注重点第一个应该就是它的价格,4399元在头戴式无线降噪耳机里算是相当高昂,是主要对标产品Bose 700、索尼1000XM4的几乎2倍。
考虑到自家AirPods/AirPods Pro与竞品之间的价差也并没有这么悬殊,这就很容易让人产生疑惑:它凭什么卖这么贵?
外观大家应该都很了解了,看看本文的图赏,或等待我们相关视频内容的直观介绍吧,本文就不做多赘述,还是把目光放到深度体验上!
一条不同的“高保真”产品思路
在苹果的官方宣传页上,“高保真”放在了AirPods Max特性的第一位,对于大多数玩惯了HiFi的老司机们来说,蓝牙耳机跟我谈高保真你是认真的么?不说平衡口,这玩意儿甚至连3.5mm孔没有,我们换条线都轻轻松松上千块,你这个连传输都不保真,还谈何“高保真”?而且4000左右我买森海塞尔HD660S、铁三角W1000Z它不香么?
对此我只能说,你们对苹果可能有什么误会,因为它本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品牌,而且“高保真”其实没有一个特别适用的标准,而且传统HiFi器材都是基于模拟信号而来,比如很多高阻抗HiFi耳机必备的耳机放大器就是典型的模拟电路,所以很多HiFi玩家会有更换电阻更低的金质导线来提高模拟信号的品质。而且模拟音源还要考虑选择更转速更精确、抖晃率更低的播放机,数字音源也要考虑数据量、编码方式、解码器等等。
苹果完全不同,为什么它没有3.5mm音频接口,是因为它采用了纯数字信号模式,模拟信号接口对它毫无作用,它的“高保真”的真实含义其实是基于数字计算的音频信号,它会使用结合2颗算力在音频领域堪称爆炸的H1芯片,结合足足18个传感器对数字音频信号进行加工。
据苹果官方介绍,AirPods Max甚至可以根据佩戴密合度和些许角度差别来自动调整最终输出的声音,即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用户、不同的佩戴方式以及不同的耳机固件版本都会对最终效果产生影响,堪称“各花入各眼,各声入各耳”。
所以,苹果说“高保真”其实只是为了方便普通人理解,与传统意义上的HiFi高保真完全不是一回事,在传统HiFi设备里,耳机只是其中一个环节,音源、前级放大、后级放大都有很高的要求,即便是配合国砖+解码+耳放做移动HiFi,体积依然庞大且连接结构复杂。
而AirPods Max在结合苹果数十年数字音频领域的积累后,其性能爆发力不容小觑,所以简单而言,AirPods Max的真实目标市场是那些想要无线耳机有接近传统HiFi听感,同时不想折腾音频系统的苹果生态玩家,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4399元的定价其实并不算贵。
最强音质蓝牙耳机,计算音频玩法众多
音质测试方面,我加入了Bose 700作为对比对象,测试项目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AirPods Max和Bose 700都连接iPhone 12 Pro,使用苹果音乐/QQ音乐APP进行对比;第二是Bose 700蓝牙连接索尼WM1A播放本地高品质音乐,与AirPods Max连接iPhone 12 Pro+播放QQ音乐同曲目进行对比;最后是加入AKG K701+SAC K1000耳放+索尼WM1A进行一个传统HiFi耳机系统的对比。
测试曲目上,女声我选择了蔡琴《渡口》、泰勒斯威夫特《Girlfriend》、莎拉布莱曼《斯卡布罗集市》,男声有林俊杰《修炼爱情》、詹姆斯布朗特《You’re beautiful》、埃里克克莱普顿《Tears in heaven》,基本都是具备一定参考性的流行乐,而器乐演奏则选择了2019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第一个项目中,几乎所有曲目AirPods Max相比Bose 700都有一定的优势,毕竟前者的动圈单元更大,并且钕磁铁采用了双环形设计,综合素质更高不足为奇,虽然没有更多地对比森海塞尔MOMENTUM Wireless等竞品,但理论上来说,将AirPods Max放在目前蓝牙耳机音质最出色的那个级别没有问题。
第二个项目因为Bose 700连接了相对更高品质的音源,因此整体素质有一定的提升,人声曲目两者的差距缩小了很多,但器乐表现依然是AirPods Max更出色,所以,好的音源可以提升听音效果的下限,但上限依然受制于耳机本身。
第三个项目其实对AirPods Max来说已经是严重不公平了,在传统HiFi系统音源、前级都有明显优势的对比下,AirPods Max的女声高频显得相对较扁,高频的器乐也明显有一些毛刺感,声场也没有K701来得大,不过低频相比AKG K701更出色,当然,这本就属于K701的弱项。
但注意,这项对比本就有“关公战秦琼”的意味,这两个产品的用户群体其实基本是不重合的,加入这项对比的目的还是在于便于大家有个宏观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AirPods Max的头中效应相对明显,虽然乐器人声有方向感,但没有距离感,给人感觉一切的声音都发自脑袋中,而不是来自三维空间,这是耳机系统相对音箱系统一个比较大的不足,在传统HiFi圈也属于设计难点,AirPods Max即便是结合苹果的计算音频优势,很多曲目中也仍会出现这个问题。
不过AirPods Max的计算音频在视频应用中却有着不错的表现,因为它也支持在AirPods Pro上首发的空间音频效果,但前提是视频本身的音频流采用环绕立体声,比如杜比全景声,目前来看苹果官方视频APP商店里的电影内容全都支持,而国内常用的视频APP里,爱奇艺和腾讯视频有不少电影都可以开启杜比全景声。
在播放杜比全景声内容时,即便普通的耳机也能分辨出场景中声音的方向,但与人头运动没有关联,音频方向是固定的,而AirPods Max则可以实现人头扭转时,音频方向始终指向播放源,比如iPad、iPhone、Mac。
得益于大单元设计,这种指向性比AirPods Pro要明显得多,但实事求是地说,与家庭影院仍有着不小的差距。而且这项功能在看电影电视时并没有什么意义,毕竟没人会扭来扭去地看电影,基本都是全程保持正面面对屏幕,所以空间音频最大的作用还是在360°全景VR的应用上,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都会随着用户的头部扭转重新定位,大幅增强临场真实感,不过目前来看至少在国内,这种应用还相对比较少,仍属于“战未来”的类型。
降噪效果位列第一梯队,通透模式清晰度最高
AirPods Max的主动降噪效果如何?这也是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但事实上从技术角度而言,主动降噪算法其实无论哪家都已经相当成熟,Beats本身就是很早就入局主动降噪无线耳机的品牌,苹果收购之后再结合强力芯片,实现超低延迟的环境降噪几乎没有难度,即便是在AirPods Pro上就已经有上佳表现。
比起Bose 700、索尼1000XM4等竞品来说,AirPods Max的降噪效果与之基本保持相同水准,虽然它的降噪等级只有开、关和通透模式三档可调,但我认为大多数人本来就只会用到这三档,Bose、索尼给出的11档甚至20档显得有些过于繁琐。
因此,在准确佩戴的情况下,AirPods Max的降噪效果毫无疑问是第一梯队的水准,无论人声鼎沸的公共交通通勤,还是老旧办公室嘈杂的中央空调噪音,开启降噪后再播放一点安静的音乐,都能还你一个平和的心情。
AirPods Max的通透模式简单来说就是麦克风对环境拾音,再通过耳机扬声器单元播放的方式,来实现既佩戴耳机,又不影响环境收音的目的,目前绝大多数降噪耳机都有这个模式,但具体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
从对比Bose 700的“0级降噪”来看,AirPods Max通透模式可以更多地获取环境中的声音,可以几乎无障碍地与旁人进行交流,自己说话也更接近于不佩戴耳机时的听感,相对Bose 700的“闷”,要更加清脆一些。不过有时候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下,它的拾音麦克风也会显得过于敏锐,比如晚上在客厅看电影时,旁边2米左右的人翻书时发出的纸张摩擦声会比不戴耳机时听起来更尖利一点。
系统底层级接入,超低延迟与低功耗
作为苹果的“亲儿子”,AirPods Max与其他AirPods产品一样拥有最底层的接入便利性,不需要任何的APP,初次使用时从套壳中拿出来就能立马在iPhone、iPad、Mac上弹出配对请求,而且它采用了“不关机”设计,当耳机放入套壳中就自动进入到超低功耗休眠模式,拿出后再进行自动配对,除此之外它的全部功能调整也都在系统底层实现,操作很方便。
当然,除了在软件层面调整之外,AirPods Max的右侧耳罩顶部也设计了按下可播放/暂停/呼唤Siri、旋转可调整音量的旋钮,以及独立的降噪档位切换键,习惯之后使用起来还是挺方便的,相对于基本都采用触控操作的竞品而言,这种实体按键调整更加直观清晰,误操作率低且可以快速纠正,从体验来说反而更有优势。
延迟方面,自W1芯片开始苹果自家生态的延迟就非常低,整体响应速度都明显强于第三方产品,几乎是即连即用,去年发展到H1之后就更没有压力,而且AirPods Max的左右耳机各配置了1个H1芯片,这个设计的目的首先是让两个耳机单元之间完全不需要任何的有线连接,这样可以简化头梁的设计,考虑到它的单颗性能甚至与iPhone 4的A4 芯片相近,进行实时的空间音频、环境降噪、扬声器拾音并行计算很轻松。
而且它还能协同语音识别加速感应器和波束成形麦克风,实现麦克风拾音降噪效果,从测试表现来看,AirPods Max的麦克风通话效果也比Bose 700等竞品来得更出色一些,吵闹环境下也能准确拾音。
也正是得益于耳机本身有着较强的计算性能,无需对音频源设备的性能有太多依赖,所以AirPods Max的硬件适配能力也很强,手机端最低可以到2015年发售的iPhone 6S,iPad可支持到2014年的iPad Air 2,Mac端更是可支持到2012年的MacBook/iMac系列,门槛并不高。
除此之外,音频设备之间的无缝切换也是AirPods产品线的强项,可以在不同的苹果设备之间随意切换,除此之外两幅AirPods耳机也可以实现音频流共享,当然,这其实都不算新功能,大家了解一下就行。
续航方面,因为采用了“不关机”的电源策略,且不像真无线耳塞那样不使用时可放回充电盒充电,所以大家可能会担心AirPods Max可能不会太“持久”,但其实这个担心也挺多余,在超低功耗模式下摆放一晚上(约8个小时),掉电仅仅1%,而且通过内置的陀螺仪等传感器,它也能自动判断佩戴状态,摘下耳机就会自动暂停播放,重新戴上后才会恢复播放,同样可以起到节能的目的。
从我们这几天的测试来看,每天通勤、工作降噪、午休佩戴等等,总计使用大约3~4小时,掉电大约15~23%,一次充电满足4~5个工作日的使用需求没有问题。
缺点也不是没有
在AirPods Max上,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耳罩和头梁的结合点设计在了耳罩的顶部,也就是耳罩的旋转中心点位于耳罩顶部。
而绝大多数竞品则是通过支架结构,将这个结合点设计在耳机外壳的正中心、这两个设计的差别在于,AirPods Max的夹头点就在力臂更短、力度更大的的耳罩顶部,并且无法像其他方案那样将压力均匀分布在耳垫上,如果你恰好跟我一样有着59cm级别的大头围再加上戴眼镜,就意味着整个夹力都集中在了你耳朵上方的位置,将眼镜腿牢牢压在太阳穴后方。
相对来说,几乎其他所有头戴式耳机在这方面的问题都要小很多,Bose 700/QC35 II等等产品长时间佩戴舒适性至少在我这颗脑袋上都要比AirPods Max强得多,所以如果你也是大头+眼镜,AirPods Max或许并不那么适合你。
此外,对于重量达到386g,且主要分布在两个阳极氧化铝金属耳罩上的AirPods Max来说,头当你坐着使用时并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感觉,但一旦站起来走一走、扭扭头甚至跑一跑,很快就能发现大重量带来的不稳定感,特别是戴眼镜的朋友这种感觉会更为明显,需要时不时地进行位置调整,这就是重量带来的一个明显问题。
最后,考虑到简化结构和审美需求,AirPods Max不采用便于收纳的折叠结构我可以理解,毕竟这并不是它开的先河,Bose 700也是不能折叠的类型,但几乎“半裸”的壳套并不算好看,再加上AirPods Max采用“不关机”的电源策略,而进入超低功耗模式的方法就是套上壳套,这意味着壳套必须跟耳机一起随身携带,这个壳套的体积显然是无法揣进衣服或裤子口袋里的。所以,带AirPods Max出门就基本再配一个包,习惯简约出行的朋友们可能会有点不习惯。
还有一点就是它是没有正反面防呆设计的,一不留神很容易反方向装进壳套中,但这时候耳机并不会进入超低功耗模式,形成电量浪费……
除此之外,这种只包裹耳罩的设计对至少视觉感受上很脆弱的布艺头梁没有任何保护,如果恰巧你的揹包里有比较尖锐的物体就自求多福吧,反正我是没敢去测试那层布艺的耐用性,毕竟苹果官方对此也只字未提……所以在这方面,我还是更青睐于提供完全收纳包的竞品方案。
噢对了,这个壳套还采用了容易沾染油污指纹的类肤材质,而且清洁起来不太容易,老化后也会有粘黏的问题,看来它的设计思路跟磁吸附耳垫一样属于消耗品,出现问题就及早更换吧。
什么?你依然觉得价格贵也是缺点?不过俗话说得好:贵不是产品的缺点,而是你的缺点……(逃)
经过这段时间的使用,我认为,作为AirPods旗下的首款头戴式耳机,相对之前的耳塞式产品有着非常明显的全方位性能优势,再加上双H1芯片加持下的计算音频技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Airpods产线有史以来最重磅的扩容,对于身处苹果生态的音视频爱好者来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升级对象。
但如果将它放在整个耳机产业来说,它的相对优势又没有那么明显了,虽然有蓝牙耳机中最好的音质表现和降噪水平,但很难说它在哪个方面实现了质的突破,能达到这样的表现其实也在预期之内。
对于耳机行业来说,AirPods Max竖立了头戴式无线降噪耳机的一个新标杆,对此前没有入手AirPods产品,或苹果品牌发烧友等苹果生态用户有一定的吸引力。不过相对明显的价差使其并不会影响到原本想要买Bose、索尼、森海塞尔蓝牙耳机那帮用户,更不足以撼动思维相当执拗的传统HiFi圈,总体呈“自立门派,与群雄争锋”的趋势。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特殊的一个!AirPods Max深度测试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