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15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近日,公安部网安局的公众号发布内容,提醒人们警惕身边的共享充电宝陷阱。当中提到,近期频频出现充电宝骗局,一些充电宝表面上在给人们的手机充电,暗地里却在盗取手机中的个人信息。
(来源:公安部网安局微信公众号)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租赁业务交易规模达79.1亿元,逐渐扩大的铺设范围和养成的用户习惯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救“手机不离手星人”于关机这一危急时刻的“小天使”,是如何变成偷取我们信息的“魔鬼“的?除了信息泄露,部分充电宝还对手机安全有哪些威胁?有什么办法能够嗅出危险的气息?
充电宝可能“带毒”
据介绍,共享充电宝和一些扫码免费赠送、试用或是低价充电宝却可能“有毒”,隐藏着木马程序,一旦插入手机就会盗取手机中的个人信息。
不仅如此,连接这种“有毒”充电宝还可能造成手机被广告“轰炸”,甚至被他人操控。而且,就算将有问题的充电宝拔掉了,它的恶意影响也还可在被它传染了的手机中继续。
那么,一块本来好好的充电宝,怎么就“带毒”了?传电的线,怎么开始传数据了?
360网络安全专家郝经利介绍,这一类的问题充电宝遭到恶意改造,被植入木马或者是其他恶意程序,可以长时间窃取用户手机内的数据或下载一些恶意程序进行广告推广,甚至是借助用户手机进行一些其他的恶意行为,“有一部分充电宝就是为了恶意行为而设计,故意投放在市场中让人们去使用。”
一些充电宝能够被比较轻松地拆开,不法分子就能把用于窃取信息的芯片等安装到充电宝内。
如何防范?
为了防止被恶意改造,部分共享充电宝租赁企业表示,在硬件设计方面采用了一体机设计或设置有防拆扣。此外,有些共享充电宝的机柜有检测功能,如果检测到放入的充电宝异常会自动锁定,使其无法再被租借。
选择正规厂商的充电宝产品或租赁服务,不使用有被破坏痕迹的充电宝,这些都是保障我们手机安全的一个方面。
不过,面对可能存在的被恶意改造过的充电宝,怎么样来发现它们“不对劲”?
对此,郝经利指出,用户在使用共享充电宝以及其他第三方设备时一定要注意看手机上的提示,如果手机上出现“是否信任该设备”或“是否允许访问设备数据”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应该选择“否”,“如果用户一旦选择‘是’之后,第三方设备便拥有了对手机的控制权。”
郝经利还提醒,安卓系统设置中有“开发者模式”的功能,默认是关闭的,普通用户尽量不要打开,这种功能会更容易遭遇恶意充电宝以及其他第三方设备的攻击。
正常情况下,我们使用充电宝,连接手机后没有开放权限这类提示,电量符号处出现一个闪电符号,就直接开始充电了。
所以,该保护我们的信息安全时,不要那么“好说话”,记得坚决点“否”。
监制:郭静
采制:总台央广记者刘飞 四川台记者黄飞 吴秋平
编辑:杨扬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能充电还能窃取信息?充电宝是如何被“下毒”的?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