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免费充电宝藏“木马”,折射个人信息保护之殇

科技数码 红网

近日,公安部网安局官方公号提示,商场里可租赁的移动电源、火车站叫卖的满电充电宝和扫码免费送的充电宝,不仅可能存在质量安全隐患,还可能被不法分子植入木马程序,导致手机里的文本信息和照片、视频等隐私数据泄露。(12月7日 《北京青年报》)

在公共场合,遇到免费赠送或低价叫卖的充电宝,有人难免会掏钱或扫码“尝试”一番。殊不知,卖家盯的不是贩卖充电宝的收益,而是买家的隐私数据。加之,这些不法分子往往披着企业营销的外衣,打着“正规”的旗号叫卖充电宝,令受害者防不胜防。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利用充电宝窃取他人个人信息,属于“犯罪行为”,为何严法当前,在全国普遍宣扬保护个人信息的当下,依旧有人不惜投入技术力量,当街“窃密”?

试问,一部充电宝多少钱?圆柱形的锂电芯制作成本价,2600mA的可能十数元,而2000mA的则将近十元。无论眼下充电宝的成本价如何,不法分子“赠送”的充电宝品质如何,都是一笔可观的成本开支。由此不难察觉,相对于充电宝成本,受害者的隐私数据价值更高,值得不法分子耗费大量心力“撒网捕鱼”。

走进互联网时代,民众个人信息释放出庞大的数据价值。且不论不法分子会不会利用受害者的隐私数据进行直接的敲诈勒索,仅仅是通过手机当中的社交信息,便可以实施精准诈骗。加之,在无现金时代,手机当中的金融账户涉及个人的财产,由此释放的安全威胁不容小窥。

据艾媒咨询《2020上半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发展专题研究报告》预测,今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仍可达到2.29亿人。由于共享充电宝的不断推广,有不少民众已养成出门租赁充电宝的习惯。而眼下,正规共享充电宝的租赁价格水涨船高,在公共场合消费者可能更青睐“廉价充电宝”,充电宝窃取隐私的安全威胁随之增长。

目前,我们除了需要打击违规的有安全隐患的廉价充电宝,还需要关注其背后的个人信息贩卖黑产。抓住利用个人信息实施犯罪的幕后黑手。只有铲除背后的犯罪支撑链条,才能减少末端的安全威胁。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免费充电宝藏“木马”,折射个人信息保护之殇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