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資訊 - 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聞資訊,每日實時更新

軍旅作家王宗仁:用心書寫、用腳丈量青藏高原的人

來源:中國之聲國防時空·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王宗仁,陝西扶風人,1939年出生,1958年入伍。著名作家、散文家,原解放軍總後勤部政治部創作室主任,文學創作一級。作為一名從青藏高原開始寫作的軍旅作家,他始終情繫高原,先後出版文學專集31部,主要代表作有散文集《傳說噶爾木》《雪山無雪》《情斷無人區》等。他創作的散文集《藏地兵書》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藏羚羊跪拜》《夜明星》《拉薩的天空》等多篇作品入選中小學語文教科書。

軍旅作家王宗仁:用心書寫、用腳丈量青藏高原的人

2017年在中央電視臺《朗讀者》節目中,導演陸川傾情朗誦了散文《藏羚羊跪拜》,播出後產生了熱烈反響,散文作者、軍旅作家王宗仁的名字因此也被更多人知曉。盛夏時節,記者來到王宗仁老人的家,屋子裡到處摞放著書籍,還有一些煙標和集郵冊。然而這滿屋子看似散亂擺放的書籍報刊,就像王老的散文作品一樣,形散而神不散,每本書的位置他都瞭然於胸。談笑間,滿頭銀髮、精神矍鑠的王老從書架中抽出幾本書拿到客廳來,和我聊起他的文學創作。

王宗仁:那時我剛好小學畢業,特別喜歡寫文章。之前寫的作文經常被老師當作範文念。那時候在農村,只能看到兩個報紙——《陝西日報》和《陝西農民報》,還得跑到學校或者公社去看,然後我也去看,因為喜歡這些東西。遇到徵稿,我就積極投稿。每次收到報紙後,我就趕緊去看目錄,看有沒有我的名字。看了多少次都沒有,但不知道為什麼,就感覺總有一天會有。有一次,突然看到有一期《陝西文藝》的目錄上有我的名字,可高興了,這就是我的第一篇作品。但是那時候也不知道文學創作是什麼,反正就想當作家。也不知道作家將來會是什麼樣,能不能當,反正我就要當。

軍旅作家王宗仁:用心書寫、用腳丈量青藏高原的人

青年時期,在青藏線上的王宗仁

那篇偶然發表的散文,為14歲的王宗仁開啟了文學之門。從那以後,他又陸續在縣報、省報上刊發了一些習作,成為當地頗有名氣的小作家。1957年,王宗仁初中畢業,村裡便讓這位公認的“秀才”,擔任小學民辦教師,沒想到年底時,他卻主動應徵入伍,奔赴遙遠的青藏高原當了一名汽車兵。

王宗仁:當時我就想當兵。到了高原當兵以後,有苦也有難,7年時間有5年多是在汽車上度過的。每天早上想的都是天黑還能不能活著。格爾木烈士陵園裡現在埋著800多名,全是青藏兵。去世的主要原因一個是病逝,因為高原反應,另一個原因就是那裡經常發生車禍。當地有句話叫早上得感冒,晚上肺水腫。那段時間,每天都把命掂在手裡。但我不怕苦,因為沒有那段生活,我不一定能當成作家,也不一定能當好,那是一段刻骨銘心的苦難。

軍旅作家王宗仁:用心書寫、用腳丈量青藏高原的人

和戰友們在崑崙山口

青藏高原惡劣的環境和戍邊的艱辛,賦予了王宗仁生命的堅強和創作的靈感。從1958年到1964年,他和戰友們在生命禁區日復一日奔波跋涉的同時,犧牲休息時間用心用筆,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思所感,創作了一系列散文、詩歌,先後在《解放軍報》《人民文學》等報刊上發表。

王宗仁:要坐在家裡舒舒服服的,肯定不行,只有吃了苦以後才知道甜。而且只有在最苦,最難的地方,才能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東西。那時候,我當兵以後寫了好多稿子,《解放軍報》一個編輯說,每天早上來上班後,桌子上總放著王宗仁的稿子。後來,他們就讓我到北京的解放軍報社來學習。

軍旅作家王宗仁:用心書寫、用腳丈量青藏高原的人

在唐古拉兵站

由於工作表現出色,文字功底紮實,1965年,王宗仁被選調到原解放軍總後勤部政治部宣傳部任新聞幹事。這期間,他採寫的“川藏線上十英雄”“第四軍醫大學捨己救人大學生——張華”等多個先進典型報道,在全國產生熱烈反響。王宗仁說,文學和新聞對於他來說就是肩上拉著的“兩套馬車”,一直推著他奮力向前。

王宗仁:採訪寫作沒有什麼捷徑,就要往裡走,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第一次採訪我聽採訪對象的,他怎麼說我怎麼記,回來以後沒記下的在空白處再補充上;第二次採訪,採訪對象聽我的,我提幾個問題,他給我詳細談,甚至反覆讓他談這個問題,一問到底,這樣才能問到好東西。我幹新聞工作幹了18年,抓的典型都是挺大的典型,我一生就幹一件事,要幹就把它幹好,而且要乾得很好。

選調到北京工作後,王宗仁雖然離開了青藏線,但不管是從事新聞寫作還是搞文學創作,他的筆始終沒有離開過青藏高原。王宗仁接連創作了《傳說噶爾木》《情斷無人區》《藏羚羊跪拜》等一批優秀的文學作品。說起因登上《朗讀者》而聲名遠播的散文《藏羚羊跪拜》,王老笑著說:“青藏高原是文學創作的福地,這篇散文的靈感來自於一位高原戰士講的小故事。”

王宗仁:高原上的人都知道這個傳說,但我把它變成了作品。我那時候到兵站採風,每次車都是固定的,開車的司機叫小馬,有一次小馬把車停在路邊給我講了一個藏羚羊給獵人下跪的故事。我根據他講的故事又增加了一些細節,就把這篇《藏羚羊跪拜》寫出來了。

軍旅作家王宗仁:用心書寫、用腳丈量青藏高原的人

在布達拉宮前

《情斷無人區》是王宗仁的又一篇經典之作,發表後倍受讀者好評。文章講述了生命禁區中奇特而動人的愛情故事。談起這部作品,王老深情地回憶起多年前的採訪經歷:

王宗仁:首先這個事情是真實的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雖然是叛匪頭目的女兒,但是她最後脫離了家庭,最後和一個戰士在一起了。我去採訪時,認識了一位拉薩大站的戰士,他就在藏北草原,有一天他打電話告訴我,這裡有一個平叛時候迷路在無人區的戰士,每年7月份會出來買點東西,說話不多,半西藏話半漢話。我說這個素材挺好,應該寫。於是,我等到7月就專程到了高原,但趕來時,那位戰士已經走了。我第二年就提前去碰見了他,問半天說不出話來,因為他已經把家裡很多事都淡忘了。後來我通過各種渠道去了解,就寫了《情斷無人區》。

過去的40多年間,王宗仁曾上百次到青藏高原採風,60歲退休後,還堅持每年進藏。他說:“一個作家想要有所作為,沒有任何捷徑可走,腳心必須先在苦澀的生活底層磨出一層硬繭,才有實力真正提筆寫作。”

王宗仁:作家首先要學會共情,只有到最基層、最邊遠、最苦的地方之後,瞭解這個苦,心靈受到震撼後才會產生責任感,會有同情心。90年代以後,我開始寫報告文學,就是因為我總在死亡邊上蹭來蹭去,才能真正體會到了高原戰士那種艱難、那種不易,便會下定決心要好好寫寫他們。

軍旅作家王宗仁:用心書寫、用腳丈量青藏高原的人

退休後仍然多次進藏

帶著對軍營生活和青藏高原的熱愛,已到耄耋之年的王宗仁仍然在奮筆疾書、繼續創作。他說:“如今的部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改革強軍的必然結果。他期待著新時代的軍旅作家,能多讀書多學習,多深入基層一線,講好強軍故事,寫出更多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學作品。”

王宗仁:多讀書,而且要讀進去,不一定面多寬,找到一個方向往前走就可以。我希望我們的作家,能夠真正熱愛生活。嘴上說熱愛生活誰都會說,但是真熱愛還是假熱愛,要靠實際行動來證明。有了生活以後,你還不能泡在生活當中,那樣生活就把你淹了,陷下去還得跳出來,跳出來才能看得清楚。文學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群眾喜歡生活,但更喜歡高於生活,因為它更具典型意義,更有普遍性。

(中國之聲國防時空·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軍旅作家王宗仁:用心書寫、用腳丈量青藏高原的人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