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酒廠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這兩張名片疊加在一起,把王莉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在這場風暴中,她始終保持沉默,外界對她瞭解甚少。
大眾質疑的焦點在於:釀酒有何技術?王莉有何科研貢獻?她是否擔得起院士候選人?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試圖還原一個相對“完整”的王莉。王莉是貴州茅臺酒廠技術人員出身,1994年從食品工程專業本科畢業後即到該廠參加工作。從該廠科研所分析組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到擔任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貴州茅臺”)職工董事,王莉用了6年。
2018年6月,王莉回到母校陝西科技大學(原西北輕工業學院)參加“傑出校友·企業家論壇”,以《人生選擇與工匠精神——談青年大學生的職業發展》做了一場報告,倡導青年大學生一定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王莉的核心競爭力即在釀造科研及靈敏的感官。2018年,王莉獲評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財貿輕紡菸草工會推選的“大國工匠”。此前的2017年,她辭去貴州茅臺董事、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等職務,轉至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茅臺集團”)任職。
她的新職務是茅臺集團總工程師、首席質量官。從核心子公司貴州茅臺升至茅臺集團核心管理層,王莉用了23年。
王莉的微博頭像。 @茅臺王莉 圖
2021年2月,王莉成為2021年中國工程院院士貴州省候選人擬推薦對象之一,公示後,質疑之聲頗多,有網友戲稱其為“茅臺院士”、“醬香型院士”。2月20日,《貴州日報》微信公號發文,反對貼標籤,並稱其參選資格不應被輕慢,呼籲讓科技歸科技。
2月24日,是王莉作為院士候選人擬推薦對象公示的最後一天。當日,澎湃新聞從推薦方貴州省科學技術協會瞭解到,公示結果還未出,要等領導小組會議研究決定。
茅臺史上第一位女總工程師
王莉是茅臺史上第一位女總工程師。中國知網顯示,有其署名及聯合署名的論文共105篇,領域涉及微生物、固態發酵、釀酒高粱、風味物質……
據科技日報報道,王莉的申報材料梳理了其在工程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及貢獻,包括開創了基於儀器分析技術與感官評價相結合的傳統名優白酒質量控制模式、主導構建和完善基於先進分析技術集成體系的全產業鏈食品安全控制平臺、構建形成以釀造微生物多樣性、穩定性和功能微生物代謝機制為三大核心的傳統工藝闡釋體系等。
中國知網上,王莉被引最多的一篇論文是《茅臺酒生產過程中的微生物研究進展》,引用量達77次,這篇文章於2006年發表於北大核心期刊《釀酒科技》。彼時,王莉任貴州茅臺技術中心副主任。該文的9位作者均來自貴州茅臺技術中心,王莉為第8作者。
當年,茅臺酒利潤達到整個白酒行業利潤的四分之一。
上述論文顯示,15年來,茅臺酒廠科研人員已從茅臺地域環境及發酵過程中分離、鑑定、保藏了329種微生物,並從中發現了數十株與釀酒有關的功能菌株。
對於茅臺發酵機理的研究,作者展望,從微生物與茅臺酒香氣香味成分一一對應的關係去研究制曲、制酒發酵機理及發酵過程中各種微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和消長規律,有助於進一步完善工藝, 提高工藝控制水平。
對於茅臺發酵機理的研究仍在持續。直至2019年,貴州茅臺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刊發了兩篇該領域的論文,《醬香型白酒釀造酒醅中酵母菌多樣性研究》及《高通量測序技術分析醬香型白酒下造沙輪次的微生物多樣性》,這兩項微生物研究聚焦於更具體的發酵輪次。
一名微生物科研領域專家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這種類型的研究屬於白酒發酵基礎研究,“白酒發酵過程中的微生物構成非常複雜,把每一個步驟、每個階段發酵過程中涉及的微生物及其功能搞清楚難度比較大。相比其它香型的白酒,以茅臺為代表的醬香型白酒的發酵過程最複雜、輪次最多,這也相應地增加了研究難度。”
據“貴州茅臺”微信公眾號今年1月發佈的消息,茅臺發酵過程中要經七個輪次的取酒,成品酒由不同輪次的基酒勾調而成。其中三四五輪次,被稱為“黃金輪次”,佔了全年總產量的大頭,勾調時佔到茅臺成品酒的大部分。
上述專家介紹,某種程度上講,白酒釀造技術是“靠天吃飯”,季節性、地域性等對不同香型白酒的釀造影響很大,“發酵機制的研究,目的之一是為了揭示不同季節、不同班次和不同輪次產酒風味和品質差異的原因,然後有針對性地對發酵條件等進行調控,對它的質量控制有幫助。”
王莉與“恩師”,科學與“感官”
茅臺曾經歷過一段艱難的時期,在上世紀60年代品質出現過明顯下滑。
1963年末,《大公報》公佈了全國第二屆評酒會的評選結果:茅臺在名酒中的排名從上一年的第一名掉到了第五名。這一下滑立即引起了周總理的重視,責令茅臺酒廠整改。
次年,一位25歲的食品發酵專業畢業的大學生被分配到貴州茅臺酒廠,當時,茅臺酒廠對於專業對口的大學生寄予厚望。他就是後來被稱作“茅臺教父”的季克良。1985年,季克良出任茅臺酒廠歷史上第一位總工程師。
“茅臺教父”季克良。 圖源:《國資報告》雜誌
季克良將科研意識引入傳統工廠,在長期科研中以科學方法總結了茅臺酒的十大獨特工藝,即高溫堆積、高溫發酵等等,使茅臺酒在1995年之後實現了質量、產量恆久如一。
據《時代週報》報道,有茅臺內部員工稱王莉為原董事長季克良的徒弟,但該說法並未得到茅臺方面證實。該報道還稱,師徒模式在茅臺盛行,王莉由季克良一手提拔,是季克良在茅臺的“技術接班人。
王莉於1994年大學畢業後進入茅臺酒廠。2018年6月,王莉回到母校陝西科技大學參加“傑出校友·企業家論壇”,在現場報告中,她將自己的大學到40歲的人生經歷劃分為五個階段:大學時期為“紮實基礎期”、畢業時為“找好平臺期“、第一個五年為“沉澱積累期”、第二個五年為“快速上升期”,第三個五年則為“穩定期”。
2018年6月,王莉回到母校陝西科技大學參加“傑出校友·企業家論壇”。陝西科技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 圖
經歷“快速上升期”後,2005年4月,王莉出任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同年,她還拿到了江南大學輕工技術與工程專業的碩士學歷。該校院系官網顯示,現今輕工技術與工程專業包括兩個二級學科,即發酵工程、製糖工程,均有碩士、博士招生。
也是在2005年,王莉作為第一作者,與季克良等共同署名發表了一篇論文,《近紅外光譜技術及其在白酒質量控制中的應用展望》,文中展望了近紅外光譜技術在原料檢測、發酵過程控制、酒質量控制方面的作用。
作者寫到,白酒發酵中很多過程控制還要依靠感官評價的方法,例如成品曲及半成品曲的質量評價(依靠黃、白、黑顏色鑑別) 、堆積發酵成熟度(依靠發酵溫度和聞香判別)、摘酒濃度的控制(看花摘酒)等等,近紅外光譜技術可以與感官評價相結合應用於以上過程, 使發酵過程控制更為規範化、科學化。
初到茅臺酒廠之時,王莉也是跟著老酒師學會行話。她泡在制酒制麴生產房裡,逐漸掌握了大清花、小清花、魚眼花等傳統釀造語言,並嘗試用現代分析手段解析傳統工藝。
王莉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在茅臺酒廠科研所分析組,當時的實驗室條件簡陋,科研人員數量少。1998年,經國家經貿委批準,貴州茅臺最早成立了國家級技術研發中心。2001 年,依託科研所升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的良好契機,王莉領頭組建了企業分析實驗室。
此前的2000年,王莉還考取了國家白酒評委。
2000年,國家白酒評委選拔在停滯十餘年後再次啟動,王莉加入了公司的白酒品評培訓班,從那時起,為了保持良好的嗅覺和味覺,她放棄使用一切帶香味的化妝品,也拒絕重口味的食物——季克良也保持著類似的習慣,不酗酒、不抽菸、不熬夜、不吃辛辣食物。
經過半年訓練,王莉考取了國家白酒評委。這也開啟了她職業生涯的新篇章——進入公司品酒委員會,為茅臺酒的出廠感官質量把最後一道關。王莉曾公開表示,“我唯一的優勢僅僅只是感官比較靈敏,最重要的還是前輩們的教導和茅臺這個大家庭的培養!”
王莉在品酒。 圖源:@茅臺王莉 微博
同樣是在2000年,王莉當選貴州茅臺第二屆董事會職工董事。那一年,她28歲。
從茅臺走近高校,從高校走近院士
2004 年,王莉與江南大學合作,主導開展茅臺歷史上首個風味研究項目——“茅臺酒風味物質剖析技術體系建設”,王莉及其團隊在江南大學的實驗室開展研究。項目準確定性了茅臺酒中432種風味物質,明確了其中361種有重要貢獻,建成了4個風味物質數據庫,項目成果獲得“國際領先水平”的鑑定評價。
江南大學副校長徐巖在2015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介紹,對中國白酒微量成分的分析始於20世紀60年代的茅臺試點,當時使用紙層析、柱色譜對白酒研究。發展到後期,已全面應用氣相色譜-質譜(GC-MS)、多維氣相色譜-質譜(MDGC-MS)等技術。
早在2005年前後,王莉就與徐巖合作過茅臺風味物質方面的研究,彼時,徐巖為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院長。
2021年1月31日,王莉與徐巖再次出現在同一場合。當日,江南大學遵義研究院在茅臺學院掛牌成立。此時,徐巖已升任江南大學副校長,王莉已是茅臺集團總工程師。
同樣,在江南大學,茅臺亦早有“駐點”。2007年,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建成了“茅臺廳”,這是該院核心報告廳之一。2018年,“茅臺廳”成為了學院規格最高的報告廳。彼時,茅臺集團與江南大學已有多項戰略合作,建有專家工作站、協同創新實驗室等。
茅臺與江南大學(原為無錫輕工業學院)的合作有跡可循,後者是“茅臺教父”季克良的母校。該校的生物工程學院為中國發酵工程學科的誕生地,創建了我國第一個發酵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及本碩博人才培養體系。
2018年6月,《茅臺集團-江南大學戰略合作夥伴協議》簽訂,貴州茅臺決定在茅臺集團技術中心設立陳堅院士工作站。陳堅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時任江南大學校長。
2018年8月6日,全國醬香白酒行業首個院士工作站——茅臺集團“陳堅院士工作站”正式掛牌,這是雙方全面戰略合作的重要項目之一。
2018年8月6日,茅臺集團“陳堅院士工作站”正式掛牌。 圖源:貴州茅臺
陳堅在發言時稱“茅臺集團與江南大學保持著兄弟般的親情和友誼”“中國釀酒最強企業與釀酒最強大學全面合作、無縫對接”。
兩年多後,王莉獲得一次院士增選的機會。
2021年2月9日,貴州省科協公示了2021年中國工程院院士貴州省候選人擬推薦對象,王莉是其中之一,公示期為2月10日至2月24日。
事實上,王莉在貴州已被視為“高層次人才”。據貴州茅臺官方消息,2月4日,王莉獲得“貴州省省級高層次人才服務綠卡”(即“優才卡”)。據貴州媒體報道,貴州省首批“優才卡”的髮卡對象主要為“兩院”院士、國家級人才計劃項目入選者或有關獎項獲得者、貴州省核心專家,共161人。
白酒與院士的淵源
王莉成為工程院院士候選人擬推薦對象公示引發輿論譁然。網絡熱議中,王莉被貼上“白酒院士”、“醬香型院士”的標籤。大眾討論的焦點在於:王莉是否有資格作為候選人參評中國工程院院士?
一名科研界權威人士對此評價稱,第一,如果候選人具備科研能力以及科研成果,符合推選候選人文件的標準和條件,就不能因為她從事造酒方面的工作或在企業擔任高管職位,而剝奪她的參選權利;第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評選有多個環節,目前還尚處於擬推薦候選人公示階段,並不是最終入選的名單。候選人本身是否達到院士的水平,還會再由各個層次的專家評審和核驗。
2月20日,貴州日報發佈評論,反對貼身份標籤。該文稱,不論哪個技術領域有實力的科研人員,都有權利通過正常渠道在高水準平臺上進行“高手過招”,這種自信與勇氣本就不應該被輕慢評判,讓科技的歸科技,王莉女士最終是否能入圍或入選,都需要更為細緻和專業、更高層次的評價篩選。
根據《中國科協辦公廳關於組織推選2021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的通知》(科協辦發組字〔2021〕2號)要求,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的標準和條件為:在工程科學技術方面作出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國國籍的正高級工程師、研究員、教授或具有同等職稱的專家,可被提名為院士候選人。
該通知還要求,注重對長期工作在工程科技一線及民營企業專家的推選,注重對尚無院士和院士人數較少的學科、行業、地區專家的推選。
澎湃新聞注意到,目前中國工程院有多位院士的研究領域與食品加工或生物發酵相關。例如,嶽國君院士,生物與發酵專家,最早建成國內燃料乙醇生產工業裝置,組建國家能源生物液體燃料研發(實驗)中心,致力燃料乙醇基礎應用研究;朱蓓薇院士,食品工程領域專家,長期致力於水產品及農產品精深加工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李培武院士,長期從事糧油質量安全研究,在糧油生物毒素檢測與控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劉仲華院士,茶學專家,主要從事茶葉加工理論與技術、茶葉深加工與資源利用研究;陳衛院士,食品微生物科學與工程專家,從事功能性食品微生物的研究與開發。
中國工程院官網顯示,2020年9月6日,“傳統發酵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院士論壇”在四川宜賓五糧液集團成功舉辦,環境與輕工領域的13位院士參與了會議。曲久輝、石碧、孫寶國、謝劍平、劉文清、張遠航、李家彪、賀克斌、王琪、陳堅、賀泓、任發政、任洪強院士圍繞中國白酒等傳統發酵食品高質量發展有關領域前沿研究進行專題分享與交流探討,為推進產區升級打造、加強釀酒微生物環境維護保護、提升產品品質、提高釀造工藝技術等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2020年9月6日,“傳統發酵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院士論壇”在四川宜賓五糧液集團成功舉辦。圖源:中國工程院
從履歷來看,與會的多位院士主要研究領域為環境工程、大氣汙染防治、環境監測等;另有部分院士的研究方向與食品加工有關。其中還包括飽受爭議的“菸草院士”。謝劍平現任中國菸草總公司鄭州菸草研究院院長,是菸草化學專家,長期致力於菸草科學與工程研究,開發了一系列降焦減害新技術,開拓了中式捲菸降焦減害研究領域,201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釀酒需不需要院士?
茅臺酒的經濟價值有目共睹。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被譽為“中國第一酒鎮”,位列西部百強鎮第1名,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34.9億元,2020年這個數字增長至1092億元。
茅臺鎮 資料圖
據貴州茅臺年報顯示,2019年,貴州茅臺的總營收為854億,比去年同期增長16.01%;報告期內淨利潤為412億,同比增長17.05%。
然而,近三年來貴州茅臺的研發投入和研發人員數量銳減。2017-2019年,茅臺的研發投入分別為4.35億元、3.86億元、2.21億元,研發投入總額佔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0.75%、0.52%、0.26%;公司研發人員的數量也從2017年的1679人,銳減到2019年的495人,研發人員數量佔公司總人數的比例相應地從6.99%降低到1.83%。
貴州茅臺解釋,研發支出減少主要是本期驗收的研發項目已在前期投入完畢,規劃中的部分新增研發項目尚處於啟動階段。
從整個白酒行業發展來看,茅臺或面臨著技術轉型的挑戰。
前述微生物科研領域研究專家介紹,與老牌的名酒廠相比,一些新興的酒廠在機械化方面做得又早又好,如勁酒、老村長、江小白等,“因為這些新酒廠沒有‘傳統的負擔’,由於定價不高,它們也僱不了那麼多人做純手工。而像茅臺、五糧液、汾酒這些名酒廠,傳統工藝比較複雜,它們更傾向於把發酵工藝研究清楚,再慢慢往機械化方面去轉變。這樣他們可能覺得比較保險。”
這位專家介紹,目前傳統白酒行業面臨的問題是,一些重體力勞動的工序,愈來愈難以招到人了,等熟練技師、釀酒師年齡大了以後,可能要後繼無人,需要往機械化、自動化方向發展。“比如茅臺要高溫制曲,曲房溫度60多度,還得人進去手工翻曲。蒸餾的時候,也是靠人將酒醅一簸箕一簸箕地往甑裡面去放、去撒,這都是重體力勞動。”
這位專家特別強調,並不是說機械化、自動化就生產不出高端白酒,在他看來,只是國內的一些傳統看法還沒有改變,技術也還有待加強。“但是對於茅臺,機械化可能不那麼容易,因為它現在基本上成了一個‘奢侈品’,它有價位在那,它也能僱得起人,不需要太高的產量,所以它可能還會堅持傳統工藝。”這位專家表示。
近年來,作為茅臺總工程師的王莉仍在發文,最近她的研究涉及茅臺釀造的專用原料——紅纓子高粱。
2019年及2020年,王莉作為通訊作者,與多位合作者共同發表了兩篇與紅纓子高粱有關的論文,均刊發於北大核心期刊。其中,《紅纓子高粱澱粉分子結構及糊化特性研究》2019年刊發於《中國釀造》,《基於多酚類化合物HPLC指紋圖譜在紅纓子高粱原料品質監控中的應用》2020年刊發於《食品科學》。
這兩篇文章均為貴州茅臺技術中心與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合作完成,作者希望以此為原料品種改良、品種鑑別、質量監控提供指導。
數日前,《華夏酒報》社長吳國賢發表評論稱,王莉是“釀酒院士”不是“茅臺院士”,她應是行業驕傲。吳國賢表示,貴州省科協推薦王莉,也是對她在貴州釀酒科技方面貢獻的肯定。放到全國科技界,她的成果可能不是驚天動地,但沒有人可以剝奪其獲得肯定的權利。
據上遊新聞報道,也有相關專家提出,王莉作為技術性人才,更多的話語權是在行業技術層面,中國酒水行業與兩院院士要求的社會進步貢獻價值有一定距離。該專家還提出,中國酒水行業競爭力依然偏弱,各方在考慮推薦人的同時,也應該更多地從科技進步與民生改善角度來考量,單一企業經濟指標作為參照標準,可能存在過於單一的問題。
據中國經濟網報道,中國工程院院士、新疆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吾守爾·斯拉木直言,“目前國內外酒類品種多,生產歷史也很長,她(王莉)確實有獨特的、整個科技界認可的重大科技成果(嗎)?我沒有聽說過。”
2月24日,是王莉作為院士候選人擬推薦對象公示的最後一天。當日,澎湃新聞從推薦方貴州省科協瞭解到,公示結果還未出,要等領導小組會議研究決定。
王莉和院士之間的距離仍未有定論。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茅臺光環下的“院士候選入圍者”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