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於文化行業的“汪洋大海”中,小北發現一個現象,這些年看書評的人似乎越來越少了,有時候是否需要一本書,光看作者、簡介甚至是封面,就能草率做出決定。
許多所謂書評,就只能在無人問津的版面上自說自話,讀過之後也讓人覺得索然無味、毫無啟發,倒不如去豆瓣上看看吐槽來得神清氣爽。
之所以變成這樣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沒有多少以此為職業的書評人了,一篇好的書評費時費力,需要沉潛往復地咀嚼原書,還得入乎其內出乎其外,遇上不識貨的讀者大可能棄之一隅。
又例如新媒體時代,大家都更熱衷於短平快的消息,不管是短視頻也好,新媒體文案也罷,有的書評不願自降身段,有的書評則淪為營銷軟文。
再譬如,寫書評的人和文化圈的人抱團取暖,互相吹捧,在書評裡看不見關於生命和真知灼見,久而久之也就形同雞肋食之無味了。
那抱怨吐槽了這麼多,其實小北想說,關鍵不是無人看書評,而是你說的書評是怎樣的書評?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評論過莫言、楊絳、馮驥才……等大作家的知名文學評論家付如初對這一問題的見解吧。
李敖生前贈她八個字“如初一見,一見如初”;臺灣著名作家王鼎鈞因欣賞她的書評主動編選散文自選集交給她出版;因為《烏克蘭拖拉機簡史》的書評,一位對蘇聯問題感興趣的將軍寫信感謝她……
什麼是書評?
書評,評價對象是書,每本書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相對封閉的世界。而書作為一個精神產品,牽扯到的最基本的力量是三方面:作者、出版者、讀者。
因而,書評,無論是信息呈現、意圖揣摩,還是接受方向、閱讀價值,其實是要兼顧到這三個方面元素的。所以,我理解,書評不同於文學評論,也不同於營銷軟文,它是一種獨特的文體,是一種以專業為支撐,以相對獨立的價值判斷為支點,集信息傳達和評價感悟為一體的一種文體。
01
相異於文學評論
書評與文學評論不同,它不對文學理論印證、文學史建構、語言學發展負責任。文學評論要有學術擔當,要嚴謹、紮實、它是專業人寫給專業人看的文章。很多朋友可能都有中文系的學業背景,都嘗過寫論文的苦。這種苦,吃著吃著就形成了一種“論文腔”,這有點兒像練太極的時候先起勢,不拿腔拿調就說不成話。
我們都能感覺到,這種“論文腔”有很高的識別度,但很遺憾,它卻不是因個性形成的識別度,恰恰它是抹殺語言個性的。所以,如果想寫書評,想實現從文學評論到寫書評的轉變,那首先會有一個“脫腔”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把專業的話向普通人說明白。當然,這也是一個真正找到自己的語言腔調,找到自己的寫作個性的過程。
其中的方法,我感覺嘗試著多寫幾個句式,嘗試著把自己想表達的意思,換成最平常的話說出來,把自己所學的關於敘事理論、語言學和文體學的所有知識徹底變成背景和內力,或許會是一個比較好操作的過程。然後,寫好之後,如果有可能,讓不是同一個專業的人看一看。
當然,過程有了,並不證明結果會立竿見影,因為,所有的表達都是“深入淺出”更難,而且,書評,不只是彰顯文學價值就夠了,它還有綜合了社會動態、公共心理,某一階段的社會情緒等等因素,它需要從書裡到書外,從文學到生活,甚至到歷史和時代。
如果你沒有中文系的學業背景,只是業餘愛好,要怎麼辦呢?我想,對你來說,優勢是不必有痛苦的“脫腔”過程,天然地就具有大多數人都有的直覺感悟,同時呢,短板在於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沒有理論高度,可能看不到一本書內部,更深刻的東西。這時候,就需要你在保持自己的直覺的同時,有意識地去積累一些專業知識和理論知識,更多地去留心啟發人深入思考的東西,避免寫大路話,避免人雲亦雲。
02
不同於營銷軟文
書評與營銷軟文不同,它不直接對流量轉化和銷售負責。營銷軟文,面對的是自家產品,你要用貌似客觀的立場,儘可能地放大好,甚至要抓住一點好不及其餘所有可能存在的不好。而書評呢,面對書本身,對書本身亮明真實感受和價值立場。如果你的書是內容紮實的、質量過硬的,是目標讀者群清晰的,那麼,如果寫一篇書評亮明真實感受,表明價值立場,對你的書是好事兒。好書是不怕客觀評價的,也是不怕褒貶的。相反,如果書本身的質量不那麼過硬,讀者群沒那麼清晰,再肉麻的書評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從硬廣告到營銷軟文,是廣告營銷的社會學轉變,不只是我們書業,各行各業都在“講故事”。尤其微信普及之後,真可謂是軟文氾濫,有時候我們幹了一碗雞湯,發現裡面竟然沒有夾雜銷售鏈接,內心都會有隱隱的失落感。所以,我常常開玩笑說,微信上的營銷軟文才是真正的“軟飯硬吃”。那麼跟軟文的套路相比,書評可能最不需要套路,或者說最要警惕套路。
或者說,書評的套路,僅限於寫作技巧本身的練習,是追求表達的有效性和溝通性,而不是要讓讀者鑽進買書的消費願望裡面去。當然,好的書評,在啟發人思考,給人表達的美感的同時,也會讓人想要買書,但這種買,是想要讀,而不是僅僅想要買。好的書評,是導向閱讀的。
03
書評擁有的價值立場
寫書評的人,過的是一種二手生活,我們需要緊緊依附在作者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上,這就意味著我們在寫書評的時候,根本不缺故事,書給了我們故事,給了我們細節,關鍵在於從什麼角度選擇,你的價值立場是什麼。
價值立場,在書評中特別重要,也是書評跟營銷軟文的分水嶺。軟文是沒有價值立場的,賣出去是目的,而賣書卻並不是書評的唯一目的,信息傳播,推介作者,為出版品牌增值等等,都可以是書評的目的,因而它要謹守價值立場,否則就不成其為書評。
那麼,價值立場是什麼呢?我想首先是客觀,好處說好,壞處說壞,但客觀不是不用感情,而是不感情用事,不掉在個人私見中,說真話。其次是有批評精神,不盲從,有創見,以理服人。最後是有破有立,有批評也要有正面主張,有建設性意見。
其實,價值立場也是書評人的公信力和個人品牌。中國沒有獨立書評人制度,沒有人能靠寫書評為生,所以,會顯得出版的整個生態有些怪異,讀者需要書評人,需要公正的薦書人,甚至需要圖書排行榜,但同時,他們也會對所有的書評、榜單心存牴觸和懷疑。越是這個時候,就越要避免成為紅包書評人,避免失去個人公信力。
所以,我們在選擇為什麼書寫書評的時候,就需要明辨力,需要很謹慎。只有你自己讀著覺得好了,被打動了,能夠激發你的思考了,你才寫。如果你為自己沒有感覺的東西寫書評,那可能就一下子靠近營銷軟文,再也難以回頭了。
總結一下,我理解的書評,是一種有思考含量,有價值立場的文章,它說接地氣的話,思考人之常情,它從書的內容出發,從文學出發,最終抵達生活、抵達人的情感和心理。它不一定指向圖書購買,但一定指向書的閱讀,指向信息交流和價值傳播。
什麼是理想的書評?
作為喜歡讀書的人,我們可能都會記得自己讀到某本書或者某一篇文章,忽然覺得世界豁然開朗的特殊時刻。這種時刻帶給人的震撼和陶冶,簡直難以言喻。那麼,讀了這麼多,到自己寫的時候,努力的目標是什麼樣的呢?也就是我理想中的書評長什麼樣呢?
01
可讀性
我想它首先應該是可讀的、容易進入的。所有的表達,大到長篇小說,小到一篇書評,開篇都很重要。文學作品怎麼寫好開頭,很多很牛的作家都曾探討過,我們也都不陌生。一篇書評,開頭也很重要。比如我給沈書枝的書《燕子最後飛去了哪裡》寫書評,一直找不到合適的開頭,後來,想起本雅明評價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說他之所以會不厭其煩地描寫餅乾浸在茶裡的美感,是因為他有一種“爆炸性的幸福意志”,想到這個我豁然開朗。
我們知道書評的讀者大概有兩類:一是讀過這本書,想聽聽別人怎麼想;二是沒讀過這本書,拿不準要不要讀。一篇好的書評,應該兼顧到這兩個群體。我們常說一個好的文學表達,有幾個境界:可讀、可感、可想。文字和語調是親和的,感受和摘取的細節是可共情的,思考的廣度和深度是啟發人的。當然,如果最後能夠達到第四種境界,啟發別人想得越來越多,那就更理想了。
當然,書評的讀者還有一個最不可忽視的,就是作者本人。
02
準確性
理想書評的第二個方面,它是準確的。對作品的信息把握準確,人物的信息傳達準確,作者意圖揣摩準確,或者說,最大限度貼近作者意圖,這些都是準確涵蓋的範圍。從準確性這一點來說,書評是寄生在書上的,而不是書為你的觀點服務,也就是說,不要為了完善自己的感悟,增強自己觀點的說服力,就對書斷章取義。
長久以來,因為文無定法,文無第一,又因為書評是二手創作,所以我們的表達很少強調準確。或者說,準確只在一個相對的範疇。但其實,書評的信息準確是很重要的要求。比如,一個作品,它的精神脈絡是浪漫主義的,但被誤認為現代派,那可能會產生完全不一樣的解讀路徑。即便是現實主義本身的,批判現實主義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科幻小說不能用穿越文學的邏輯,《三體》儘管寫到“文革”,但不能掉進歷史小說的解讀路徑等等。
03
有態度有溫度
理想書評的第三方面,它是有態度的,有溫度的。態度和溫度,不是酷評和罵評,不是譁眾取寵,不是刻意的標新立異,也不是抖機靈,而是基於深厚的學養、廣博的視野和紮實清晰的表達而產生的態度和溫度。現在有一些很有流量的書評人寫的東西,我就不太喜歡。因為我總是感覺她凌駕於她所評價的對象之上,與她評價的書的價值相比,她更看重自己的靈機一動。在態度和溫度方面,我個人比較欣賞人文主義的溫度,欣賞理性、建設性的態度。
文學是關注“人”的,人是第一位;文學是倡導真善美的,文學評價始終有歷史的和美學的標準,這些即便我們聽得都成了陳詞濫調了,但它依然是最高標準。其實,文字的態度是掩飾不住的,它是莊重的還是輕佻的,是人文的還是非人文的,是寬和的還是狹隘的,讀者都能讀出來。
當然,中國有溫柔敦厚的文化傳統,這種傳統很容易把一個行當變成熟人社會,有點類似於費孝通在《鄉土中國》裡說的,禮治大於法治的社會,抬頭不見低頭見的社會,所以一個行當很容易形成一個圈子。這一點我做編輯就體會得更深:沒準兒哪一天,你評價的書的作者就成了你的作者,這時候怎麼辦?
既要表明自己的態度,彰顯自己的溫度,又要讓作者接受。所以我說,理性、建設性的態度很重要。誠實又委婉,站在作者的角度,從他能夠在今後的作品中改正和彌補的角度去表達對作品的評價,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方面我深有體會。
04
有條理
理想書評的第四方面,它是有條理的。內在邏輯清晰的。表達有條理,邏輯清晰,是任何一種應用型文體的起碼要求,這個大家都能理解。但表達的高手是,外在邏輯和內在邏輯統為一體。
比如看納博科夫的俄羅斯文學講稿,會發現,在外在的作家作品佈局之外,他始終有一條內在的邏輯,就是他對俄羅斯文學的整體判斷,以及他基於自己的創作和生活的感悟。比如他對果戈裡的推崇和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貶斥,在《洛麗塔》中都能找到態度的蛛絲馬跡。還比如洪子誠的一些書評,除了紮實的史料、嚴謹的學術訓練之外,也有內在的思想史的邏輯,比如李零的,也是這樣的。
內在邏輯,是給內行人看的,如果你想學習寫書評,就要關注到內在的表達律動和節奏。
05
有格局
第五,它是有格局的,是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我相信我們都欣賞有格局的人,有格局的文字,但這說起來總是有些抽象。格局不是簡單的大就好,而是厚實,觸類旁通,不拘謹,不死板,不狹隘,格局是一種表達的彈力,是一種收放自如的狀態。
對一篇書評來說,有格局可能包含著幾個方面,首先是有信息量,讀一本書的書評,又知道了其他幾本同類的書,其他幾個同類的作者,其他相關的歷史知識和社會現象、人生感悟,這是書評的信息量;其次是評判視野,是沉迷於一個細節的美,還是能夠把書中的人物、故事放到一個更大的參照系裡面去,能夠把書放在一個書架,甚至一個分類裡面去,一個圖書館中去評價,也是格局。再次還有評判角度,是基於歷史的、人生的、現實和未來發展的,還是僅僅圍繞著“這一個”的故事來闡釋合理性,是格局的差異。當然,最終,所有的文字都體現寫作者的格局,如果你是一個有格局的寫作者,讀你的文字是通達暢快的。
其實,我們都欣賞能夠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的好書評。而對一本書的適當的評價,是需要放在大量的書中,取相對值的,就像評價一代作家,也是需要橫向對比,才能判斷其才能高下的。與書同步的書評,與作家的創作進程同步的評價,其實有評判的難度,也有失當的風險的。
我們今天去回顧,會發現這些評判失當的現象其實很多,比如對《白鹿原》,對《塵埃落定》,對莫言、賈平凹,而對《平凡的世界》的評判失當,那就更多了。而如果最大限度地拓展自己的格局,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讓自己誤判。
06
有個性
最後,理想書評是有個性的。這就是更高的要求了,比如我們看了很多人對普希金的評價,依然會覺得納博科夫的評價和膜拜最刻骨。這就是個性。理想書評的個性既是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寫出別人沒有想到的,還是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和評論個性。當然,這種個性還是要基於作品的個性,無論我們面對的是成名作家的新作,還是無名作者的成名作,都需要一種合理的評判距離,合適的闡釋分寸。因仰望作家而過度闡釋不足取,因作家無名就定位不夠也不足取。
說了這麼多,總結一下,理想書評的樣子應是可讀可感可想的,是準確的,是有態度有溫度的,是有條理和有內在邏輯的,是有格局的,也是有個性的。理想能不能實現,沒有人知道,但朝著理想的樣子走去的路只有一條,那就是不斷地寫下去。寫作的人都知道,即使是天才,成功也沒有捷徑,不斷地寫,從量變到質變,是唯一的路。
所以,書評好寫,好書評卻並不易得;書評人好當,但好的書評人卻鳳毛麟角。對寫書評這件事來說,或者對寫作這件事來說,多少世事洞明都不多,多少人情練達也不夠。所以,我們唯有多讀多想多寫。
今日活動
你覺得什麼是理想書評?你印象最深的書評是怎樣的?在留言區和大家交流下,小北將挑選2位幸運讀者,贈出今天的主題圖書《大聲沉默》,大聲發言在這個喧囂的時代是多麼微不足道,幾乎相當於“大聲沉默”,相信你會喜歡付如初這些逆流而上的書評。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這年代誰還看書評?那是因為你沒看見好的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