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資訊 - 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聞資訊,每日實時更新

詩歌來到美術館|娜夜:把荒涼轉為豐盈的詩人

文化 澎湃新聞

詩人娜夜最近獲了一個獎,或許是中國最基層的詩歌獎,叫做中國十二背後•梅爾詩歌獎。而在十五年前,她拿到了第三屆魯迅文學獎。

這一大一小兩個獎,似乎可以構成其寫作的一種暗喻。

娜夜長期生活在西北。在朔風與黃土、長天與衰草之間,娜夜安靜地在書房中完成著一個小小自我的辨認。40歲之後,她過上了一種不斷遷徙的生活,從蘭州到西安,從重慶到鄭州,她的生活圖景變得更為遼闊,她的寫作也變得更具包容性和深廣性。

“過了50歲,尤其是過了50歲的女人,她的寫作確實要從內心轉向外部世界。”不過,這種轉向不是斷裂的,而是有機的。在外部世界不斷開闊的同時,娜夜的內心世界變得更加豐滿,詩歌更加豐盈。

日前,娜夜做客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詩歌來到美術館”,詩人沈葦作為主持。沈葦同樣長期居於西部,對娜夜的經歷和寫作都十分熟悉,使得當天的對談充分而迷人。

詩歌來到美術館|娜夜:把荒涼轉為豐盈的詩人

娜夜、沈葦,聽友人、作家趙荔紅朗誦。

詩歌來到美術館|娜夜:把荒涼轉為豐盈的詩人

成為詩人是與生俱來的

成為詩人,對娜夜來說,似乎有種命定的意味。

“我現在回憶起小時候的一件事,(就覺得)一個人會不會成為詩人,好像是與生俱來的。”七八歲時,娜夜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去抓麻雀,別人都是用穀粒和網做陷阱,娜夜卻是在雪地上寫上“鳥”字。她覺得這個字是鳥自己,看到它,鳥就一定會飛來落下。

現在回想,娜夜覺得這是自己最初對詩意的一種追尋,儘管是無意識的。

荒涼,是娜夜對童年生活環境的認知。加上因為時代的因素,父母遭遇了各種運動,一家人生活在離火車站很近的一個小站,她的童年愉快。這種氣氛影響下,讓娜夜回看自己的寫作,覺得始終帶有憂鬱的底色。

在去南京上大學之前,她除了白楊、芨芨草,幾乎不認識什麼植物。面對這種惡劣的自然和不太愉快的人事,娜夜能做的就是使得自己的內心變得豐盈,“心裡要長出湖泊、山水。”

她的方法是閱讀。因為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家裡藏書頗豐,加上母親是她就讀學校的老師,娜夜很容易獲得了學校圖書館的鑰匙。每天放學,母親一回家,娜夜就和姐姐拿著鑰匙跑到圖書館去。

另外,娜夜從六歲開始學小提琴,雖然1977年恢復高考後放下了,但是拉琴的經驗讓以後對詩歌韻律和節奏的把握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娜夜非常在意一首詩的內在節奏,有時候甚至為了一種節奏而放棄很多東西。寫作的過程中,她還會反覆默誦、吟誦,推敲節奏。

詩歌來到美術館|娜夜:把荒涼轉為豐盈的詩人

在憂鬱的底色和內心的豐盈這兩種力的拉扯下,娜夜的詩歌擁有了獨特的辨識度。在很長一段時間,娜夜都被視為愛情詩人,但實際上,她的情詩與一般的情詩相當不同,與此不無關係。

一個詩人,不寫愛情是不可理解的

娜夜也曾懷疑,“別人在表達自然、社會中更美好的東西,我怎麼好像只是在表達愛情呢?”她一度覺得可能自己寫得有些狹窄。

寫了三十年後,她不再覺得寫愛情詩稱其為一個問題。

“一個詩人,怎麼可能不寫愛情詩呢?不寫愛情詩是不可理解的,至少你的生命不夠豐盈、不豐滿。難道你對愛就那麼漠然,那麼胸有成竹嗎?”

實際上,娜夜的愛情詩相當豐富,不僅僅是對個體的情愛,也包含了對社會的看法、對人普遍的認識,乃至對人性的認識,對筆下群體各種生命狀態的認識。

起風了 我愛你 蘆葦

野茫茫的一片

順著風

在這遙遠的地方 不需要

思想

需要蘆葦

順著風

野茫茫的一片

像我們的愛 沒有內容

——娜夜《起風了》版本之一

比如這首流傳甚廣的《起風了》,在網上擁有眾多版本,大部分都被理解為對某人之愛。但在娜夜的意識裡,這首詩的生成還是與她生活的環境密不可分。

詩歌來到美術館|娜夜:把荒涼轉為豐盈的詩人

面對西北殘酷的環境,面對蘆葦、風沙,極少的樹木,很大塊、很有重量的雲朵,人的內心自然而然會泛起無助、絕望,“不需要思想”,“沒有內容”。

“那種絕望不是來源於生命,而是來源於你處在這個環境中的無助感,你會覺得人之渺小,頓時涌現,‘像我們的愛沒有內容’。”娜夜也不知道,面對它們,自己到底愛的是什麼。這種空隙和留白,帶來了詩意的同時,也帶來了讀者進入其中的多種可能性,誤讀或歧義也就在所難免。

“很多人對愛情詩是有誤讀的,尤其是對女詩人的詩。但是我也覺得有的時候詩歌那種歧異之美也是很好的。”

沈葦說,正如蘆葦既有江南水鄉也有西北戈壁的兩重特性一樣,娜夜這首詩也是如此,可以看到樸素的人世之愛,也有更為開闊的生命之愛。而後者正是娜夜愛情詩的一個特質,也是她作為優秀詩人的一種非凡能力。

“現在很多詩人迴避愛情詩,實際上是在迴避愛這個主題。我倒是希望娜夜到八十九十歲還能夠寫愛情詩。”在沈葦看來,娜夜詩歌關於愛的主題,有一個不斷打開的過程,有些詩中已經愛被置於非常高的高度,比如在《神在我們喜歡的事物裡》,娜夜寫道:“我愛什麼——在這蒼茫的人世啊/什麼就是我的寶貝”。

離開西部,辨認救贖

2012年,娜夜離開蘭州,移居西安,開始了一種候鳥式的客居生活。從蘭州到西安、重慶,再到鄭州,不斷變化的生活景觀,逐漸投射到她的詩歌語言中去。她發現,離開西北後,她的精神反而真正跟它系在了一起。

“就是以離開的方式接近自己。”沈葦一針見血。在蘭州時,娜夜幾乎不在詩中直接碰觸它,“好像從來不存在一樣。”

但在西南重慶,在中原鄭州,巨大的差異和不適感,讓娜夜一遍遍回憶起西北的風土和人事。她在《想蘭州》裡,深情描述高原、羊群和低矮的燈火,然後更深情地念叨陽陽颺、人鄰、古馬、葉舟、阿信等友人的名字。

更深層的改變還在繼續。在沈葦的理解裡,娜夜早期詩歌有一種內視性,近些年則擁有了一種外觀的能力。

“每個寫作者,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努力讓自己的東西發生變化,比如讓詩歌在包容性上、深度上、廣度上更豐富一些。”娜夜覺得,生命閱歷的豐富必然會帶來語言和題材的變化,“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你都得接受。”

但不管是內視還是外觀,對娜夜來說,都是遵從內心的寫作。這個內心,或許正如娜夜自己說的那樣,深植於荒涼的西部和她童年憂鬱的底色。

獲得中國十二背後•梅爾詩歌獎時,詩人、批評家耿佔春為娜夜寫的授獎詞中說,“在病毒流佈而免疫力低下的時代,娜夜認為做一個詩人‘意味著接受各種悲觀主義的訓練’,但仍需有能力指認‘某個美好時代的象徵’。”

娜夜說,“悲觀”這個詞無須刻意理解,在我們生命開始到終結,它時刻與我們相伴。對她來說,作為藝術的動力,悲觀要比幸福、快樂更加有效。不難看出,其與“憂鬱底色”的關聯性。

只不過,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它們的表現和輸出形態不盡相同。在當下,疫情肆虐,世界局勢動盪,娜夜深感人類面對種種困境的無力,而詩歌也在許多宏達命題的逼視下,顯得那麼有限,“詩歌也有顯得很無力的時候。”

承認詩歌的有限性,實際上背後是一種救贖的願景。正因為希望能夠在詩歌中做些什麼,正因為對人類生活和未來的憂慮,一個詩人才會辨認出詩歌藝術的有限性和無力感。

正如耿佔春所言,娜夜懷著“一顆不知疲倦的心”洞察現代社會的危機所在,也出人意料地在她長期生活的大西北荒涼景象中辨認出救贖的象徵。

當她試圖“為一匹瘦馬 一架風車恍惚出堂吉訶德”時,試圖在有限中保留最後的執拗時,似乎就完成了沈葦所言的,從悲觀向慈觀的轉化。

詩歌來到美術館|娜夜:把荒涼轉為豐盈的詩人

娜夜簡介:

娜夜,詩人,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曾長期從事新聞媒體工作,現為專業作家,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甘肅省作協副主席。著有詩集:《起風了》《個人簡歷》《神在我們喜歡的事物裡》等。曾獲魯迅文學獎、人民文學獎、十月文學獎、天問詩人獎等。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稱號。現居鄭州。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詩歌來到美術館|娜夜:把荒涼轉為豐盈的詩人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