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資訊 - 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聞資訊,每日實時更新

“1000公裡續航”方向錯了?大眾中國CEO:會惡性循環;威馬CEO:是巨大社會浪費

汽車 中國經濟週刊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鄒鬆霖 | 北京報道

2021年伊始,“1000公裡續航”成為電動車市場的熱點話題。

1月9日,蔚來汽車在“2020 NIO Day”上宣佈將推續航裡程將超過1000公裡的新款電動車,將搭載150kWh固態電池(後改口稱是“半固態電池”)。

其後,上汽智己、廣汽埃安陸續宣佈續航可達1000公裡新車型。

一時間,“1000公裡續航”似乎成為了電動車造車的新方向。

但業界質疑反對之聲緊隨而來。

1月19日,在威馬汽車新款純電SUV威馬W6量產下線儀式上,威馬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沈暉,公開質疑“1000公裡續航”必要性。

沈暉認為,未來幾年,如果國內主流新能源汽車都使用續航1000公裡的電池,對社會絕對是一種巨大的浪費。

沈暉認為,“1000公裡續航”並不能構成電動車技術壁壘,但“1000公裡續航”技術的實現面臨一個週期的問題。兩三年後國內的充電樁佈局將更完善,換電模式、快充難題也基本已經解決,那時新能源汽車根本不需要揹著續航1000公裡的電池到處跑。因此“1000公裡續航”意義不大。

同樣,1月20日,在2020大眾中國業績溝通會上,大眾汽車集團(中國)CEO馮思翰表態,大眾目前沒有推出1000公裡續航裡程的計劃。

馮思翰解釋,因為1000公裡續航不是戰略方向,從技術上,大眾能做到1000公裡續航,但大眾的計劃是續航裡程達到700+公裡。

他認為,在電池技術沒有實質性突破的情況下,高續航的電動車需要搭載更重的電池,為此要搭配極高成本的、更輕的車身,這樣整車的成本也會越來越高,所以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一些車企推出這樣的續航裡程只是新能源汽車發展中的中間階段。

馮思翰同樣認為,正確的路線應當是從完善充電設施等方向入手。

他拿燃油車做對比,對於燃油車而言,很少討論續航裡程,一般加一次油達到400~600KM,基本上10公裡內就會有加油站。但在討論新能源汽車時,續航裡程做的越來越長,這其實是在彌補充電設施的不足。

他認為,目前,中國的充電基礎設施存在兩個問題,第一是充電站佈局的密度不夠,第二是充電站的可靠性沒有加油站高,經常出現被佔用的情況。中國的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還未跟上電動車市場發展的速度。

在沈暉與馮思翰兩位CEO看來,超長續航路線是錯的,考慮到時間成本、生產成本、資源佔用、安全等問題,這在經濟上並不劃算。作為消費品的電動車應走中遠距離續航但完善充電設施、開發快充技術的路線。

支持威馬、大眾兩位CEO的也有來自技術方面的突破。

1月20日,學術期刊《自然 · 能源》發表一項研究結果稱,新研發出的一款磷酸鐵鋰電池,充電10分鐘後,續航裡程可達約402公裡,總行駛裡程可達近322萬公裡。這款電池為自發熱電池,能快速加熱到60℃進行充電和放電。當電池內部溫度達到60℃,開關就會打開,電池就可以進行快速充電或放電。

當“充電10分鐘續航400公裡”加速從市場調侃變為現實,電動車如燃油車一樣,即插即用,享受快速充電,市場前景顯然更具想象空間。

然而,雖然對當前市場熱潮心懷質疑,但包括大眾汽車在內的汽車廠商也仍然需要“迎合市場”或迎合資本市場熱點,佈局遠距離續航固態電池、半固態電池。

2019年6月,大眾汽車宣佈將增加對固態電池開發商Quantum Scape的投資2億美元,加大力量開發固態電池。

寶馬、現代等多家老牌車企也與固態電池公司展開合作。屢屢炮轟新能源汽車的豐田,更是很早便在固態電池、半固態電池領域進行研發佈局。豐田預計,將於2022年推出搭載全固態電池的電動車型,2025年實現量產。

責編:周琦

(版權屬《中國經濟週刊》雜誌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1000公裡續航”方向錯了?大眾中國CEO:會惡性循環;威馬CEO:是巨大社會浪費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