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東尼奧·薩託(Antonio Saitto)意大利羅馬二大互聯網工程系特聘教授
編譯:白暘
中國航天事業向著月球又邁進了一步。
11月23日晚至24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託舉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呼嘯升空。目前,所有步驟都按計劃順利進行中。
嫦娥五號探測器是中國探月工程的第三步,由“四器”組成,其中,軌道器和返回器留在軌道上,而著陸器和上升器實施月面軟著陸。探測器在風暴洋區域著陸,該區域分佈有多個火山口,已經被多次探測過。
嫦娥五號在收集近兩公斤的月壤後將返回地球,並計劃於12月中旬左右登陸中國。
月球樣本是測算太陽系表面年齡的基礎,事實上,利用月球樣本可以計算宇宙物質的絕對時間。此前,美國“阿波羅號”和俄羅斯探測器在月球表面超過35億年的地區採集了樣本。嫦娥五號採樣呂姆克山,這是位於風暴洋區北部的火山平原,其年齡更小(約12億年),可以填補以往任務中未探測的空缺。
2020年美國宇航局報告顯示,月球上有水。這是人類在月球上能長時間停留的基本要素。
地球的這顆天然衛星,在經歷了漫長的寧靜期後,再次成為一個龐大的世界共同體越來越關注的對象。從現在到2024年,有多個探月任務將帶著人類重返月球。
圍繞這些重大科學任務的國際合作和競爭仍在繼續。在發射和返回階段,中國國家航天局將接受位於法屬圭亞那的歐洲航天發射中心的協助。這將有助於中國在發射後數個小時內和12月中旬的返回階段跟蹤探測器的位置和狀態。
美妙的是,探月工程在各國常和日月有關的神話故事聯繫在一起。嫦娥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仙女,住在月亮上的“廣寒宮”中。事實上,進行一項偉大工程時是需要想象力的,無疑,“嫦娥五號”就是印證。
為了實現人類在月球上長久生存,實現各國在月球上的合作與和平共存,很多國家已經啟動多項任務(有些任務已經實現):檢測機器人狀況,進行側位和所有必要的分析。
中國計劃2020年完成軌道、著陸、返回地球這三個主要任務,並取回月壤。隨後,2020年至2030年間將進行其他探索,實現機器人探月任務。2030年起,除了利用機器人,還將計劃實現人類登月探索。
太空競賽如同大型體育賽事,是開放的,作為優秀梯隊在感到榮幸、自豪的同時,也意識到大家的目標是共同的,且太空不是某個國家的而是整個人類的遺產。人類以極大的智慧,制定了關於各國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它天體在內的外層空間活動的原則條約,也稱為《外層空間條約》。在太空合作上,中國做出了很好的示範。
通往月球的道路是開放的,需要人類的努力、激情、競爭、合作和聯盟,但正如古人常說的那樣:通往星辰的道路是艱辛的。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中國在探月工程等太空合作上做了很好的示範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