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資訊 - 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聞資訊,每日實時更新

直擊|冬巡古長城

旅遊 新京報

直擊|冬巡古長城

梅景田和劉紅巖走在通往104號敵臺的古城牆上。

保護長城40年,梅景田在村裡是個名人

在村裡,梅景田是個名人。上世紀80年代初,梅景田開始繞著石峽村周邊的古長城走,義務巡查長城、撿拾構件,是村內最早的義務長城保護員。一走就是近40年,外甥女劉紅巖也受他影響愛上了長城。

12月10日清晨,延慶石峽村村民梅景田坐公交車去20裡外的城區理髮,返回時接到外甥女劉紅巖的電話,作為長城保護員,她要去山上巡查,梅景田沒多想,只說“我也去”。

石峽村背靠南天門長城,劉紅巖出家門向北一望就可以看到長城。午飯後,劉紅巖手拿兩支登山杖和雙柄夾(夾垃圾工具)站在自家門口。不一會兒,梅景田趕到。12點20分,梅景田和劉紅巖從大峪溝的山路出發。

大峪溝底的風比村裡要吹得輕柔,乾涸的河床被積雪覆蓋。梅景田腳程極快,一路上收集垃圾、清理道路中的斷木碎石。半小時後,兩人行至山腰,仰望山頂,104號敵臺從密林的縫隙中露出真容。

直擊|冬巡古長城

梅景田坐在山坡處的凳子上休息。

2004年,石峽村村民成立“長城護衛隊”,義務保護長城,全村一共110人,有80多人參加。2019年,北京長城保護員隊伍成立,石峽村有6人通過長城保護員的選拔考試,劉紅巖就是其中之一。

直擊|冬巡古長城

石峽村進山路口處設有森林安全防火的執勤崗哨,崗哨外側放著四把用橡膠帶和帆布捆紮的自制滅火工具“打火鞭”。

隨著山勢由低向高,坡地變得陡峭,二人快步前行。一段S形山道蜿蜒曲折,劉紅巖沒多想,順道而上。梅景田則用力將勞保手套壓緊,撐著手杖,徑直從坡地中間攀爬。

此段山路殘雪不多,但更溼滑,梅景田躬身前傾,一步一步,片刻超過了劉紅巖,率先站在平地,他大呼一口氣,眼前已是豁然開朗。風呼嘯撲面,二人大聲說話,誰也聽不清對方聲音。

直擊|冬巡古長城

梅景田雙手捂住耳朵,靠在城牆上避風。

“長城保護員”一年處理險情20多次

13點15分,梅景田與劉紅巖走上通往104號敵臺的城牆。城牆險峻,其中一小段只允許單人側身通行。

到達104號敵臺牆體,劉紅巖在拱形門洞處發現一處“倒V”字形裂隙,她打開手機燈光仔細查看:縫隙中有浮土,個別碎石塊脫落,沒有水漬結冰,沒有較為明顯的植被根莖,最大缺口處直徑有半個拳頭大小,但並沒有向周邊牆體延伸。

直擊|冬巡古長城

劉紅巖用手機拍攝104號敵臺上的城牆裂隙。

劉紅巖依次在各個角度拍攝,隨後上傳至工作網站。按照工作流程,影像數據必須有據可查,確保在日後的巡查中,持續有其他保護員對此處牆體進行跟蹤式記錄,也為專家修繕古長城提供可靠依據。

延慶區文物管理所副所長於海寬介紹,長城保護員經過嚴格培訓,持證上崗,實現長城重點地段全天巡查,一般地段定期巡查,出險點快速處置,長城野遊科學管控,形成全覆蓋、無盲區的長城遺產保護網絡。目前,“長城保護員計劃”已經實施一年多,工作成績完全達到文保單位的預期。一年來,由長城保護員上報和及時處理的險情達到20多次。通過保護員,文物單位發現5處長城磚窯,以及兩段之前未被發現過的古長城牆體。

直擊|冬巡古長城

自2019年北京長城保護員隊伍成立以來,由長城保護員上報和及時處理的險情達到20多次。

直擊|冬巡古長城

劉紅巖扶著梅景田從104號敵臺城牆走下,巡查敵臺一側。

梅景田在104號敵臺城牆的另一側(河北省管轄)坡地樹林中發現一處簡易木屋,屋內存有鐵質燒烤架以及小帳篷等物資。屋外樹林中,有被人遺棄的烤架器具。進入冬季,森林防火安全是頭等大事,梅景田已向有關部門反映,燒烤架類物品決不能出現在古長城以及周邊森林。

直擊|冬巡古長城

104號敵臺城牆的另一側坡地樹林中,梅景田在簡易木屋內發現的鐵質燒烤架及小帳篷。

梅景田血壓高,最近他兒子不願讓老梅上山了。沒事的時候,梅景田就騎車去長城腳下轉。常有人問他,為何要保護長城?他說,“老祖宗的東西得留下來,長城是唯一的,不保護就沒了”。

直擊|冬巡古長城

劉紅巖和梅景田走在104號敵臺通往105號敵臺的古城牆上。

新京報記者 趙亢 攝影報道

編輯 張英 劉晶   校對 趙琳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直擊|冬巡古長城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