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李得天做客人民網《科學家面對面》欄目時介紹道,嫦娥五號從月球採樣返回時用到的“存儲罐”——月球樣品密封封裝裝置是基於他所在團隊技術研製開發的,正因為李得天及其團隊在真空計量領域的不斷開拓,才使得月球土壤樣本能夠“原汁原味”地帶回地球。
從不認識千分尺的農村娃到航天專家
李得天出生於甘肅省一個偏遠的小鄉村,當地教育水平落後,1981年參加高考時,他甚至連千分尺都不認識。
從初中開始,李得天就對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覺得自然界的很多現象都可以用物理的原理和定理來解釋。大學期間一次偶然的機會,李得天得知了甘蘭州空間技術物理所的存在,瞭解到該研究所是全國第一批從事航天的專業研究所。隨著瞭解的不斷深入,他最終下定決心,大學之後考研進入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開啟了自己紮根西北的32年航天奮鬥之路。
“當時考試的科目有一門專業課——真空技術,但是我們沒有學過,我就自學了這門課,最終考上了這個研究所的研究生。”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李得天至今感慨良深。
進入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後,李得天認識了很多真空領域的知名專家,沉浸在知識的海洋裡。科研路上,導師李旺奎的一句話讓他至今銘刻於心:“有心人一年,無心人十年”。“我對“有心人”的理解是,有事業心、責任心等。你做這個工作,不能放過任何疑點,包括看專業文獻,看不懂的地方不能放棄,當你把它看懂了,就意味著有重大突破。他的這些教導,至今對我後面的科學生涯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李得天感悟道。
李得天分享個人經歷
出國,要打開一扇國際交流的窗口
上世紀90年代,國內掀起了一股出國潮。2001年,李得天也萌生了出國的想法,“我要出去到國外看看,瞭解國際上的同行在做什麼,我想為團隊打開一扇國際交流的窗口。”當時很多人出國後都留在了國外,李得天卻從未動搖過,“我一定要回來。”
在德國聯邦物理研究院工作一年後,李得天打開了一扇“窗”,讓他的團隊與國際學術會議及專業領域的優秀人員取得了廣泛的交流。他說,我們瞭解了世界,也使得世界上的同行充分瞭解到,中國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在真空測試計量方面有很強的實力。
2019年,在國際標準化ISOTC112真空技術標準委員會會議上,李得天提出了一項由中國牽頭起草的國際標準,這也是我國第一個真空測量領域的國際標準。他表示,國際交流對我們自身的提升,對於國際同行瞭解我們,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李得天講述科研歷程
但是,李得天也坦言,很多技術在航天領域是買不來的,都是卡脖子的。所以,我們國家實際上是航天領域自力更生、獨立自主創新的典範。
紮根西部32年,是科技工作者該有的家國情懷
短短的三十多分鐘,李得天與來自中國傳媒大學、新疆財經大學等高校師生進行了緊密的互動。李得天分享了32年紮根西北蘭州的經歷,坦言曾有過想要跳槽或轉行的念頭,但一瞬間立刻否定掉了。 他說,我們發展這麼多年,建立了很多的科研實驗室,我捨不得這個很好的協作團隊,離不開這個很好的平臺,也希望為自己的家鄉做貢獻。堅守下去,是一個科技工作者應該有的家國情懷。
有同學提問,在科研生涯中畏難想要放棄時該如何做。李得天誠懇地給出建議,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任何工作,任何一個領域,只有長期堅持下去才能夠出成果,才能夠有所收穫。
李得天與現場學生互動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李得天的學生成永軍研究員也來到了現場。談到自己的老師,成永軍說,我們西部科研條件比較差,老師能夠長期堅守,為國內的真空計量事業做出突出貢獻,值得我們學習。我們這些學生畢業了,其實在國內外有很多機會,但我們還是一如既往地跟著李老師做科學研究工作。此外,李得天在工作中的身先士卒、重視自主創新與國際合作,也一直潛移默化影響著他的學生們。
節目最後,李得天動情地對青年學子說出了“心裡話”: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首先要有的是家國情懷,熱愛祖國是一定要的……我們國家的航天事業發展有著無限光明的前景,將來的太陽系探測,以及走出太陽系,都要靠一代一代的航天人堅守下去。有你們的加入,我相信我們國家的航天事業將來一定比現在好,一定會有更加光明的未來。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李得天:有心人一年,無心人十年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