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解麗)冬奧氣象觀測網已經搭建完成。昨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延慶氣象服務分中心瞭解到,“三維、秒級、多要素”冬奧氣象監測網絡和“分鐘級、百米級”預報服務系統今年已經經受住了第十四屆冬季運動會的首次實戰考驗,其中最關鍵的對風速的數據採集可達秒級。
據介紹,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延慶氣象服務分中心的建成有效集成了多種資源。延慶賽區冬奧氣象服務團隊隊長時少英表示,延慶賽區的冬奧氣象服務分中心對賽場陣風和雨雪相態的預報一直是重點和難點。“冬奧站點實況歷史資料積累時間不足,同時預報員對精細化要素預報和模式訂正經驗積累也比較有限,因此當初我們抽調的隊員都是年輕、有學習精神且有著預報經驗的人員。”時少英說,隊員們已經連續四年開展現場駐訓,逐步開展對模式溫度、風速訂正客觀方法的研究,取得了較好效果。“我們目前基本掌握和了解了不同天氣背景下延慶高山滑雪賽區風、氣溫、降雪、能見度等要素的變化特徵,以及山地與平原地區的主要天氣差異,為未來做好冬奧會預報服務團隊奠定了基礎,增強了信心。”時少英表示,接下來,團隊成員會加強對模式資料的釋用研究及經驗的積累,助力北京冬奧賽事的順利進行。
據北京市氣象探測中心副主任張曼介紹,高山滑雪賽場往往地處山野,遠離城市、直面高寒,也是所有冬奧會比賽項目中對氣象條件要求最為苛刻的賽事之一,“像能見度過低會影響運動員和裁判員的視線,雪溫和雪質對運動員雪板打蠟的種類和多少有直接影響,風速和雪量則決定賽事是否能夠進行。”因此,自2014年申辦北京冬奧會開始,氣象部門根據天氣氣候評估需求,在海陀山核心賽區建設4套自動氣象站(西大莊科、長蟲溝、小海陀、二海陀),積累一手氣象觀測資料,為冬奧申辦成功,提供了基礎氣象觀測數據支持;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之後,根據冬奧組委對於賽事氣象探測要素的需求以及氣象服務保障的需求,氣象部門陸續在延慶核心賽區新建賽道氣象觀測站17個、應急備份站4個,北京賽區首鋼滑雪大跳臺新建完成3個氣象站。
據介紹,目前,“三維、秒級、多要素”冬奧氣象監測系統基本形成,百米級、分鐘級預報技術初現成效,初步完成冬奧氣象業務支撐系統和冬奧氣象服務網站建設,實現京冀賽區氣象數據同步共享。據介紹,高山滑雪對陣風的預測最為關鍵,“之前天氣預報將覆蓋的地域網格為1公里乘1公里,而現在是100米乘100米,預報更加精細。”而北京市氣象探測中心探測首席常晨指出,除了普通的包括風向、風速、溫度等6要素,還增加了輻射、能見度、低溫等多要素。同時,對於最為關注的風向和風速,從每分鐘數據進行採集和回傳變成每秒鐘。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冬奧氣象觀測網 風速採集可達秒級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