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3C、新能源汽車、醫療、食品和鋰電池等行業因其特殊的要求而逐漸成為生產自動化、智能化升級的重點行業。
這也給了向來致力於“讓工業製造更美好”的拓斯達(300607,SZ)機遇,該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以較快的速度發展,2017年~2019年,拓斯達分別實現營業收入7.64億元、11.98億元、16.6億元,今年前三季度,拓斯達營收規模更是達到20.3億元,超過去年全年營收。
只有持續提升研發實力及加大生產規模,才能繼續抓住工業機器人的市場機遇,保持行業領先優勢。今年7月底,拓斯達提出,擬募集資金總額不超6.7億元,在扣除發行費用後,用於智能製造整體解決方案研發及產業化項目、補充流動資金。目前,拓斯達已經提交了申報文件。
高工機器人的分析指出,2019年拓斯達開啟了底層技術的元年,2020年,關於這些底層技術的研發開始生根發芽。相信,隨著募投項目的提出及落地,拓斯達未來將進一步突破底層技術瓶頸,提高智能製造整體解決方案設計研發能力,進一步增強公司核心競爭力。
需求激增:在手訂單接近15億
12月9日,拓斯達發佈了向不特定對象發行可轉債募集說明書(申報稿)(以下簡稱募集說明書),詳細披露了與此次發行相關的內容。
根據募集說明書,本次募集總金額不超過6.7億元,主要投向兩大項目,一是智能製造整體解決方案研發及產業化項目,二是補充流動資金。其中前者的總投資額預計6.12億元,擬使用募集資金4.7億元;此外,2億元募集資金將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本項目建成後,公司將在現有工業機器人自動化應用解決方案產品的基礎上,形成智能製造整體解決方案產品。不同於公司現有為客戶生產線上的某一工藝環節提供解決方案,智能製造整體解決方案產品則將多個工藝環節連接成整體,為客戶提供生產線上的整體解決方案。”拓斯達在募集說明書中如是表示。
根據預測,智能製造整體解決方案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建設期2年,生產期的第二年可實現達產,達產後,每年可實現營業收入約為12億元。
而拓斯達目前的業績是,2020年三季度實現營業總收入20.3億元,同比增長86.35%;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5.18億元,同比增長261.68%。此外,截至2020年9月30日,拓斯達原有主要業務在手訂單金額14.58億元,其中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應用系統在手訂單近7億元。
與此同時,2017年~2019年,拓斯達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為47.38%。拓斯達表示,這幾年內,公司的大客戶戰略取得了有效進展,積累了伯恩光學、立訊精密、比亞迪、欣旺達等眾多優質客戶。
可轉債方面,今年以來,國內可轉債市場火熱。數據顯示,中證轉債指數年內漲6%,具體到個股可轉債,經常出現轉債漲幅超20%,引發臨時停牌情況。
在成交上,有報道援引Wind數據,例如10月23日當天可轉債單日成交額逼近2000億元,相當於當日中小板市場成交額的1.5倍。當日成交最為火爆的智能轉債單日成交甚至接近300億元(297.3億元),刷新可轉債史上紀錄。
客戶智能化升級需求迫切
創立於2007年的拓斯達,於2009年推出自動供料及水電氣系統,後拓展至直角座標機器人、多關節機器人、全產業鏈的自動化業務,並於2015年開始佈局機器人本體及零部件(控制器和伺服驅動),今年相繼切入注塑機行業、數控機床行業,逐步完成由單一領域設備製造商向智能製造平臺型公司的轉變。
隨著業務範圍的拓展,拓斯達所處的下遊應用領域,幾乎囊括所有涉及人工作業的製造業行業,如3C產品、家用電器、汽車製造、食品工業等,這些行業,目前均是生產自動化、智能化升級的重點行業。
例如,3C 製造業由於產品更新速度不斷加快,正在向著高速化、微型化方向發展;新能源汽車存在智能化、輕量化、舒適安全、綠色環保的發展趨勢;醫療和食品等行業由於健康要求的不斷提高,而對車間的潔淨程度以及無人化操作等要求日益增強;鋰電池則由於事故多發等原因,其性能可靠性和使用安全性逐漸被生產廠商重視。
明顯可見,上述行業的生產工藝精度、質量控制能力、成品檢測能力等要求不斷提高,傳統人工作業已難以應對如此高度精細,且兼具複合功能和智能控制的生產需求,促使相關行業內,生產製造廠商不斷加快自動化、智能化生產升級。
同時,從上述行業發展趨勢可以看到,不同行業的生產特徵不完全一致,促使生產設備及產線供應商需要具備根據客戶特定需求進行定製化設計開發的能力。
作為一家智能製造綜合服務商,拓斯達具備方案定製能力,擁有豐富的行業服務經驗,但隨著製造業智能化需求的持續增大以及生產廠商需求的不斷變化,對公司的研發設計、需求響應以及生產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以助力製造企業實現智能製造的拓斯達,此次發行可轉債的募投項目,瞄準的就是解決客戶的以上“痛點”。
拓斯達在募集說明書中介紹,本次募投項目主要集中研發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領域前沿技術和智能製造整體解決方案,產品圍繞其大客戶戰略,為客戶提供自動化、智能化程度更高的解決方案產品。
行業龍頭拓斯達在內的國內工業機器人廠商,正逐漸向國際機器人“四大家族”(瑞士ABB、德國庫卡、日本發那科和安川電機)追趕。
文/陳翔
每日經濟新聞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助力製造企業實現智能製造 拓斯達擬發行不超過6.7億元可轉債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