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資訊 - 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聞資訊,每日實時更新

企業家共話產業變革與先機

財經 南方日報

●南方日報記者 周人果 鄭潔琳 彭穎

12月16日,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主辦,南方日報、南方+承辦的“南方日報2020年企業家高峰對話暨南方致敬頒獎盛典”在穗舉行。今年活動主題為“挑戰與先機”,面對即將到來的2021年,即“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實體經濟如何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商機,如何在變局中開新局,多位企業家就此展開熱烈探討。

▶▷聚焦需求側改革

“得小鎮青年得天下”

當前,在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找尋擴大內循環的新市場,為企業家們廣泛關注。

國務院參事、國務院扶貧辦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湯敏在主旨演講中表示,當前中國消費市場逐步成為全球最大的單一消費市場,但總體來看,中國的消費在GDP中的比重還是相對較低,我國的消費內需市場仍具備較大潛力。在新發展格局之下,如何讓老百姓更多地消費?湯敏指出,相對於需要付出中長期的努力的“能消費”和“敢消費”,啟動消費內循環可以在撬動“願消費”上實現更多。

對此,湯敏提到了“未消費市場”的概念。在這一巨大的潛在消費市場中,“未消費人群”並非沒有消費需求,而是市場上的產品和服務太貴、太複雜,“未消費人群”買不起、用不上。對此,湯敏認為,應以市場開闢式創新的路徑,將原本複雜昂貴的產品變得讓更多人買得起,從而實現產品與服務的平民化。這種路徑開拓出了新需求,促進了就業,實現良性循環。

他舉例說,面向南部非洲地區的傳音手機和麵向我國農村地區的帶有防鼠板的冰箱,這些產品捕捉了低端市場的剛需,去除了過度的性能,價格也非常低廉,因此十分契合低端市場和消費人群的需求。

這一做法被湯敏總結為“低端顛覆應用四步法”,從性能過度,到滿足剛需,再以更便宜的價格、更方便的體驗,通過技術進步,開拓巨大的潛在消費市場。

在湯敏看來,我國下沉市場存在巨大的增長空間。來自國家統計局與第一財經城市分級數據顯示,我國地級市的數量約達300個,縣城達3000個左右,鄉鎮和村莊的數量更為龐大。低線城市居民相對於一二線城市,有著更加充足的時間和相對充足的可支配收入。

如何抓住國內十億中低收入人群的大市場?湯敏說,對企業而言,首先要有瞄準未消費市場為目標的商業模式,即“得小鎮青年得天下”。第二,要充分利用新技術,關注比較成熟的、以更低成本帶來更高效的技術。最後,要根據低收入人群的特點來開拓市場,從品牌、選品、成本結構到促銷策略,均要適應當地人群。

▶▷聚焦可持續發展

用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

企業在挖掘新商機的同時,亦肩負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責任。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可持續發展影響力指導委員會委員、招商銀行原行長馬蔚華在主題發言中表示,在抗擊新冠疫情中,中國企業家馳援災區,積極恢復生產。今年,在全球經濟萎縮的態勢下,中國有望成為全球唯一保持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這和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和情懷分不開。他特別提及南方日報聯合社會力量發起的“萬企暖醫——我們一起行動”公益活動,表示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在今年體現得淋漓盡致,留下了很多溫暖的回憶。

“過去,CSR(企業社會責任)在國內還是很陌生的概念,20年後的今天,社會責任理念已經被國內企業所廣泛接受。”馬蔚華回顧了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歷程。企業的社會責任理念從股東利益至上發展到關注利益相關者,用資本去解決社會、環境問題,先行者一直在探索。

來自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同盟的數據顯示,近10年滬深兩所上市公司CSR報告披露數量逐年上升,2020年滬深上市公司有近千家上市公司披露了CSR報告,中國企業在社會責任體系構建上正日漸成熟。

碧桂園集團助理總裁、國強公益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羅勁榮在會上分享了碧桂園的扶貧實踐。早在1997年,碧桂園集團創始人捐出100萬元,相當於當時一半身家,設立了“仲明大學生助學金”。經過多年的探索,碧桂園發揮主業優勢,形成了黨建扶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因地制宜的“4+X”幫扶模式,探索可造血、可複製、可持續的扶貧模式,樹立企業公益標杆。

從企業社會責任發展的趨勢來看,馬蔚華認為,未來應該堅定地追求SDGs(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所引領的新商業文明,以影響力投資為方向,推動可持續發展金融,追求義利並舉。馬蔚華提出,可持續發展金融可以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達成,並創造經濟、社會和環境綜合價值。具體來說,可持續發展金融以資金配置為核心,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達成,以金融機構的貨幣選票激發經濟主體對經濟、社會和環境價值的創造,並激發新一輪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跨界創新。

在馬蔚華看來,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應該運用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用市場方式配置公益資源,用金融的手段實現公益目的,藉助科技的工具實現可持續發展。“一個偉大的企業家,不僅要提供好的產品,還要讓社會更美好。最大的企業社會責任是推動可持續發展。”馬蔚華說,中國正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國企業家備受關注,未來中國需要更具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我們應弘揚企業家精神,堅持可持續發展,面對人類的危機和挑戰,做出更大的貢獻。

▶▷聚焦挑戰與機遇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完整性

疫情期間,不少企業做出了新嘗試以應對挑戰。美團社會合作與發展中心副主任李育剛在會上分享道,比如很多用戶的消費習慣發生了轉變,從而催生了新業態,比如閃購、社區團購等業務正在不斷快速發展。

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肖勇認為,疫情是挑戰,為各個行業尋求自身出路和承擔社會責任提出了新的課題。貼合用戶需求,廣汽埃安提出了新的營銷服務模式,並實現了逆勢增長。

廣藥集團白雲山中一藥業、奇星藥業董事長張春波認為,疫情對企業帶來了多方面的挑戰,但同時也加速了產業鏈重構。

銀河證券前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在會上提到,消費、投資良性循環的經濟堵點是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問題。只有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才能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託國內市場,才能實現消費和投資的循環,才能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產業鏈、供應鏈是經濟良性循環的關鍵,也是滿足人們美好生活的最終消費需求的重要環節。

廣東東鵬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新明指出,疫情期間,國民的民族感和自信感大幅提升,對國貨精品、民族品牌的信賴和追求也越來越強烈。面對新格局,企業可以從三個方面發力。首先企業應通過創新,開發更多高端的產品,擦亮品牌。此外,需要將原來的產業鏈供應鏈在國內進行延伸,顧及到三四線城市。同時要在國外建立新的供應鏈和產業鏈,開拓國際市場。

中國科學院空天飛行科技中心主任、北京中科宇航探索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長徵十一號火箭首任總指揮楊毅強表示,“十四五”時期對於企業而言是一大機遇。隨著技術創新和迭代的加速,我們要拿出先進性、經濟性和創意性的運載器,以應時代之需。

統籌 趙兵輝 黃應來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企業家共話產業變革與先機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