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資訊 - 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聞資訊,每日實時更新

專家認為:中國發出聚焦“高質量”增長信號

財經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2月8日報道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站12月4日發表文章《中國經濟增長追求高質量而非高速度》,作者為西澳大利亞大學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吳延瑞。全文摘編如下:

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於10月29日閉幕,傳遞出中國將繼續關注經濟增長的高質量而非高速度的強烈信號。“高質量”經濟增長應當是基礎廣泛和包容的。

這項戰略將被納入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這兩份文件都將在2021年初由中國最高立法機構全國人大進行審議。這也是幾十年來中國首次沒有明確提出未來五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

五中全會公佈了關於“十四五”規劃的藍圖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儘管政策細節尚未公佈,但有幾個領域尤其值得關注。創新是這些政策的重中之重,被視為未來幾十年經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這項政策是由國際地緣政治和中國國內現實共同決定的。

在國際上,數十年來中國一直在學習和追趕發達國家。隨著與發達經濟體的技術差距逐漸縮小,這種機遇正在消失,而特朗普政府的技術禁令和貿易戰加劇了這一趨勢。在國內,勞動力成本提高和人口老齡化要求中國實現技術進步以保持競爭力和維持經濟增長。中國必須增加投資以促進本土創新。為實現這一目標,進一步的改革將側重於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促進私營部門的參與,包括對創新的外來投資。

2019年,中國的人均GDP略高於1萬美元,中國將GDP的約2.19%用於研發。在類似收入水平上,日本和韓國用於創新的投入要少得多。1980年日本的研發強度達到2.19%,當時該國人均收入是中國目前的三倍。韓國在2000年達到這一水平,當時的人均收入是中國目前的兩倍。

就研發總支出而言,中國正在迅速縮小與美國的差距,到2025年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研發投資國。

與聚焦技術自力更生相關的是,通過採用“雙循環”發展模式強調國內市場。這一模式將保持中國的開放政策(“外循環”),同時加強國內需求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內循環”)。過去40年來,國際市場在中國的增長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前的鼎盛時期,進出口總額平均佔中國GDP的62%。但中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令現有結構過時,並導致結構性扭曲。

“雙循環”模式表明,中國的政策正在從過去重視出口需求轉向促進以國內消費為導向的增長動力。這種變化不只是對世界經濟衰退和外部需求下降的短期反應。相反,這將成為調整中國經濟結構以及平衡國際參與和14億消費者的國內購買力的重要一步。

近年來,調整已經在進行之中。2019年,進出口總值佔GDP的比重下降到約32%。這一數字與日本相似,遠遠低於德國(88%),儘管仍高於美國(26%)。這一政策轉變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加速。為了進一步挖掘國內消費能力,改革的重點應該是減小城鄉收入差距,消除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體制機制障礙。

專家認為:中國發出聚焦“高質量”增長信號

動車組停靠在武漢動車段的存車線上,準備進行檢修和保溫作業。(新華社)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專家認為:中國發出聚焦“高質量”增長信號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