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中小學裡,中學教師走進小學課堂、當校長,小學老師跟著學生一起“升”入中學,成為一種“流行”。中小學集團化辦學、一貫制辦學等形式打通了中小學原有的校際資源邊界,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記者分別走進雷鋒小學、北京實驗學校、北京景山學校遠洋分校,聽三位資深教師分享各自的故事,他們在將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貫穿中小學,在“新”崗位上,為不同年級注入“新思維”。
雷鋒小學校長魏航英:
學生分層教學 關注思維培養
2020年10月底,北京雷鋒小學迎來了一位新校長——在北師大二附中西城實驗學校擔任教學處主任的魏航英,告別了31年中學一線教學和管理工作,融入一個全新的“大家庭”。
“孩子們都特別活潑熱情,遠遠地望見我,都會跑過來跟我打招呼,有些低年級的孩子還會抱抱我。”來到雷鋒小學,常年和青春期的“大孩子”打交道的魏航英,立馬就被小學生的天真可愛感染了,她說,與初高中的學生相比,小學生更像一張白紙,正處於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養成階段,學習方法、生活習慣、行為養成等各個方面都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因此,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探索上,小學老師需要付出更多實踐。
為了更好地適應新環境,做好中小銜接和貫通培養工作,魏英航跑遍了一年級到六年級,連著聽了兩個月的課,有本校的,也有外校的,從語數英,到科學、音樂、美術、體育,所有科任課、特色校本課程,她都聽了個遍。“聽課的過程中,確實發現一些問題。”魏航英說,受家庭環境、個人興趣等因素的影響,從小學開始,孩子們的學習基礎其實就存在一定的差異,以英語為例,有的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可以跟老師純英文交流,而另一部分學生可能整節課下來也沒聽懂幾個單詞,“最明顯的兩個學科就是英語和數學。”因此,她建議老師們採用“分層教學、分段達標”的教學模式探索。
在中學從事教學工作時,魏航英就帶領初中教師做過教學實踐:按照學生掌握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等情況,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層級,學生按學科分層走班上課,教師給不同層次的學生設定不同的目標,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教學和學習指導;通過階段性評價做出反饋,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使全體學生達標。“分層後學生的成績和能力特點更趨一致,老師在備課、課堂教學、作業、輔導更具有針對性,充分照顧學生的發展差異,同時提高了課堂效率。”魏航英解釋說,經過三年多的實踐探索,學生們有了明顯的變化: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學習方法、學習行為和習慣都得到改善,主動溝通、自我管理等方面能力明顯加強。
“這種模式用到小學教學中,需要有變通和創新。”魏航英說,目前雷鋒小學英語組準備在班級內,以組為單位進行分層教學、分段達標的教學模式,老師不僅要精心備課,而且要深入到學生中間去了解每個層級學生特點,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進行編組,“我們不會打亂整體的班級,這就需要老師花更多心思,將‘分層’體現在課堂提問和作業輔導中,更好地保護和培養孩子的學科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建立自信心。”
在聽課的過程中,魏航英還會關注老師對孩子的思維訓練。“學校的科學組老師已經開始在培養五六年級的學生製作思維導圖,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而不僅僅侷限在單一的知識點上。”魏航英說,這也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今後初高中的學習。下學期,她計劃將原來每年開學前對初一新生進行的學法指導前移至小學六年級,利用小學生畢業這段時間將初中教研組長、班主任請進雷鋒小學開展講座,對家長、學生進行培訓,便於家長和學生提前瞭解初中生活,早做準備。雷鋒小學還將與“兄弟校”北師大二附中西城實驗學校開展互動教學,小學的老師走進中學課堂,把中學的老師請到小學來,交流教育教學經驗,促進貫通培養。
北京實驗學校小學德育副校長單春蘭
推動美育全覆蓋
2020年的最後一天,北京實驗學校小學部上演了一場原創沉浸式校園實景劇——《北實賦》。師生們攜手將整個校園打造成舞臺,北京實驗學校的百年曆史徐徐鋪開:從動盪年代水災、炮火下崛地而起的香山慈幼院,到如今集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於一體的十五年建制公立學校,演員們將一段段故事情節帶入不同場景,帶領觀眾穿越時光,身臨其境感受歲月變遷。該校德育副校長單春蘭是本次活動的策劃人之一,她告訴記者,這部劇是學校美育教育的又一項“大製作”,從創作到演出歷時170天,百餘名師生共同參與。整部劇融合歷史、科幻等風格,結合歌舞、音樂劇、話劇等形式,劇本、歌曲、舞蹈等均由師生共同完成。
近幾年,“美育”成了教育領域的新熱詞,但對單春蘭來說一點兒不新鮮,在她22年的教育生涯裡,美育教育貫穿始終。
在北實中學部,單春蘭擔任過團委書記、德育主任,主抓學生工作,主管科技、藝術、體育等活動。當時,學校有北京市金帆管樂團,一部分熱愛管樂的孩子有了展示的平臺,但單春蘭覺得,學校只有一個社團是遠遠不夠的。“喜歡藝術是孩子的天性。”單春蘭說,為了拓寬美育的覆蓋面,她開始鼓勵學生們在學校開設藝術類的自主社團,讓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夥伴有交流的平臺、展示的機會。她和學生們一起組織社團招新,尋找場地,尋覓指導教師,開展社團成果展示,20多個成熟的藝術社團活躍在校園中,她和學生組織的一年一度的學生電影節,成為當時最具影響力的校園品牌。“學生們有了展示的平臺,組織力、創造力、影響力也初露鋒芒,學生的精氣神也更加自信、灑脫。”看著學生的變化,單春蘭也覺得特別的幸福,她的心中漸漸萌生了一個想法——希望學生的這種變化發生得更早點兒。
終於,機會來了。2014年7月,單春蘭被派到小學部擔任德育副校長。此時,學校正在開展十五年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全面整合資源,探索幼、小、初、高貫通培養模式。
“慢下來,俯下身,看著一張張稚嫩的臉龐、清澈的眼眸,我心裡的使命感更加強烈——要讓美育浸潤他們的心靈。”單春蘭提出,要讓孩子在學校掌握一門藝術特長,以該校“七彩課程”為基礎推動美育全覆蓋。目前學校已經開設了竹笛課、舞蹈課、書法課等60多門課外課程,管樂團、京劇團、舞蹈團、民樂團、戲劇社團等30多個優質學生社團,“孩子們在一起學習、一起挑戰,有了歸屬感,有了集體榮譽感,有了更加美好的憧憬。”她舉例說,學校景泰藍社團的孩子們可以完成從掐絲、靛藍、烤盤等製作的全過程,作品在國家大劇院展出;舞蹈、合唱等社團多次登上央視舞臺;京劇社團在國家大劇院多次參加新年戲劇晚會演出;學校原創兒童劇《彼得與中山狼》實現了互聯網+教育的首度融合;每年一度的學生藝術節都是全員參與,直播點擊率超過50萬人次……一個個突破、一次次成功,學生們收穫了成長,單春蘭很欣慰,她說:“我們的孩子在美育的潤養下、在文化的氛圍中成長,變成更美好、更自信、更有力量的人。我覺得這就是我的教育幸福。”
北京景山學校遠洋分校語文教師楊谷懷:
“貫通班”特別經歷 陪伴學生成長
和前兩位老師下沉到小學不同,北京景山學校遠洋分校語文教師楊谷懷則是跟著學生,從小學一路“升”上高中的。十年的教學生涯中,他經歷過兩個年級跨度最大的班級,一個是從六年級到高一,另一個是從八年級到現在的高三。“在與第一個班的學生相處的五年時間裡,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們成長中的變化。”楊谷懷說,初中生和小學生最大的不同在於青春期的心理、情感波動。小學的孩子再淘氣,都跳不出“好奇心”的圈子,他們所做的種種看似不合理的舉動,其實背後都是對世界、對自己的探索,都有著能夠理解的合理性;而初中生則因為有了“青春期”這個因素,令他們的行為幾乎是“無解”的。
一開始,面對學生的不合理舉動,楊谷懷採取的方式比較生硬,“比如上課時總有學生喜歡‘接話茬’,我全靠嚴厲的態度,給學生提要求。”他說,後來在學校的一次活動中,一件小事讓他真正走進了學生的內心,改變了原本的態度。當時,他需要找一位同學一起講一段有關安全教育的小相聲。有一位平時經常喜歡“接話茬”的男生,被他邀請成為搭檔。“這名男生的形象、口才都不是特別突出,但喜歡聽相聲。他顯然沒有料到自己會成為老師的搭檔,為了證明自己,他非常認真地練習,最後的表演也獲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楊谷懷說,他選擇這名男生僅僅是為了給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但這件“小事”卻讓這名男生收穫了自信,之後在課堂和班級活動中表現更加積極正面了。這件事也使他做出了改變:要給孩子們展示自我的空間,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潛能,樹立信心。
2017年,學校開始進行初、高中貫通教學的探索,楊谷懷告別了自己相處了五年的班級,回到初中組建“貫通班”。班級裡的每個人都給他寫了一封信,回憶五年中的點點滴滴,他也在微信朋友圈陸續寫了幾十段文字,分別回憶了初遇每名學生的情境。
2017年9月至今,楊谷懷帶領著新組建的“貫通班”,一直升到高三,在語文教學的“貫通”上,他也總結了一些經驗。根據學生特點,他對初高中的教學任務進行了劃分和調整。比如,學生初中階段學習壓力較小、記憶力處在相對峰值,他用三個學期集中安排了詩詞、古文教學,引導鼓勵孩子們背誦大量課內外的詩詞。“我們班人均背誦詩歌169首、《論語》102章、古文29篇,學生最多可以背誦《離騷》全篇、《論語》整本書。”楊谷懷說,在此基礎上,他還安排了詩詞創作教學,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大多數學生都能進行簡單創作,學生的作品也被集成冊。“古詩詞的積累和創作,為高中的語文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學生們到了高中階段,可以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在課本內容的探究學習上。”
回首這段特別的從教經歷,楊谷懷非常慶幸自己能夠和學生一起成長,不斷豐富自己的閱歷,“看著孩子們一年年長大,就像播下了一顆顆種子,靜靜守候他們發芽生長。”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北京中小學新思維:中學教師走進小學,小學老師“升入”中學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