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鄉冬日煨洋芋
張春燕
在莽莽蒼蒼的秦巴山區,有一個位於渝川陝交界處的小縣城,那就是重慶市城口縣。因其特殊的地貌生態,城口資源豐富,出產眾多風味美食。而最讓筆者心心念唸的,是那冬日裡的煨洋芋。
城口洋芋,因生長在高山上,有平原、窪地產洋芋所沒有的味道:澱粉含量高,水分少,吃起來更有質感,天然的鮮香味更濃。用當地話來說,是更“面”一些。在經濟欠發達、交通不便、食物匱乏的年代,洋芋是城口人不可或缺的主食,也是最重要的菜品。城口人把生活的很大部分熱情和智慧,都用在了研究和開發洋芋的多樣吃法上。他們可以用洋芋烹出數不清的食物來,有炸洋芋絲糰子、炸幹洋芋片、臘肉燉鮮洋芋、臘肉燉幹洋芋果、炒洋芋片、炒洋芋絲、洋芋泥……還有一種吃法,就是將洋芋水煮或清蒸,剝皮後,蘸著用大蒜、燒辣椒、青花椒、嫩核桃一起搗爛拌勻的混合佐料吃,麻辣鮮香,營養豐富,是難得的一道好菜。
為了生存的需要,早年的城口人,在長期艱苦生活的基礎上,摸索出了儲藏洋芋的好辦法。這樣一來,霜凍之後,我最戀戀不捨的美食煨洋芋,便歡樂登場了。
城口農家,入冬後家家都要燒灰兒坑,即在廚房正中央的地上,挖一個半米左右高的坑,用於燒木柴,火的正上方懸掛一根長長的、可以調節高度的鐵鉤子,再根據需要在鐵鉤上掛鐵鍋或鼎罐。灰兒坑的用途十分廣泛:做飯燒水,取暖煨湯,給嬰兒烘尿布,給老人烤衣服,木柴燃燒後的灰還是最好的肥料。灰兒坑另有一個重要的用途:剛剛燒過的、紅紅的、灼熱的柴灰,用來煨洋芋、紅苕等帶皮類糧食。灰坑裡撥拉出的東西,是溫飽都沒有解決年代裡孩子們很稀罕的吃食,也是待客的上佳食品。
經冬歷霜後的洋芋,有一種很特殊的味道:清香、回甜,保留了高山洋芋的天然鮮味和很“面”的質感。在大冬天,吃著這熱氣直冒、鮮香盈腑的煨洋芋,那份暖熱,那份滿足,簡單純粹,輕鬆快意。而在物質豐盈、不再為吃不飽而憂懼的當今,被大魚大肉和重口味刺激得疲憊倦怠甚至是痛苦不堪的胃腸道,對這天然純香的煨洋芋,也是格外地喜歡,深情地接納。
如今,城口人對洋芋的感情,並沒有因為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而有絲毫的減淡。在各種美食競相奪人,傳統烹飪方法花樣翻新的時代,推出了品種更多、工序更復雜、配料更高檔、外觀更精緻、味道更鮮美的以洋芋為主要材料的食物。只是那煨洋芋,由於灰兒坑現在少有家庭再用,鼎罐的淡出,以及飢腸轆轆等待肚子被填飽感受的遠離,再難吃到了。每念及此,都會有無限的懷念和揮之不去的悵然。
不過要是有時間、有心境去找尋,在城口山鄉,尤其是高海拔地區,那面面的、鮮香的、煨暖鄉心的洋芋,還是可以吃到的。
(作者單位:工行萬州分行)
版面欣賞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上遊•夜雨丨山鄉冬日煨洋芋-張春燕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