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上海大學可穿戴技術與中國非遺刺繡創新實驗工作坊”的名字,讓人誤以為這是研究如何讓非遺刺繡“可穿戴”的。但12月15日記者走入上海市圖書館的全國第六屆大學生藝術展演(以下簡稱大藝展)展廳時發現,這家工作坊裡擺著一臺臺電腦顯示器,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數碼藝術系學生宋安琪頭上和手上戴著電子傳感設備,坐在電腦前認真刺繡,而顯示屏上顯示的正是她刺繡時的腦電波和肌電波,時而平緩,時而激烈——“可穿戴技術”原來指的是這個。
現場照片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數碼藝術系常務副系主任李謙升介紹,把不可見的非遺傳承過程用可穿戴設備展現出來,希望能用這種遊戲式的方式,吸引更多人來體驗非遺,藉助人工智能幫助傳承人創新設計也是未來一大應用方向。
宋安琪戴的電子傳感設備原本應用於情感治療領域,用於記錄人的情緒波動。當年輕的學徒和非遺傳承人一起戴著這種設備刺繡時,通過不同的數據波形,可以直觀看出他們專注度和放鬆度的不同。“新手專注度比較高,但不平均,老師整體就比較均勻。”宋安琪指著展板上的數據圖介紹,這來自於一位學姐的實踐,“以往很少有非遺和數據的結合,如今各個技術領域都在迅猛發展,我們希望用數據賦能非遺學習,看能否找到突破口。”
此前,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設計系副教授、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運營總監章莉莉帶領團隊,讓非遺與當代設計、藝術對接,已經成功推出一批作品。章莉莉的名字也出現在該項目的專家指導團中。“我們經常在一起交流。在非遺活化與傳承上,我們有著不同的路徑。”李謙升說。
讓非遺重回生活,最難的是創新設計。李謙升眼中的路徑是藉助數字技術的輔助,和傳承人一起創新。他覺得,能夠接觸到設計師的傳承人還是少量的,但未來通過數字技術和工具,可以幫助更多人解決創新的難題。
上海行健職業學院大學生藝術創新實踐工作坊的展區中,擺滿該校學生們課餘製作的手工藝文創。其中,用衍紙做的仿點翠飾品典雅精緻,一枚髮簪就要耗時一天。大三學生宋祥帶來自己的一系列虎頭鞋作品,最上方一雙綠色鞋子的作者是他的“師父”——他在安徽老家的外婆。“我從小耳濡目染,也想做一些有自己特色的設計,把外婆的技藝傳承下去。”
看了上海大學實驗工作坊的項目,宋祥覺得,技術對非遺傳承會有幫助,但藝術設計和每個人的生活經歷有關,這是人工智能難以替代的部分。“我的虎頭鞋裡,每一針都藏了我對外婆的情感。我還是傾向於手工。”他把虎頭鞋設計融入高溫琺琅飾品,帶來展示的幾件作品背後,是300多張設計稿和幾千個圖案的積累。
人工智能幫助非遺設計的目標還有多久才能實現?“現在就可以做了,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李謙升介紹,目前利用對傳承人的技法做數字化保存和分析,可以通過輔助設計技術幫他們做一些圖案生成,不過,要讓這些傳承人方便地使用,還有難題待解。
“藝術要和科技結合。未來,這一項目會應用到非遺傳承教學中,幫助普通人群更好了解和掌握非遺技藝的魅力,也幫助傳承人藉助數字手段更好地傳承技藝,並形成數據庫,從中提取更多和生活美學有關的設計。”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金江波說。
大藝展是教育部主辦的我國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大學生藝術盛會,每三年舉辦一次,至今已經舉辦五屆。本屆展演活動主題為奮鬥、創新、奉獻。本屆大藝展上海市活動藝術作品類及大學生實踐藝術工作坊展演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辦,上海藝術教育委員會、上海大學承辦,來自全市43所高校作品入圍參展,展現了上海高校美術創新成果。展覽至12月19日結束。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非遺傳承創新,可以靠人工智能嗎?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