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雲網評特約評論員 許可人
近日,主旋律扶貧電視劇《山海情》收官。這部僅有23集的短劇,卻收穫了極高的口碑。截至1月28日,豆瓣上已有12萬人打出了9.4的高分,超越了99%的國產劇。30年前從西海固貧瘠山坳裡開始的故事,引發了眾多觀眾的共鳴。
《山海情》講述的是一段真實歷史,時間跨度從1991年到2016年,分為幾個篇章,描寫了政府讓身處缺水山區的寧夏西海固百姓易地搬遷,從零開始創業以及福建省對口支援寧夏,協助當地百姓建設新家園的故事。沒有所謂的“英雄主義”,每一個小人物都是該劇的主角。沒有所謂的“網紅”“小鮮肉”,演員們褪去偶像光環,在“貧瘠的土地”上演活了從“涌泉村”到“吊莊”的眾生相,正是因為這樣的真實,才引發觀眾的共鳴。過來人說,這就是他們生活的土地,年輕一代們則感動於當年同齡人身上的理想主義與奮鬥精神。
說起主旋律作品,在很多人的腦海中會覺得是高大上、不接地氣,認為宣教意義大於作品本身,這也是現在很多年輕人對這類作品牴觸的主因。但是《山海情》能成功出圈,恰恰說明不是主旋律作品不好,缺乏對內容的深度剖析與創作,沒有講好觀眾們想聽的故事。其實,對於很多年輕的觀眾而言,要對時代變遷發展,脫貧攻堅的艱辛做到感同身受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如果能以普通人的故事為切入點來展示整個社會的變遷,那麼“硬主題”就得以軟著陸,充滿了人情味和感染力。從十多年前的《闖關東》到今年的年初的《大江大河》再到《山海情》都是反映時代變遷的主旋律題材,但以精品的製作得到了觀眾的認可,這也表明我們不乏好的“題材”,也不缺乏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所缺少的是在這個追逐流量的時代如何靜下心來進行作品的創作。
《山海情》的成功,一個關鍵詞就是“真實”,臺詞、形態、表情、服飾都做到了最真實的還原,劇組為了拍出移民村不同時期的發展,在戈壁荒灘上搭建了“1.0”版閩寧村和“2.0”版閩寧村兩個現場。甚至劇中戲份很重的“雙孢菇”都是道具團隊在現場自己種下的。沒有所謂的美顏、摳圖。正如導演孔笙回憶《山海情》的拍攝時表示“我們實實在在講述了一個關於老百姓的故事,一個關於民生民情的故事。這個‘實’是真實的‘實’現實的‘實’,也是踏實的‘實’。這樣的創作精神,也給現在的影視劇提了個醒,觀眾到底想看什麼,不是一味的迎合,觀眾有自己的審美,流量固然重要,但不要忘記對於觀眾而言,仍然是“質量為王”。那些主打穿越劇、玄幻劇胡編亂造,刻意迎合低俗趣味,販賣“偶像”,吸引飯圈流量的劣質作品早就該被拋棄,《山海情》也趁這次機會戳破了平臺和流量神話,其所代表的不僅是主旋律作品的樣本借鑑意義更是給那些粗製濫造的影視劇狠狠地來了一記耳光。
只有對“小人物”有共情,才能對“大時代”有共鳴。以《山海情》為樣本和起點,主旋律題材應該貼近生活,講好觀眾喜聞樂見的中國故事,吸引更廣泛的受眾,讓流量流向正能量。
彩雲網評所登載的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歡迎關注彩雲網評,投稿郵箱yncywp@163.com,稿費從優。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讓流量流向正能量!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