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城被稱為“宋代故城”和“明清古城”,這裡面發映的是大名城址的重大遷移。“故城”也就是以前的城址,說的是宋代大名府,城址在大街鎮雙臺村一帶。現在我們看到的“老城”其實是在“明清古城”的城址基礎上修繕建造的。今天我們一起去追尋關於“老城”的歷史記憶。
宋代大名府,以大街、魚營(即原御營)、雙臺三個村為中心,東門口、南門口、鐵川口(即原鐵窗口)、北門口是大名府故城的四個主要城門。今天的“老城”,原名艾家口鎮。明建文三年(1401年)因原大名府城圮於水,乃遷移於此。歷經明、清民國,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據記載,此城初建時為土城,周長九裡,高三丈五尺,廣二丈五尺,外有深四丈五尺,闊九丈的護城河。凡四門:東“體仁”,西“樂義”,南“崇禮”,北“端智”,門有甕城,外各置橋。明成化八年(1472),知府熊祥在城門上建角樓,弘治年間(1488—1505),御史韓福、石祿相繼將城牆加高加厚,並修葺女牆、警鋪、角樓;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府姚汝循用國庫銀包修城牆,以石為基,基石五尺以上用磚砌,始成為堅固的城圍。此城一直持續至1945年大名解放,為防止國民黨軍重新佔領,始由群眾拆除。2005年,縣委縣政府為打造“宋府明城”逐步恢復古城牆。
大名明清古城歷史上一直是冀南政治、軍事、文化、商貿中心。明、清時期,古城不僅是府縣官署駐地,而且設過察院、直隸總督府、兵備道、大名鎮總兵署、大名道臺署等軍政機關。在文化上,明正毫十五年(1520)建元城書院(今縣前街),清康熙九年1670)建天雄書院(今縣前街)道光五年(1825)建大名書院,同治十一年(1872)建貴鄉書院(今西街路北),光緒十六年(1890)建廣晉書院(今道前街路北)。同時有過儒學(今五七小學)、府學(今南關)、縣學(今縣前街)。宣統元年(1909),還在道前街關帝廟內創建宣講閱報所等。城內先後建有普照寺(明初建,在今大寺街)、臨濟寺(在城內西北角)、金佛寺(在今南關)、呂祖寺(在今道前街)、文廟(在今五七小學)等庵觀寺廟多處,均以建築宏偉精巧著稱。歷經戰亂,多已先後廢毀。
民國時期,除府、縣官署外,並有河北省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常年有駐軍鎮守。民國9年(1920)後,天主教、耶穌教先後在城內建天主教堂、宣聖會、清潔會等,城內商業繁華。據民國23年(1934)《大名縣誌》載:“近年以來,城中商業之發達,有如朝暾初升,蒸蒸日上。南街有恆通洋貨莊、復盛隆綢緞店等36家,北街有豫豐酒飯館、晉豐茶葉莊等8家,張小街有隆泰昌洋布莊等5家,西大街有恆裕當店、德頭糧行等14家,道前街有五百居香腸鋪、雅圓澡堂等5家,東大街有恆聚號醬菜園、益源煤油公司等。教育事業“雖不普及,較勝往年”。民國12年(1923)7月,建直隸省立大名師範(後為河北省第七師範),民國13年(1924),建直隸省立大名女子師範(後為河北省立第五女子師範)。光緒二十九年(1903),建大名府官立中學堂,民國5年(1916)改為直隸省立大名中學校(後為河北省立第十一中學)。並有教會辦四維中學、益大小學及縣立第一、第二完全小學、女子完全小學等。日偽時期,古城遭到摧殘,商業蕭條,七師、五女師學校均遭破壞停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名縣黨政機關集中在這座老城內辦公。1980年後,因縣委、縣政府、汽車站等設在老城區以北的大名府路一帶,為辦公和交通方便,縣直單位陸續從老城遷出,向北部、東部建設搬遷,形成“北擴東延”。2020年,縣城建成區面積由1979年的12平方千米,增至30平方千米,城區道路、綠化、城市照明、給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新城區先後形成大名府路、天雄路、北京路、魏州路、陽平路、平安街、元城街、京府街、萬大街、貴鄉街、五得利街等主幹道10餘條,建成人民廣場、崇德廣場、文武廣場、狀元廣場等10餘個休閒廣場,建成森林生態公園、五鹿公園、北湖公園、護城河公園等生態遊玩場所,醫院、學校、商場、銀行、賓館、飯店、住宅小區鱗次櫛比,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極大改善。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話說大名(4)——城區發展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