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年關,六盤山深處的“老馬茶館”少了許多山外來客,64歲的老馬也開始閒下來了,乾淨整潔的鄉間小道上多了這位回族老漢牽著孫子遛彎的身影和爽朗的笑聲。
“遊客少了,我就打掃打掃茶館,再轉一圈村史館,我是村史館管理員。挺舒心的,感覺自己越活越年輕了。”老馬笑著說。
老馬叫馬克俊,家住寧夏固原市涇源縣大灣鄉楊嶺村。涇源縣地處素有“苦甲天下”之稱的西海固地區,曾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全縣約78.8%是回族人口。
回族喜歡養牛,涇源縣一直也有養牛的傳統。過去因出行不便、土地貧瘠,楊嶺村是典型的貧困村。就在幾年前,村民大多住的還是土坯房,走的是泥窪路。
老馬曾經是村裡的貧困戶,和老伴兒靠著幾畝薄田和3頭老黃牛過活。“也就勉強溫飽吧,過了今天愁明天。”老馬說。
2016年,在“買牛有補貼,養牛有貸款”的政策扶持下,老馬貸了5萬元,買了兩頭安格斯基礎母牛,還擴建了牛棚。當年年底,老馬就脫了貧。
村裡建成集中養殖園區後,老馬把牛送去“託管”,每年每頭牛有900多元保底分紅。自家的牛棚空了,留著做什麼?老馬去福建產業觀摩後,有了新想法——開茶館。
這些年,得益於精準扶貧,楊嶺村變美了,變乾淨了,遊客多了,村裡人氣旺了。旅遊環線修起後,“花田花海”種起來了,農家樂辦起來了,“老馬茶館”適時開張了,飄出誘人的八寶茶香。
馬克俊在自家茶館展示茶藝。(新華社記者王鵬攝)
“好日子是通過辛勤勞動得來的。遠處的客人到我這歇一歇腳,喝點熱茶,我也搞點收入,兩全其美。”老馬說。
記者瞭解,作為中國畜牧業協會認證的“寧夏安格斯肉牛繁育基地”,涇源縣安格斯肉牛存欄達到2.5萬頭,僅楊嶺村肉牛存欄量就近千頭。目前,楊嶺村已初步形成肉牛養殖、旅遊、養蜂等特色產業,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破萬元,約75%的村民有了兩個以上產業。
古色古香的茶架、現代感十足的玻璃牆、農味十足的玉米和辣椒串……這間“混搭”風格的茶館,成為村裡獨特一景。“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去年還是掙了八九千塊。”老馬說。
老馬這兩年還增加了茶葉種類,學了新配方,新蓋了3間衛浴齊全的客房,已經接待了好幾撥遊客。接下來,他打算以茶館作平臺,為家鄉的麻花、饊子、蜂蜜等“帶貨”,讓遊客一邊品茶一邊嚐嚐家鄉特產美食,走時捎帶些回去。
“我們不但要脫貧,還要奔小康。”老馬聲音洪亮。
記者:謝建雯、盧鷹
編輯:廖翊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徵程·脫貧攻堅答卷|六盤山深處的“老馬茶館”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