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多人口的國家尤為重要。種糧食需要土地,城市建設需要土地,完善基礎設施也需要土地。然而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的種種行為都會難免破壞到自然環境。
【圖片為瑞士攝影師Gabriele Bettelli授權去驢行使用,未經攝影師許可禁止使用】
Gabriele Bettelli
納米比亞,是世界上最乾旱的國家,連其首都溫得和克也常年處在乾燥的環境中。這是一個並不被老天垂愛的國家,雖然地下儲存著豐富的礦產資源,但國土多沙漠戈壁,生態環境十分惡劣。
自脫離南非以後,納米比亞是一窮二白,要啥啥都沒有。但自獨立的那一年,該國就宣佈42%的國土劃為保護區,是世界上首個把環境保護列到憲法中,這意味著該國近一半的國土不能用來發展。
對於這個年輕的國家做法,許多人表現出不理解,你都窮到勒腰帶,還把賴以生存的土地劃出去給動物?實際上,這些土地大都不適合人生存,除了一部分土著以外,都是野生動物的棲息地。
而且納米比亞才不過兩百多萬人口,是世界上最地廣人稀的國家。所以哪怕再劃出三分之一的國土,納米比亞的地都多著呢。而且這一做法,不管是從當時的國際環境,還是後來的發展,都是一項明智之舉。
納米比亞是非洲野生動物的天堂,這裡棲息著世界上數量最可觀,品種最多的野生動物。例如全球約有1/4的獵豹生活在納米比亞境內,許多遊客慕名到埃託沙國家公園,便是為了去看它。
除了獵豹以外,斑馬、長頸鹿、獅子、犀牛、羚羊等珍稀動物,都有棲息在納米比亞的草原上。這些野生動物,都已習慣了納米比亞的生態環境,像野生大象都不可思議地出沒在草原上。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獵殺野生動物在非洲十分嚴峻,許多珍稀動物數量急劇減少,甚至一度變成瀕危滅絕。納米比亞因野生動物數量多,更是重災之區。這一現象得到了國際的關注,但畢竟是別人的國家,還真不能隨意去管控。
納米比亞建國以後,便直接圈了近半個國家的土地列入為保護區。此舉看起來是匪夷所思,但得到了聯合國和其它國家的援助。很快就有大筆資金進入納米比亞,一些國際組織還派遣專家、志願者進入納米比亞,共同守護草原上的野生動物。
要想讓本地居民從獵人的角色轉變,甚至成為保護動物的一員,首先就得讓人家吃飽飯,然後就是教育,最後就是利益綁定。所以就有了扶貧、教育資源,扶持開發野生動物園,通過發展旅遊業促進本國經濟發展。
這個過程無比艱難,但堅持了幾十年,效果就體現出來了。首先動物數量大幅度增加,例如80年代只剩下400只的羚羊,如今有約3萬多隻,450只斑馬也增加到2萬左右。有幾十萬納米比亞人加入到保護動物的隊伍中,約60座保護區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
每年來參觀的遊客,為保護區貢獻了數百萬美元旅遊收入,而帶來的旅遊業收入卻是數億的GDP。這為貧窮的納米比亞人提供了很多就業崗位,收入大幅度提高。也讓人們明白:原來草原上的動物,可以為他們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
如今的旅遊業是納米比亞的重要產業,其貢獻的力度不比採礦低。除了草原動物以外,世界第一沙丘,世界最古老的沙漠,令人驚歎的魚河大峽谷,6千多年前的神秘巖畫,聞名世界的骷髏海岸,都充滿著神秘的色彩,吸引著無數的遊客。
這些景點大都處於保護區內,但還真沒讓納米比亞投多少錢運營保護,就算有也是別人來援助,這也算是一種高級的“空手套白狼”。想想,其實也挺讓人羨慕的。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最明智的國家:把近半國土劃為保護區,不開發讓各國自願來幫忙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