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和
去日本北海道,其知床半島的羅臼港值得一去。
在2018年3月我們去了位於北海道的釧路市,並從那裡出發,一路向東北方向行駛,前往知床半島的羅臼港。路況很好,路上車輛很少。過了中午,汽車來到知床半島的沿海公路上,大海就在公路右邊,東邊海對岸就是日本所稱“北方四島”的國後島,公路左邊是知床半島的群山丘陵。一路上欣賞海景和山景,輕鬆愉快。黃昏前,我們來到羅臼港預訂的旅館住下。
行駛在釧路到羅臼港的公路上
知床半島海岸
知床半島海岸,海那面陸地山巒就是“北方四島”的國後島。
知床半島的沿海公路。
羅臼港入口的青銅雕像。
羅臼港岸邊。
羅臼港遠眺。
羅臼港。
羅臼港山間公路,遠處樓房就有我們居住的旅館。
我們居住的旅館,濺滿泥點的車輛是我們一路乘坐的汽車。
預訂的旅館具有日本旅館一貫的特點:乾淨整潔,舒適寬敞。居室內是日式的,暖氣熱量充足可調節。旅館到處多見貓頭鷹的藝術品,連床頭燈都是貓頭鷹的造型。這些貓頭鷹基本是當地特有的黃腿漁鴞模樣,如同旅館名稱一樣,確實是陶瓷製作的藝術品。
旅館內部
旅館內部
每年2月初到月底,羅臼港是繁忙的旅遊季節。大批的自然和生物愛好者從全世界各地來到這裡,觀看著名的海上流冰群以及流冰群上白尾海雕和虎頭海雕。這個時候由於遊客眾多,小鎮的羅臼港住宿十分緊張,必須提前半年多時間預訂,住宿才有保障。
晚飯後,我們開車來到羅臼港一個偏僻的山溝,我進入觀察點,觀賞拍攝罕見的黃腿漁鴞。黃腿漁鴞又叫巴君之雕梟、毛腿魚鴞。
觀賞拍攝黃腿漁鴞的地方,黃色的房子和遠處的麵包車都是觀察點。
觀賞拍攝黃腿漁鴞的房子(黃色的房子)。
觀賞點內鳥友
這個攝影觀察點由一對日本老夫妻經營。此時,攝影觀察點內被鳥友們擠得滿滿的,他們大多是來觀賞流冰群和虎頭海雕、白尾海雕的,順便觀賞罕見的毛腿漁鴞。由於2月觀賞毛腿漁鴞遊客太多,一般需要提前一年預定機位才可能訂到,而且只能預訂到一天的位置。我的左邊是一位是香港來的女性,她說這是她第二次來到這裡;右邊是一位北京鳥友,他是第一次來這兒。
晚上7點多,毛腿漁鴞來了。
暗夜裡,毛腿漁鴞悄無聲息地飛來了,落在溪水旁的樹上。
樹上的毛腿漁鴞靜靜地觀察了一會,然後飛到溪水旁跳入溪水,開始捕魚。鳥類捕魚往往是水面觀察然後入水用嘴喙叼著捕魚。毛腿漁鴞卻是跳入水中用爪子抓魚出水!
很快,毛腿漁鴞捕到一條魚吃了下去,在我們急促的快門聲中迅速飛走了。
大家有點失望,匆忙中有人觀察的不好。不知道這隻貓頭鷹什麼時候還會再來?晚上8點半,有團體第二天早5點要乘船去海上流冰群觀賞虎頭海雕和白尾海雕,通知遊客乘車返回旅館。有些人只有戀戀不捨地離開;他們中間也有一些鳥友表示先不回去,要把毛腿漁鴞看清楚拍好,要等到晚上12點鳥點結束再回去,他們表示,沒有交通工具就走路回去!
不到晚上9點,這隻毛腿漁鴞又飛來了!
毛腿漁鴞再次跳入溪水中捕魚。
它觀察一下我們這邊隱蔽的人們,再次入水捕魚。
它跳出水面,爪子上又抓著一條魚,同時目光兇狠地注視著我們這邊。(這張照片曾入選2018年中國《第二屆非凡之旅國際自然影像節》決賽,獲得代表中國攝影家在“2018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CBD,COP14,埃及,沙姆沙耶赫)大會”會議期間主會場展出。
毛腿漁鴞抓著這條魚快速地飛走了。估計這條魚是送給它的雌鳥,是給在巢中繁殖的毛腿漁鴞雌鳥帶去的食物。
延伸閱讀:
黃腿漁鴞又叫巴君之雕梟、毛腿魚鴞。通體暗褐,眼橙黃,耳羽長而尖,眼間及眉紋白色。一般棲息於近河溪邊的喬木上,捕食魚、蛙和鼠類。據說,毛腿漁鴞目前世界上不足1000只,知床半島這裡分佈100只左右。
毛腿漁鴞主要分佈於中國東北的大小興安嶺、長白山、俄羅斯的庫頁島、烏蘇里江流域、日本的北海道及一水之隔北方四島上。中國近年來僅僅1982年在小興安嶺見過它的蹤跡。
常夜間單獨活動和棲息,很少成群活動。飛翔時兩翅煽動很快,但毫無聲音。常貼著水面或地面低空飛行,每次飛行的距離也不遠。叫聲拖長而嘶啞。主要以魚類為食,也吃喇蛄、蝦、蟹等水生動物。
毛腿魚鴞的繁殖期在3一4月間。每年2月交配,求偶炫耀行為雖然也同其它鴞類一樣,比較簡單。毛腿漁鴞的領地意識十分強烈,在繁殖期一定範圍內只有一對毛腿漁鴞居住。
個人簡介:
職業醫生,業餘攝影愛好者及野生生物愛好者。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到北海道的羅臼港,看罕見的毛腿漁鴞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