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資訊 - 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聞資訊,每日實時更新

長白山新雪季:這一夜 我陶醉在長白山雪中

旅遊 長白山週刊

直節傲山雪,偃畫詠鬆風。天香真色來報,春信月明中。六七日分景緯,五百年間英氣,相值產維崧。

長白山的雪夜,也是透著英氣的。巍峨的輪廓、壯闊的魂魄,披上雪白的絨袍,長白山像極了一位威而不怒、鐵骨錚錚,卻又在隱約之間流露出絲絲柔情的鐵血硬漢。而我得幸,是硬漢懷抱中似還懵懂的孩童,在滿庭雪紛紛中,安然地看著最唯美的冬,慢慢地墜、慢慢地墜。

我聽見了雪落下的聲音,也看見了滿山覆雪的景。

長白山的冬天,美;冬天裡的夜,尤為甚。

長白山新雪季:這一夜 我陶醉在長白山雪中

天池:長白山的眼 滿目含情

天池,是長白山的眼。

這深情幽幽的眸,是我國最深的湖泊。向前翻開歷史的日曆,你會看見長白山噴發後形成的火山口,終年累月的積水,一點點地將其填滿,最終形成了今日的天池。天池是真正的天空之鏡。

高踞於長白山16峰之間的天池,呈橢圓形,周圍長約13公裡,南北長4.85公裡,東西寬3.35公裡,水面面積10平方公裡,海拔2194米,比天山天池高209米,平均水深204米。據說中心深處達373米。天池猶如鑲嵌在群峰之中的一塊碧玉,烏雲密佈也好,風捲雲舒也罷,統統都映照在這面玉盤之中,呈給世人觀賞。

天池成了長白山的眼,也是凡人瞭解雲頂天宮的鏡子。

這面天空之鏡相當神秘。這裡經常雲霧瀰漫,並不是所有的遊人都能看到她秀麗的面容。冬欲雪。傍晚,此時的天池比平日裡更顯安靜。它越是不作聲,越引得你看得出神。隆冬時節,天池已冰封。它收起了昔日的深藍,露出純潔的白。四周的山巒依稀。透出褐黃色,那是山的膚色,也是冬日裡的山色。天池白,成了簇擁在山黃之間的羊脂玉。站在山與山之間,眺望天池,是一望無垠的廣闊,是美到心頭的震撼。即使都是一片雪白,但覆蓋在天池之上,就有了不同的況味。

當我站在天池之邊,是人站在自然面前。人顯得何其渺小,滿心是對自然的敬畏。

當夜更深些,繁星滿天。久居城市的人不禁感嘆:竟然真的還有觀星地。詩與遠方終在眼前棲息。星軌羅列在天幕之中,萬般蒼茫盡在天池之中。

天池依然不語,卻已滿目含情。

長白山新雪季:這一夜 我陶醉在長白山雪中

長白山瀑布:冰封的外表之下奔騰著汩汩的生機

如果說天池是靜態的美,那麼長白瀑布則是冬日裡充滿動態的生機。

長白瀑布位於長白山北坡距天池1250米的地方。天池水沿龍門、天豁兩峰之間的“補天石”漫出後,隨地勢突然陡斜,從兩山之間的斷崖直立處驟然跌下,跌入深谷,極限落差達68米的長白瀑布還被載入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夏日裡,瀑布懸掛於山間,奔流不息、飛瀉千裡、急流跌水。它是二道白河的源頭,二道白河又是鬆花江的源頭,因此,長白山瀑布又被稱為“萬水之源”。

這條世界落差最大的火山冰瀑,在冬日裡更添神奇。

低溫之下,長白瀑布的外層結了一層冰罩,遠觀它是靜止的,像一個壯觀的冰幕,倒掛於長白山間。“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遙望或許少了些水的流動,但氣魄還在。冰罩的層次感分明,更像是一座晶瑩的冰雕。

如果你以為長白瀑布已進入冬眠模式,那你就被它“冷靜”的外表欺騙了。冰層之內,瀑布之中,水流仍在涌動。那是它的脈搏在歡悅地跳動著,每時每秒,迸發出勃勃生機。

遠看冰川掛天際,近聽流水仍有聲。

長白山新雪季:這一夜 我陶醉在長白山雪中

我曾不止一次拜訪過冬天的長白瀑布,每一次相見都值得倍加珍惜。

沿著蜿蜒的木棧道向上走著、走著,一路上,兩邊的景色像巨幅的水墨畫一般,積雪堆成的牆高達2米,人行走在雪牆與雪牆之間,像是走在童話故事中。途中遇到坡度較大的區域,便要登上幾級階梯。待到“登頂”成功,站在瀑布觀景臺上,抬頭仰望著心心念唸的長白瀑布,雖隔得較遠,但依舊能感受到它的大氣磅礴。仔細聽,亦能聽到隱約的隆隆聲。那是長白山在與我私語,訴說著冬季的精神煥發。

最是那一抬頭的柔情,在凜冽的寒冬裡,增添了水的柔情。

回到賓館,躺在床上,看著窗外的白晝變成黑夜,想起幾個小時前與長白瀑布的對話,不由得心生笑意,無比輕鬆,沉沉地睡去。現在想來,這夢中的陶醉,要感謝白天的山中偶遇。

長白山新雪季:這一夜 我陶醉在長白山雪中

二道白河:冬季裡最逍遙的慢城

今天,在飄著雪的窗邊,看調皮的雪花成群結隊地在天地間曼舞,翩翩地奔向大地深處,深冬的雪景格外令人興奮。一窗之隔,我在裡面靜靜地看,雪花在外面歡舞,靜與動之間,不約而同地共赴一場默契的狂歡。而這默契,彷彿源自曾經和現在的長白山。

說到雪,長白山的粉雪才是極品。長白山地處世界黃金緯度帶,是全球三大優質滑雪基地之一,這樣的“天生麗質”,註定會出落成壯闊的模樣、擁有不凡的氣魄。然而,長白山雖風採絕世,卻並不“來勢洶洶”,它給人的感覺,是那麼的舉世無爭,那麼的靜謐美好。

長白山的美,不僅在於雪,更在於整體的生態系統。它從遠古走來,歷經比火還熾熱的爆發,攜帶著地殼深處的風塵僕僕,經受住了東北寒極的考驗,終將萬年柔情化成山高林密,化成那層層疊疊的綠,和那山間的一簇白,化成了那濃得化不開的回憶。長白山山腳下的二道白河鎮,是一位集生態美、人文美於一身的隱士。他唱著“採菊東籬下”悠然的歌,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朝陽與夕陽在天空上輪轉,歲月以愛相吻,也不曾在他的身上留下痕跡。他只是悠閒地走著,連臉上的微笑也是慢慢的。

可不要小看了這座小鎮,它可是有著響噹噹的名頭的,早在2016年,二道白河鎮就與高淳椏溪等 19個國內外小鎮一同被評為全球20個旅遊名鎮。現在整個小鎮也成為了國家4A級的旅遊景區。小鎮的步行路面,就地取材,是用木板、玄武巖石、塑膠、風化黃沙、紅色火山渣等具有長白山特色的材質鋪就而成的,創意榮獲了2015設計影響中國·規劃設計一等獎……

小鎮頭頂的光環還有很多,突然不想再一一列舉了,因為再多的光環在它從容淡然的面前,都似失去了光彩。小鎮的不爭,就是贏了。

長白山新雪季:這一夜 我陶醉在長白山雪中

論生態,長白山的森林覆蓋率高達94%,茫茫林海,讓長白山的空氣質量好得驚人。冬季的長白山,空氣中負氧離子濃度每立方釐米可達到5500個,夏季則高達每立方釐米8000~10000個。這樣的“體香”,秀雅,養人。

論人文,小鎮的慢生活是出了名的。隨處可見的慢行標誌、使用便捷的共享單車和專用車道,都體現著“慢行、漫遊、慢生活”的城市建設理念。

這裡近年來一直著力秉承打造國際生態慢城的理念。為了把長白山打造成真正的休閒養生地,長白山管委會在改進生活設施時從“慢生活”起步,把步行、自行車、公交車等慢速出行方式作為城市交通的主體,有效地解決了快慢交通衝突、慢行主體行路難等問題。整個小鎮裡都建有慢行道和公共自行車道。慢行道路寬約2米,環城62公裡慢行系統,全線長達365公裡的環山慢行綠道,充分體現慢行優先的理念。

長白山的慢,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是一種氣定神閒,是一幅和諧的人與自然畫卷。將慢做到了實處,連生活的細節裡都滲透出慢慢的光陰。是呀,何必那麼急?把時光的褶皺處鋪平,把心裡的焦急碾碎,讓更多清新的空氣進來。

長白山新雪季:這一夜 我陶醉在長白山雪中

走著走著,就入了夜。小鎮恬靜,但也有著自己的亮點。在長白山,再恢宏的酒店都是低調的,掩映在樹與樹之間,安臥於碧湖之旁。精心裝飾在酒店之外的燈光工程,輕輕地勾勒出樓宇的輪廓,穩穩地映在湖面上,風兒吹過,便靈動起來。剛好被我瞧見,心中竊喜:不喜濃妝豔抹,但再靦腆的姑娘,也忍不住要對鏡貼花黃的。

長白山新雪季:這一夜 我陶醉在長白山雪中

長白山的夜,讓身在其中的人,更深愛它幾分。也讓許久不見長白山的人,再次重逢時,身心更泰然。走著走著,我走出了我的“太虛幻境”。原來,我的這抹心頭好,就是那份慢慢的靜。

優哉遊哉地在池北小鎮的森林小徑上散步,看身邊落雪映著柔柔的霓虹光,靜靜的歲月便又多了幾分調皮,心中就不由得又多了幾分歡喜。望著前方大片的白鋪排開的遠方,不禁感嘆:當第二天的太陽照常升起,大地蒸騰起希望,我們,仍然在靜默中汲取自然的力量,茁壯成長。

而此刻,我多想從山間採來純潔的粉雪,配上保存多時的私藏,煮沸成茶,然後便安穩地坐在“山景房”中,與天地草木鳥魚同伴,共賞長白山間雪。

夜來了,長白山的雪,停了,而我的思念仍在繼續。

百家姓石刻:白雪皚皚中的記憶傳承

“億萬年前,五行變幻,火山噴發,巨石行起……今逢盛世,神石重現,出土間日,古樸渾然。”這不是某篇神話影視劇的開端,而是長白山《百姓福壽石頭記》裡的內容。

長白山新雪季:這一夜 我陶醉在長白山雪中

徜徉於二道白河兩岸,可以看到矗立於林中街區的“石頭記”。 從歷代書法名家的碑、帖上取字,雕刻於長白山火山噴發後,埋藏億萬年而形成的玄武巖上,寓天下百姓平安之意,就成了現在的長白山“百姓福壽石頭記”。

長白山“百姓福壽石頭記”共雕刻了106塊石頭 , 採用楷書、行書、隸書、篆書等字體 , 內容為百家姓、福字、壽字。這些“石頭記”分佈在池北大街向南至望雲橋、二道白河大街處,以及二道白河兩岸直至美人鬆湖處。每塊百家姓石刻上,同樣雕刻著“福”和“壽”二字,旁邊都另立一石,刻著姓氏的來源,合起來剛好是“百姓、百福、百壽”。

“百姓”為民生、民本,“百福”為快樂、平安,“百壽”為長長久久。這取之於民的“百家”文化,又增添了更加吉祥的寓意雕刻於長白山之石上,贈予長白山的人們。

雪下得那麼深,下得那麼認真。那白,掩映著石碑上的紅和金,藉著路燈的亮,顯得分外生動,讓人不禁心生暖意。

森工文化園:大山“深處”的回憶

森工文化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存在,它是長白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種珍貴的人類文

化遺產。森工文化園以一種藝術的方式將這種文化完美詮釋,這裡不僅有森林砍伐、鋸木、抬木、

搬運等勞作形象,還有森林工人合影的五組青銅鑄造像,並藝術地放大和重組了森林工人常用的九

組工具,微縮了七組當年森林工人的房屋和住所。

長白山新雪季:這一夜 我陶醉在長白山雪中

森工文化園還巧妙地將舊火車枕木、朽木和具有長白山特色的玄武巖火山渣用作裝飾,讓這裡重現了當年森工文化的特色和韻味,讓人們能夠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森工文化的魅力。

當傳神的造像被白雪覆蓋,則更加逼真地反映出森林工人冬季作業的狀態,更添栩栩如生的畫面感。

我從山外來,留在此山中。逢了山中夜雪,成了雪夜中的有情人。

是啊,今夜,我在長白山。

來源:《長白山週刊》第20期 楊雪妍

原創內容,侵權必究。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長白山新雪季:這一夜 我陶醉在長白山雪中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