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野外旅行時,遇到長相和雞類似的野生動物千萬不要去捉,原因是因為你遇到的可能不是家雞,而是原雞。
原雞一共有四種,分別是紅原雞,灰原雞,藍喉原雞和綠原雞。
紅原雞
灰原雞
藍喉原雞
綠原雞
其中紅原雞是現如今所有家雞的祖先,當然也有人說現如今的家雞還混入了少量灰原雞的基因,就好像我們是智人,但體內也有2%-4%左右的尼安德特人基因。
紅原雞的長相不能說完全和家雞一模一樣的,但乍一看你也難以區分,如果遇到了它們,你可能還會認為遇到了家雞。
(紅原雞)
(家雞)
而且紅原雞和家雞之間沒有生殖隔離,它們之間仍能夠交配、繁衍後代。只是相比於家雞而言,紅原雞的個頭更小,叫聲不如家雞清脆。
原雞怎麼變成雞?
雖然紅原雞和家雞長相類似,但是它們之間也有許多不同的地方。比如:紅原雞隻在2-5月時進入發情期,之後再每天產一枚蛋,一共能產6-8枚左右的蛋。而家雞在人工飼養環境下,每天都可以產蛋,平均每年產蛋300枚甚至更高。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紅原雞生活在野外,不僅要面對天敵的捕獵,還要與其他動物進行食物競爭,而野外的能量並不是無限供應的,導致紅原雞能夠獲得的能量有限,所以產蛋量較少。而家雞被人類飼養,由人類為它們提供充足的食物,因此它們有足夠的能量每天產蛋。
其次,產蛋較多對於紅原雞的生存極為不利。這是因為產蛋會消耗它們大量的能量,而產蛋較多會導致孵化出的幼崽數量過多,幼崽剛出生時沒有任何求生能力,需要母親餵養。母親覓食的能力是有限的,當孵化的幼崽數量過多時,將會導致大量幼崽因獲取不到足夠的食物而死亡, 因此多產蛋並不能提高原雞種群的生存,反而有可能使它們面臨死亡,所以原雞隻需要在繁殖期間產6-8枚左右的蛋即可。
家雞的生存環境和原雞不同,家雞是由人類飼養的,人類飼養家雞的目的是為了獲取蛋白質,無論是雞蛋還是雞其實都是蛋白質。如果某一隻雞產蛋較多,那麼農婦在飼養時輕易不會殺它,以免殺雞取卵。如果某一隻雞產蛋較少,那麼飼養一段時間之後,農婦就會吃掉它,畢竟飼養雞也需要成本。
就這樣,經過一代代的人為選擇之後,產蛋較少的原雞就被馴化成了產蛋較多的家雞。而現如今,不只是母雞經過人為選擇,在人類揭開生物遺傳之謎後,公雞也被育種師們培養成了肉雞,比如:白羽雞。
和家雞不同的是,紅原雞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隨意獵殺它們將會承擔法律責任。這不僅僅是為了保護紅原雞,也是為了保護我們食用的家雞安全。
我們知道,紅原雞是家雞的野化品種,基因多樣性更加豐富,未來可以幫助科學家們培育新的家雞品種,改良家雞基因。
紅原雞的現狀
雖然從數量上來看,紅原雞暫時沒有滅絕危險,但是紅原雞目前的生存已經受到了人類的幹擾。紅原雞生存的地方和人類棲息地存在著高度重合,紅原雞主要生活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等地帶,和家雞一樣屬於雜食動物,會使用爪子扒拉落葉、枯草之下的種子、蟲卵以及昆蟲等,喜歡在灌木叢之間活動。
和人類的棲息地高度重合,意味著它們的原生環境容易被人類破壞,以至於一些紅原雞被迫遷徙到更遠的山林之中。當棲息地不斷縮小時,紅原雞的種群數量也受到了幹擾,從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紅原雞的種群規模正在不斷減少。
另外,紅原雞面臨的第二個不利因素是棲息地碎片化,我們知道鳥類可以通過飛行,來回穿梭在兩個互不相連的棲息地之中。紅原雞雖然會飛行,但飛行能力不佳,每次只能飛行幾十米甚至上百米遠,落地之後又會迅速奔跑,躲避人類和其他動物。這意味著它們無法通過飛行連接兩個互不相連的棲息地,以至於棲息地碎片化之後,生活在兩個不同區域的紅原雞無法進行基因交流,從而導致面臨近親繁殖的風險。
不過好在我們一直在退耕還林還草,只要再假以時日,紅原雞又會在山林之中隨處可見。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吃一口就坐牢,在野外看到這種雞不要吃,形似家雞實則是保護動物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