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圖片來源於和訊網)
“鯨落”,
是“世界上最浪漫的死亡”,
所謂“一鯨落,萬物生”,
當一條鯨魚死後沉入海底,
便會締造一個欣欣向榮的全新生態系統。
鯨落十分罕見,
迄今為止,
人類發現的自然鯨落不足50個。
既然鯨落對促進生物多樣性如此有效,
為什麼不“人造”一些“鯨落”呢?
其實鯨落的確是可以人造出來,
只要把大船炸掉就可以了。
(※本文系美國《國家地理》中文版《華夏地理》過刊精華內容,選自2011年2月刊)
撰文:STEPHEN HARRIGAN
攝影:DAVID DOUBILET
美國警衛隊快艇“杜安號”的艦橋綴滿了發亮的海綿和珊瑚,引來魚群和潛水者。這條船在1987年被有意沉入基拉戈島海域,以建造一座水下36米處的人工礁。
2009年5月一個晴朗上午,
距佛羅里達州基韋斯特島11公里處,
安裝在艦身吃水線以下的46份炸藥被點燃——
BANG!
導彈追蹤艦“霍伊特·S.范登堡將軍號”爆炸後,海水急速湧入。
只用了兩分鐘多一點,
導彈追蹤艦“霍伊特·S.范登堡將軍號”
沉到了海底。
船身在幾十秒內完全沉入水裡
新聞直升機在上空盤旋,數千名圍觀者乘船在爆破區域之外晃悠。“霍伊特· S.范登堡號”墜入大西洋,下沉中依然保持完美的平穩,直到最後船首傾落而船尾翹了起來,接著就什麼也看不到了,只留下一片翻騰的白色水花。
這輛M60坦克,是1994年沉沒於美國亞拉巴馬州海域的100輛坦克之一。
白點皂鱸在M60坦克的炮口安家,人為形成的礁區給多種魚類提供了可靠的藏身之所。
第二天一名潛水員在水下巡查,發現被故意炸沉的“霍伊特·S.范登堡將軍號”艦艇完全正立觸底。
“今天下午就會有魚到這艘沉船上來安家了!”負責“炸船”這個大項目的喬·韋瑟比斷言。他們炸沉這條船,是為了讓它逐漸變成一座人工礁,再把潛水者和漁船吸引到基韋斯特島來。
魚群在本伍德號的殘骸中游動,這艘船於1942年在佛羅里達州基拉戈附近沉沒,現在已經成為了人工礁。
世界各地熱衷漁業的人們早已知道,
船隻失事的地方是上好的捕魚場。
至少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
美國漁民就刻意用木頭捆成一垛一垛,
墜入海底建造人工礁。
墨西哥灣的“花園海岸”國家海洋保護區內,支撐著一座天然氣鑽井平臺的鋼柱形成了豎直走向的礁體,上面包裹著管狀海綿
但有些生物學家提出了自己的擔憂,
人工礁只是將魚從天然礁石那裡吸引過來,
然後再轉化為某些受歡迎魚種的屠戮之地,
比如紅鯛魚。
在北卡羅來納州海域,一條沙虎鯊掠過聚集在美國海岸警衛隊快艇“斯帕號”殘骸周圍的釣餌魚群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海洋科學教授小詹姆斯·H.考恩說,“如果成功只是以收益的增長作為判斷依據,那麼人工礁是相當成功的。但是,那些設施通常放在淺海中,這使捕魚變得更為便利,人工礁將魚群從天然礁石引出來,這反倒會加劇過度捕撈。”
一隻歌利亞石斑魚在“下加利福尼亞”號沉船中游動,這艘二戰時期的船隻在墨西哥灣被一艘德國潛艇擊沉。
有些人工礁為船隻航行帶來了危險,
還有的常年洩露汙染物,
毒害所在之處的水域。
潛水員們在探索愛麗絲G號船的殘骸時,水面的冰隨之破裂。
攝影:JERZY KOWALCZUK,NATIONAL GEOGRAPHIC YOUR SHOT
當“鏡園號”2002年過早沉入基拉戈島附近時,它顛倒觸底,船尾一角抵住海床,船首的一部分露出水面,隨時可能把往返於那片海洋保護區的毫無戒備的船隻“開膛破肚”。經過大量補救工作,才讓它側躺下來,完全沉到水下,直到三年後丹尼斯颶風經過,才終於讓它達到了原本預期的正立效果。
(滑動下圖,查看已變為海洋生物天堂的德國沉沒潛艇)
魚群在德國潛艇“U-352”裸露的肋材間群集,該潛艇於二戰時由美國海岸警衛隊在北卡羅來納州的盧考特角海域炸沉。現在,60多米長的殘骸坐落在30米深處墨西哥洋流中,即使這裡海水非常清澈,但有時卻因圍攏的魚群過多導致區域內尤為渾濁模糊。
本圖是以DAVID DOUBILET和HAL SILVERMAN拍攝的33張圖拼接而成
人工礁,並不只是輪胎、船隻。
有些公司已經在尋思把“人”變成礁的業務,
但是“礁葬”在殯葬業市場中
所佔的份額依十分然微小。
博因頓海灘附近的人造珊瑚礁吸引著海洋生物和潛水員。
攝影:STEVEN MARTINE,NATIONAL GEOGRAPHIC TRAVEL
一個春日上午,吉姆· 哈斯拉——經營“海王星紀念礁”的三個合夥人之一,邀請我陪他一起去做水下墓地維護。水色昏濛濛的,更增添了這處奇詭景觀顯然有意營造的出世之感。我看到一組殘破的柱子,兩邊都有延展開去的柱廊,兩隻碩大的銅獅子守護著一道鐵門。
金線仿石鱸和黃尾笛鯛遊過水下墓園 “海王星紀念礁”,這裡裝飾著拱門和柱群,都固定在邁阿密灘附近的海底。有大約200人的骨灰已經和水泥混合在一起,澆鑄成這裡的紀念雕塑。
海王星紀念礁陵園,起初作為一個藝術項目被構想出來:從我們浪漫的文化記憶中選取一件人類造物,藏匿在深深的海底,任它慢慢腐蝕而變成別具一格的景觀。
墨西哥坎昆的水下博物館是生物學家和藝術家賈森·迪凱斯·泰勒的合作,泰勒創造了一個“城市暗礁”,培育了多種多樣的海洋生物。
攝影:JASON DECAIRES TAYLOR,EPA/REDUX
墨西哥坎昆水下博物館,一名潛水員在裡的一輛汽車上方遊動。
攝影:MAURICIO COLLADO,XINHUA/ALAMY STOCK PHOTO
坎昆水下博物館已經迎來遊客。潛水員將在佛羅里達州格雷頓海灘附近開發一個新的博物館,該博物館將於2018年夏季開放。
攝影:LUIS JAVIER SANDOVAL,VWPICS/REDUX
在這裡長眠的人們,生前一定是熟悉海洋中的生命進程的,應該知道他們在這裡的位置很快就會被無脊椎動物吞沒,雀鯛有一天會在他們的骨骸上產卵,並培育出一小塊一小塊的海藻園來。
大西洋歌利亞石斑魚聚集在佛羅里達海岸附近。
攝影:JENNIFER HAYES
“海王星紀念礁”水下墓地的石獅子
水下墓地的石獅子,
2007年才來到海底世界,
但看起來卻像躲過了人類的許多世代。
它爪間長著紅色的海藻,
鬃毛裡蔓生著寄居的珊瑚——
它彷彿證明了海洋那不可思議的偉力:
納入幾乎每一種材料,
包括人類的身體,
並把再次把一切幻化為生命綻放的舞臺。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如何人為製造一個鯨落?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