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七君
大家平時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奇特的現象:用茶葉泡茶的時候,如果攪動茶水,茶葉會聚集到茶杯底部中心,而不會按照因為離心力分散到茶杯壁附近。這是怎麼回事?
這個有趣的現象叫做茶葉悖論(tea leaf paradox)。你可能想象不出茶葉悖論和彎彎曲曲的河流有什麼關係。一百年前,愛因斯坦巧妙地解釋了這個現象,並且把它和河流的九曲十八彎串聯起來。
在繞圈圈攪動茶水的時候,我們通常會認為茶水會隨著調羹一起旋轉,並且因為離心力而貼到杯壁上。
二次流(藍色) 圖片來源:wikipedia
但實際上,由於液體和茶杯之間的摩擦,水杯中會出現二次流(secondary flow),也就是和旋轉面垂直的一圈圈水流。茶葉被捲入這個二次流中,被掃到水杯底部中央。由於在二次流中,靠近茶杯底部的液體速度更小,那裡的茶葉速度不夠無法上升,最終被掃成了一團。
那麼,茶葉悖論和河流又有什麼關係呢?
某條小河的河床被侵蝕 圖片來源:wikipedia
是這樣的,在愛因斯坦之前的19世紀中葉,地理學家中間流行著一種觀點,那就是在北半球,河床的侵蝕主要發生在河流的右岸,南半球在左岸,而這是地球自轉帶來的科里奧利力引發的。因為地球自轉,北半球的物體有向右拐的趨勢,這就是科里奧利力。
這些地理學家認為,因為科里奧利力,北半球右側的河岸的泥沙容易被帶走,南半球則剛好反過來,這個一度很流行的理論被稱為貝爾定律(Baer's law)。
地球是逆時針自轉,如圖中的圓盤。在科里奧利力的作用下,北半球的物體運動時會向右偏,如圖中的白球。
不過,愛因斯坦在1926年發表的論文(Die Ursache der Mäanderbildung der Flußläufe und des sogenannten Baerschen Gesetzes)首次對河岸侵蝕現象給出了正確的解法,將貝爾定律打入冷宮並賜了一丈紅。
愛因斯坦指出,河流左右侵蝕的不平衡是因為河水中也有和茶杯裡類似的二次流。
假設河道中有上圖中AB這樣的一個彎彎,河水逆時針流,那麼這個彎彎就好比是茶杯的右半邊的情況,那裡的二次流的方向是順時針的,這就導致泥沙從右側被帶到左側底部堆積。這樣日積月累的結果就是,本來彎的河道就會變得更彎。
最終,上面那條河的河床底部就會變成這個樣子——
河水的方向反過來也是一樣的,也是B邊被侵蝕。這怎麼理解呢?就像你用勺子在杯子裡打圈時,不管順時針打還是逆時針打,二次流的旋轉方向不受影響,最終茶葉都聚集在中間。對於河流來說,二次流的方向也不會發生變化。
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是河流水流方向的左側被侵蝕,顯然愛因斯坦的解釋和貝爾定律不符。
總而言之,愛因斯坦預測,不管河流方向為何,不管是在南半球還是北半球,河流的外彎側總會被侵蝕,沉積物被逐漸堆積到內彎處,導致河流越來越彎,猶如長了膿包。
後來的研究發現,河流的變化果然是這樣的。
秘魯境內烏卡亞利河的演變,河道越來越彎。 圖片來源:geogarific
最後曲流甚至會生出一個脫離主河道的牛軛湖。用圖畫出來就是——
曲流的生命週期,最終會形成牛軛湖(最下方的半圓)。 圖片來源:wikipedia
而愛因斯坦所描述的這種二次流後來就被取名為螺旋流(helicoidal flow)。
愛因斯坦進一步解釋,科里奧利力確實對侵蝕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貝爾定律判斷的那樣。
剛才說的是河道有一點點彎曲的情況。但即使一條河本來是直的,也可能被掰彎,被掰彎的原因也是二次流。你可能覺得奇怪,直的河道里河水不拐彎,沒有離心力啊,怎麼還會有二次流呢?
原理是這樣的:由於地球自轉,直河的水流受到科里奧利力的微弱作用,會產生二次流。
這個讓河流外拐的科里奧利力的水平分量是2vΩsinΦ。v是水流速度,Ω是地球轉速,Φ是緯度。水流速度越大,緯度越高,所受科里奧利力越大。
在科里奧利力的作用下,向前運動的水流和河床底部會發生左右摩擦,和水面相比底部的水流減速,從而產生二次流和相應的侵蝕。換言之,只要地球在自轉,直河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要變彎。
在這篇簡潔有力的論文中,愛因斯坦還對河流侵蝕做出了幾個預測。
比如,因為這個二次流具有慣性,因此最強烈的侵蝕應該發生在河流拐彎處的下游。如此一來,一條河的彎彎會不斷往下游移動,就像蛇扭來扭去一樣。而一條河的橫截面越大,河床摩擦阻力的作用也越慢,因此大河的彎彎直徑也越大。這些都和事實相符。
曲流和牛軛湖 圖片來源:eos.org
愛因斯坦之後,有不少學者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定量描述。1950年,愛因斯坦的大兒子、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授漢斯·愛因斯坦(Hans A. Einstein)在父親的基礎上提出了泥沙運動力學理論,父子二人為河流泥沙工程學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
除了用來解釋河流侵蝕,茶葉悖論在啤酒的釀造中也有重要應用。
釀啤酒時的雜質trub (左)圖片來源:grainfather
在釀啤酒時,麥芽的蛋白質和脂肪等物質會凝結形成酒花糟(trub)等雜質。為了方便去除這些雜質,麥汁被注入一個叫做迴旋沉澱槽的旋轉大缸裡,渣滓就會在底部中央聚集,很容易去除。這個技術就叫做旋液分離。
最早想到這招的是加拿大的釀酒企業 the Molson,現在大多數啤酒釀酒廠用的都是這個思路。
迴旋沉澱槽利用茶葉悖論分離酒花糟 圖片來源:hofbrauhaus
杯壁下流,拐彎抹角,沒錯,說的正是在下二次流。
無標註圖片來源網絡。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你泡茶時沒發現什麼不對勁嗎?愛因斯坦用它發了篇論文並開創了一個學科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