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 再晚6天就沒戲了,中國核聚變的“逆天改命”,美國是攔不住的 由於我國初期缺乏科研資金,核聚變又是非常燒錢的研究,我們差點錯過了一個重要的國際合作項目ITER。實際上,在ITER邀請我國時,我國的核聚變研究已經有了重... 超過4年 (2020-12-26)
科學 驚心動魄!六天中逆轉命運的中國核聚變 這個項目由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共同分擔建設,是人類未來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的原型,也是除國際空間站外最大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 超過4年 (2020-12-23)
科學 中國一世界紀錄被打破,韓國“人造太陽”可20秒運行,系中國2倍 韓國聚變能源研究所負責人表示,自KSTAR裝置2008年開始運行以來,平均每年進行2000至3000次試驗,經過10年2.5萬次實驗才取得這一成果 超過4年 (2020-12-26)
科學 1億度20秒,韓國核聚變打破我國保持的世界紀錄,技術難關在哪 在等離子體中,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原子核彼此分離。聚變的困難人類製造核聚變的困難在於開發一種設備,該設備可以將氘和氚加熱到足夠高的溫度並保持足夠的時間,... 超過4年 (2020-12-26)
科學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中國環流器二號M真空室(鄭鐵流/攝)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 超過4年 (2020-12-07)
科學 還得自己單幹!中國“人造太陽”已放電,比美俄歐合夥搞快了五年 其實就是中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裝置"。眾所周知,核裂變與核聚變都能產生巨大的能量,在軍事上,核裂變被用於製造原子彈,而核聚變則被用來製造威力更大的氫彈 超過4年 (2020-12-05)
科學 核聚變發電有望了?我國核聚變裝置已能放電,電流已達250萬安培 其實此前中核集團已經先後發展了多種類型的磁約束聚變研究裝置,建成了中國環流器一號、新一號和二號A裝置等,取得了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超過4年 (2020-12-06)
科學 “人造太陽”在川放電 (四川觀察)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超過4年 (2020-12-04)
科學 重大突破!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建成並首次放電 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 超過4年 (2020-12-04)
科學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據中核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 超過4年 (20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