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古代武俠小說的人十有八九聽聞或知曉蒙汗藥,當然古代武俠小說中經常出現的仙丹、毒酒也不僅僅只是蒙汗藥一種,只是蒙汗藥的名氣實在太大。自從南宋地理學家周去非正式將蒙汗藥這種能致人昏迷的藥物搬上小說之後,整個古代小說界都開始痴迷於蒙汗藥。
如今人們一提起蒙汗藥,就會想起江湖,想到綠林好漢,還是因為受到這些江湖小說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不少人都對《水滸傳》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綱》中蒙汗藥“登場”的一個場景耳熟能詳。
青面獸楊志一向小心謹慎,但是在路過黃泥崗的時候還是中了晁蓋和吳用等人的詭計,被蒙汗藥麻翻,押送的生辰綱也被盜了去。除此之外,清代褚人獲的《隋唐演義》、現代金庸的《射鵰英雄傳》等眾多武俠作品中都有蒙汗藥的影子。
小說中一般都是描述人一旦喝了被下了藥的酒,就算是被刀劍所傷,也渾然不知。那麼這種人只要一吃下去就會昏迷不醒的蒙汗藥到底是一種什麼藥物呢?蒙汗藥會具有使人肌肉鬆弛,渾身無力,汗腺分泌受到抑制的作用,所以才有了“蒙汗”之稱。
而古典小說或武俠小說中一般都會將其描述成粉末狀,並時常與酒混合在一起。一般被下了藥的酒,酒色會顯得渾黃。估計是蒙汗藥帶有異味,而酒的苦味和沒有濾乾淨的殘渣都能將其掩蓋掉。
不過,蒙汗藥和酒能組合成好搭檔,還有另外一個作用,那就是酒精能夠催化蒙汗藥的藥力。再加上古人大多喜歡喝酒,也抵抗不住美酒的誘惑,所以要給目標下蒙汗藥,酒就成為了最佳的選擇。
那麼讓古人痴迷不已的蒙汗藥到底是由什麼製成的呢?其說法特別多,按照小說中的描寫,蒙汗藥是從植物的提取出來的具有麻醉作用的藥液。曾有人認為這種植物是草烏,因為其中含有一種叫烏頭鹼的物質。
但是烏頭鹼中毒的跡象是人會先興奮,然後才會顯現才會顯現出被麻醉的跡象,而且烏頭鹼只需要一點就會致人於死地,它更像是專門害人的毒藥,而不是令人昏迷的蒙汗藥。
至於其他的說法也相當多,但是現在公認的蒙汗藥的製作成分一般是“曼陀羅花”。早在三國時期,華佗就曾使用過麻沸散替病人緩解傷痛,但是曼陀羅花除了會讓人麻醉意外,它本身的劇毒性也會使人產生眩暈昏迷的效果。
專家們之所以都將曼陀羅花視為蒙汗藥的主要菜餚,還是因為曼陀羅花曾多次出現在醫藥類的古籍記載中。如明代李時珍就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將曼陀羅花研製成粉末,再配著熱酒服下,人不久就會失去知覺,感覺不到疼痛。
清代吳其浚在《植物名實圖考》中則是將鳳茄研製成的粉末放入酒中,人只要喝了全身發熱,四肢發寒,昏睡過去。這裡的“鳳茄”就是指曼陀羅花了。當然,史學家們還在北宋司馬光的《涑水記聞》中找到了“飲以曼陀羅酒,昏醉,盡殺之”這一段,更是驗證了蒙汗藥實為曼陀羅花製成的事實。
當然如今,大家都已經知道曼陀羅是一種可以入藥的植物,而且還是麻醉劑最常見的材料,但它也是一種劇毒植物,過量的情況下也會置人於死地。不過它也是有解毒劑的,如果誤食曼陀羅,一定要及時用濃茶水配著蘇打一起喝下,方便催吐。
鹽類瀉劑或葡萄糖溶液也能夠促進毒物的排除。當然其他的方法還有很多,但是在掌握不了用量的情況下,還是及時送醫及時救治會更好,千萬不要寄希望於小說中所謂的自己醒過來。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古代“蒙汗藥”的成分其實很簡單,連小孩都知道,解藥更隨處可見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