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資訊 - 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聞資訊,每日實時更新

蘇暢:讓中國女排走進網絡小說的世界

小說 北京青年報官網

日前,2020年中國作家協會重點作品扶持項目公佈,名單中的網絡小說《2.24米的天際》是很特別的一個故事。熟悉體育的讀者可能一看標題就知道故事會在排球場發生——2.24米是女子排球球網的高度,這部現實主義題材的網絡小說主題就是中國女排。

蘇暢:讓中國女排走進網絡小說的世界

2017年參加“媒體大咖暢聊中國排球聯賽”活動

《2.24米的天際》講述了一位海歸“菜鳥”年輕教練,帶領新一代年輕女排砥礪前行的故事,故事從一個新的奧運週期開始。為確保女排項目長盛不衰,中國排協請來曾經的女排國手魏心荻歸國擔任新成立的中國女排“二隊”主帥,為人員已現老化的中國女排做好後備人才儲備。作者筆下,是一群稚氣未脫、充滿闖勁、又各有所長的新人,魏心荻帶領她們一路闖關,在一場場或勝或敗的比賽中磨礪、成長、超越。在歷練中年輕的隊員也真正理解了什麼是中國女排精神。

蘇暢:讓中國女排走進網絡小說的世界

蘇暢:讓中國女排走進網絡小說的世界

中國女排於2016年在北京進行集訓

這部在連尚文學逐浪網連載的長篇小說自開更之日就受到了讀者的關注,很多讀者說,看這部小說像是看了一場專業的體育賽事,相較於用影視作品,這部小說也有提供了普及體育知識的空間。事實上,這本網絡小說的作者行知,是《中國體育報》資深排球記者蘇暢,他用多年來積累的近身報道經驗,將精彩的中國女排故事寫成精彩的小說。讀者或許會好奇小說的幕後故事,如何把真實的體育賽事寫進小說?如何將自身的工作經驗轉化為小說創作?如何在網絡小說中書寫新時代中國女排精神?日前,《2.24米的天際》作者蘇暢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蘇暢:讓中國女排走進網絡小說的世界

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在2016年世界女排大獎賽澳門站比賽之前帶隊訓練

蘇暢:讓中國女排走進網絡小說的世界

中國女排在2016年世界女排大獎賽香港站與美國女排的比賽

北青報:您是資深的體育記者,是什麼讓您想要動筆以排球國家隊為主題寫一本網絡小說?

蘇暢:我從2004年進入《中國體育報》就一直負責女排項目的報道工作,並有幸在中國排球協會的邀請下,以隨隊記者身份跟隨中國女排、男排、少年女排等國字號球隊一同出戰排球世界大賽,不僅像其他媒體記者老師一樣有深入報道女排項目的機會,還難得像球隊一員一樣,與教練、隊員們同吃、同住、同訓練。正是這些經歷,讓我對中國女排教練員、運動員的生活、工作乃至他們的內心世界有了較深入的瞭解,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那種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精神,讓我有了以排球國家隊為主題寫作這部網絡小說的初衷和衝動。

蘇暢:讓中國女排走進網絡小說的世界

中國女排隊員惠若琪在2011年的比賽中

北青報:您的小說主人公是曾經的女排國手,也是新成立的中國女排“二隊”主帥魏心荻,這個人物有真實的原型嗎?

蘇暢:其實在創作這部小說的時候,我不希望讀者或者球迷來把小說中的某一個人物與現實中的某一位中國女排教練員、運動員來“對號入座”。因為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女排連續獲得十項世界冠軍頭銜,這是一代又一代教練員、運動員團結一心、艱辛付出、共同努力的結果。

所以,在塑造小說人物的時候,無論是球隊主帥魏心荻,還是夏至、方晗、顧未央等運動員,我都沒有單純地以哪一個真實人物為原型,而是以近四十年來的一代又一代中國女排教練員、運動員的形象、特點和她們的事蹟或軼聞為素材,經過藝術加工的形式,轉變為筆下的角色。

蘇暢:讓中國女排走進網絡小說的世界

中國女排隊員朱婷在2015年女排亞錦賽的比賽中

北青報:在構思這本小說的過程中,哪些情節取自現實?在小說創作的過程中有哪些文學化的改造?

蘇暢:在這部小說的創作中,我首先堅持的一個原則就是著力於在整體故事的文學化創造過程中,儘可能把握細節真實。例如,小說中我描寫過,老一屆中國女排隊員會在出國比賽的飛機後艙進行身體訓練,普通人想來可能很不可思議,但這的確是功勳教練袁偉民掛帥中國女排時真實發生過的故事。

再如,小說中曾描寫中國女排二隊在23歲以下女排世錦賽半決賽大逆轉對手,則是取材於中國少年女排2013年在泰國呵叻舉行的18歲以下女排世少賽半決賽大逆轉秘魯女排的比賽,那真是一場極其艱苦且充滿了不可思議的一波三折的比賽。又如,女排姑娘們以爬山作為體能訓練,並通過相互幫助扶持,磨練了她們的團隊精神等情節,是取材於陳忠和教練和他的“黃金一代”隊員們的故事。

此外,小說中幾場關鍵性比賽,也或多或少取材了中國女排這些年來在女排世錦賽、世界盃、奧運會等一系列世界大賽中的經典比賽。不過正如此前所述,由於這部小說的角色本身並非哪一位真實的女排教練或隊員,比賽過程和結果就絕不可能完全照搬現實。而且整部小說採取了POV視點人物寫作手法,每一個章節其實都很像一篇“微縮”的人物特寫,所以,小說中無論是比賽場外故事的描述,還是比賽場上激戰的描寫,都要服務於角色形象、性格的塑造。

蘇暢:讓中國女排走進網絡小說的世界

中國女排隊員袁心玥在2015年女排亞錦賽與日本女排的比賽中

北青報:在您看來網絡小說和傳統文學創作有什麼不同?如何做到讓網絡讀者喜歡看這個中國女排的故事?

蘇暢:網絡小說和傳統文學創作有著很大不同。如果說傳統文學創造講究的是慢工出細活,網絡小說的創作更多地是效率化。但我覺得,網絡小說平臺的發展給了很多有熱情、有想法的文學創作者以實現夢想的平臺,網絡文學的嚴肅創作者和傳統文學的嚴肅創作者在本質上都是擁有相同的理想追求。

中國女排是一個“特殊”的集體和現象級的存在。很多老一輩觀眾有著濃厚的女排情結,不少青年人視女排姑娘們為偶像,中國女排的新聞報道經常見諸報端,是體育新聞中的“熱門”選題。與此同時,描寫中國女排的紀實性文藝作品固然不少,但以中國女排為主題的小說類文藝作品目前還鳳毛麟角。

蘇暢:讓中國女排走進網絡小說的世界

中國女排隊員張常寧在2015年世界女排大獎賽日本站與多米尼加隊的比賽中

我以網絡小說的方式來寫作這部作品,希望能夠抓住更多網絡讀者們對於中國女排這一光榮集體如何取得優異成績的興趣點,讓網絡讀者們看完這部小說之後不僅僅能夠發現中國女排是怎樣取得世界冠軍的,也能夠說:“哦,原來中國女排的姑娘們也是像鄰家女孩一樣會哭、會笑,有小性格!”

北青報:如今很多網絡小說有一個創作公式,強調“爽”感,強調主人公擁有“金手指”技能,憑藉一己之力克服艱難險阻,很多作者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讀者有代入的感覺。但就您選擇的題材而言,不論是排球項目,還是中國女排精神,團體的協作和個人的奉獻都是很重要的精神內核。您覺得這兩者矛盾嗎?在您的創作中如何協調這兩者的關係?

蘇暢:“金手指”技能是很多網絡小說創作中一個推動情節發展的重要元素,雖然“金手指”技能和現實主義題材作品看起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但在我的這部小說裡,也有著“金手指”技能,那就是新時代中國女排精神。

蘇暢:讓中國女排走進網絡小說的世界

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在2015年世界女排大獎賽中指揮比賽

無論是年輕的隊員們從稚嫩的二隊選手,進入中國女排成為主力,乃至最終衛冕奧運會冠軍;還是年輕的主帥從海歸“菜鳥”一年一個臺階成為金牌教練,主人公們的成長過程,也是她們經歷、體驗並最終親身傳承新時代中國女排精神的一個過程。她們作為一個集體,從奮鬥中掌握了這個“金手指”技能,並利用這個“金手指”技能達成了為國爭光的目標,同時實現了個人價值的昇華。從這種意義上說,“金手指”技能在我的創作中和強調團體協作與個人奉獻的女排精神並不矛盾。

北青報:您是專業的排球記者。在您看來,新時期中國女排精神“新”在何處?如何在《2.24米的天際》中表現這種“新”?

蘇暢:在更好的外部條件下, “九零後”、“零零後”的年輕隊員們不僅同樣需要克服訓練、比賽給她們帶來的心理上的壓力和身體上的傷病,還需要戰勝外界的種種誘惑,從生活、訓練和比賽的點點滴滴中學會如何信任隊友,學會如何團結一心不計較個人一時得失,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能夠不忘初心衝鋒在前。

蘇暢:讓中國女排走進網絡小說的世界

在中國女排超級聯賽期間採訪浙江女排國手楊舟

這在我看來,就是新時代中國女排精神的弘揚與傳承。在小說中,我設置了一系列的故事與矛盾衝突,描寫了排協領導和中國女排教練員如何大膽改革隊伍的人性化管理方式,尊重年輕隊員的個性化發展,刻畫了隊員們怎樣處理好隊內良性競爭,年輕教練員如何把中國女排傳統技戰術成功經驗與世界排壇發展潮流相結合等,力求把新時代中國女排精神具象化,讓讀者們從一段段小故事中瞭解到,新時代中國女排精神並不是喊喊口號。

北青報:小說的背景是一個奧運之年,我理解您也想讓這部作品成為時事之作,但今年因為疫情原因讓奧運延期,對您的創作有什麼影響嗎?

蘇暢:東京奧運會延期一年,這半年來國際、國內的絕大多數體育賽事也被按下了暫停鍵。我所負責報道的三個項目中,中國女排在北京進行了為期一百多天的封閉集訓,中國拳擊隊和中國跆拳道隊也分別在海南、新疆、山西等地進行著封閉集訓。平日頻繁的下隊採訪、出差採訪變成了只能利用電話、微信等方式和教練、隊員進行溝通,雖然有些遺憾,但也讓我在完成好本職工作的情況下,反而多了一些業餘創作的時間。

現實中的中國女排已經奪得了十個世界冠軍頭銜,可卻還沒有實現過奧運會衛冕(即連續獲得兩屆奧運會冠軍),我把對於中國女排在東京奧運會上實現這一歷史創舉的美好心願寫在了這部小說中,就是企盼中國女排能夠在主教練郎平的帶領下,再創造一個屬於她們的新紀錄。

北青報:用小說來寫體育賽事,難度在哪兒?相較於影視,用小說寫體育的優勢在哪?侷限在哪裡?怎麼揚長避短?

答:體育賽事新聞稿的目標受眾是體育迷或業內人士,不需要對技術性問題進行過多解釋、說明。但體育小說的目標受眾不僅是體育迷或業內人士,還要考慮到一般讀者的閱讀,所以小說裡必須適當地對於體育項目的一些知識、規則等進行解釋說明。

另外,無論故事如何,描寫比賽和訓練等內容的情節都是體育小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然而,體育比賽雖然名目不同,但傳統強隊、主要對手畢竟只是那麼幾個,加之體育訓練本身也有枯燥性,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造成情節上的雷同和重複。所以我在這部小說的寫作中,對於訓練、比賽情節的設置和節奏始終是小心翼翼的。

比如在第一部分中,著力點在中國女排二隊的封閉集訓,第一次亮相參加邀請賽以及最重要的23歲以下世錦賽上,第二部分就著重描寫中國女排參加的幾場重要場次的世界女排聯賽和女排世界盃賽的關鍵比賽上,第三部分則重點描寫了與泰國女排的熱身賽和奧運會。在比賽部分的描寫上,則注重詳略得當,比如,或細緻描寫某一場比賽自始至終的全過程,或不惜大量筆墨描寫比賽中的某一個得分,或大膽取捨對某些比賽一筆帶過,或在前後文簡單交代勝負結果等。

我覺得相較於影視,小說描寫體育的優勢在於人物心理的刻畫可以更加細膩,也有空間對相關體育知識進行比較詳細的解釋、說明,客觀也起到普及體育項目知識的作用,而在激烈比賽的場面展現方面,無疑影視的優勢更大。要想揚長避短,一方面需要創作者能夠構思出足夠精彩並引人入勝的故事和生動的細節,絕不能讓小說完全依賴比賽的描寫,另一方面也需要創作者對體育項目有深入的瞭解和熟悉,能夠知道某個體育項目中最吸引讀者的“點”是在哪裡。

蘇暢:讓中國女排走進網絡小說的世界

主持2017-2018賽季中國排球超級聯賽新聞官培訓活動

北青報:最後能否能否推薦幾本比較好的體育文藝作品?能否講講您用什麼標準來判斷一部體育題材作品的質量?

蘇暢:體育題材文藝作品相對小眾。在我看來,描寫嚴謹、刻畫生動,能夠讓人沉浸其中、感同身受,可以通過一部體育文藝作品來熟悉、瞭解乃至愛上一個體育項目,並最終感悟到體育的內涵與人性的深刻,是判斷一部體育題材文藝作品是否擁有高質量並取得成功的標準。

對於許多“80後”來說,或許是井上雄彥的《灌籃高手》讓他們第一次擁有了走上籃球場的衝動。英國足球題材電影《魔鬼聯隊》把傳奇教練布萊恩·克拉夫張狂的個性刻畫得入木三分,卻不由不讓人覺得很爽。無論你是否喜歡拳擊,《洛奇》和《奎迪》系列電影都足以令人血脈賁張。同為拳擊題材,《百萬美金寶貝》不僅能夠斬獲多個奧斯卡小金人,也讓人們在觀影後陷入深沉的思考。

泰國體育題材電視系列劇《極限S》成功地把排球、滑板、射箭和羽毛球四個體育項目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是體育題材文藝作品中難得的佳作。不過令人遺憾的是,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體育題材小說仍是少人涉獵的小眾領域,各網絡閱讀平臺上的體育競技類作品的數量也無法與仙俠、穿越等題材作品相提並論。或許,創作體育題材小說的人們,真的都是熱愛吧。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知依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蘇暢:讓中國女排走進網絡小說的世界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