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的公司正在醞釀新一輪組織和業務的調整,在她印象中,這兩年來,類似的調整斷斷續續一直在持續,但這一次似乎顯得有點不同尋常。
王薇是一家中型房企融資口員工,歷次調整中,員工都能第一時間得知,並做好心理準備。但這一次,除了幾個核心部門外,大部分員工並不清楚。“幾個老闆在商量怎麼調整,現在還沒結果呢。”
調整背後是三道紅線壓力,根據要求,試點12家房企從2021年起,正式進入為期兩年半的三道紅線測試期,到2022年底12家試點房企要實現降檔,2023年6月底前,試點房企的三道紅線全部達標。
“我們和監管部門溝通後發現,基本沒有什麼可商量的餘地。”王薇表示,雖然她所在公司不是試點房企,但監管層留給他們的時間也僅僅比試點房企多了半年。“2023年底,我們也要全部達標。”
實際上,有著同樣考慮或者同樣選擇的並非只有王薇所在這一家房企,眾多房企投融資負責人在向監管層探口風得到的統一回復:未來無論表外還是表內,都將納入監管範圍內,不要抱僥倖心理。
三年時間,如何實現三道紅線全部達標,對於多數房企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根據2020年上半年財報測算,全國43家主要房企中,三道紅線全部達標的只有5家,而有12家房企踩中“三條”紅線。
宜早不宜晚
王薇所在公司對調整初步思路有兩個方面,一個針對業務線條,對於一些佔用資金較大、回報週期較長的非核心業務,將進行整體剝離,集團總部相關業務口線相對應的部門和人員也將進行調整。
另一方面是針對項目,據王薇透露,對於項目的調整也是這一輪調整的核心。但具體調整哪些區域、哪些項目、怎麼調整,目前還沒有形成可執行的思路,“幾個老闆還在商量,什麼時候執行也沒定下來”。
目前可以確定的是,第一,涉及調整的項目全部在三四線城市,根據初步探討的思路,經過調整後,未來公司的佈局主要以一二線城市為主,其中一二線城市核心區域的項目需要達到一定比例。
第二,區域或項目的調整不做一刀切,已經確定拿地還未拿地的區域,暫停一切投拓行為;已拿地還未繳納土地出讓金的項目,協商退地,退地不成想辦法引入合作夥伴;最難處置的是已經拿地但去化較慢的項目。
對於後一種項目處置,原則上也要靈活。可以整體打包出售,也可以引入合作方共同開發,或者引入品牌較強的大房企代建。“其實就是最大限度把低效資產變現,提高整體銷售和回款效率”。
雖然一切都還沒定下來,但在王薇看來,從長遠發展來看,此事勢在必行。目前,不算表外負債,她所在房企的三道紅線均沒有達標,如果加上表外負債,雖然有三年時間,但降負債壓力依然不小。
處置三四線回款慢的項目,一方面可以將沉澱資產變現,集中力量發展一二線優質項目;另一方面可以隨資產剝離一部分負債。但由於有些項目涉及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整體處置難度也不小。
據王薇透露,在此之前,其所在公司已經將一二線城市少量重資產變現,而且一些在建的商辦重資產項目也找好了接盤的渠道,“這些重資產,在結算的時候,基本把資產和負債一起剝離了。”
在三道紅線壓力下,像王薇公司面臨降負債壓力的並不在少數。一位房地產諮詢公司的負責人最近與房企高管交流發現,“大家都覺得壓力很大,但好在還有足夠的時間來調整,就看你能不能下決心來做”。
三道紅線政策傳出後,很多房企都和監管機構進行了溝通,“原本我們還是有一點僥倖心理的。”一家閩系房企投融資負責人表示,溝通下來他向老闆彙報時傳遞兩個意思:一個是監管層態度明確,不要抱僥倖心理;二個是既然沒有迴旋餘地,儘早著手去做。
這位融資負責人舉例說:“假如我的淨負債超標30個點,每年降10個點,咬咬牙可以完成,但如果一下降30個,那就只能割肉了。”更要命的,同樣是割肉,主動割和被動割的性質和價格並不一樣。
左右為難
一方面是三道紅線的監管壓力,一方面不斷上升的樓市行情,對於眾多房企而言,下一個棋子該投向哪裡,並不是一個短時間能下定決心的事。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1-11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金額14.9億元,再一次創造歷史記錄,比2019同期超出1萬億元,距離2019年全年銷售額僅有不到1.1萬億的距離。
2019年底的時候,眾多機構預測2020年房地產銷售規模將同比下降5-10%,疊加2020年第一季度疫情影響,房地產銷售規模下降似乎成為必然。
一直到前10個月統計數據出來,雖然樓市成交有所修復,但依然低於2019年同期水平。但12月15日出爐的前11個月房地產數據,徹底扭轉了原來的判斷。
從歷年12月全國房地產銷售來看,2018年和2019年12月單月銷售額均超過2萬億元,
2020年3-11月的月均成交金額超過1.3萬億元。12月銷售金額只要超過1.1萬億元,那麼2020年就可以再創歷史記錄。
“中國還處於城市化過程中,房地產規模還在增長,這個時候降槓桿確實比較痛苦。”上述閩系房企投融資負責人表示,但又沒有多少房企敢賭一把,尤其是正在衝規模的房企,“卡在中間不上不下會非常難受。”
但這顯然有一道很重要的選擇題,而且還是單選題,答案只有一個是對的,雖然很多房企隱約知道答案,但很少有人願意接受結果。
王薇的公司也面臨著這樣的選擇,與往年相比,今年她所在公司加大投拓力度,計劃在三年到五年時間,可以做到10強,並建立起自己的業務壁壘。這幾年衝刺過程中,除了表內負債外,也開始大量使用表外負債。
王薇表示,這個時候老闆很為難,一旦目標轉變,戰略佈局和打法也需要轉變,與之相對應的資源配置等都需要調整。而且,一旦這一把賭錯了,“用我們老闆的話說,這輩子再沒有翻身的機會了。”
上述諮詢公司負責人也表示,三道紅線政策對中間部位的房企影響最大,頭部房企盤子大,可迴旋的餘地大,而且普遍降槓桿壓力不大;近年小房企融資難,大部分不需要降槓桿;只有上升期的中間房企比較難。
這種難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如果選擇繼續衝規模,一旦最後期限到了,如果被強制降槓桿,公司很可能會元氣大傷,甚至像福晟和泰禾一樣陷入絕境;第二,如果選擇降槓桿,可能再也沒有做大的機會了。
雖然選擇較為艱難,但王薇的公司還是選擇了主動降槓桿,目前已經制定具體執行方案。除了處置部分業務和項目外。據她透露,很有可能還會引入新的戰略投資者,“單靠處置資產,也徹底解決不了問題。”
分化
行業進一步分化、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在整個房地產行業中幾乎形成共識,但分歧在於,以什麼樣的方式分化,向哪裡集中。
從房企投資角度來看,截止12月16日,全國103個城市土地成交總額4.13萬億元,與2019年全年的4.22萬億元相差不大。
但城市間分化較為嚴重。截止12月16日,全國土地成交金額超過2000億元的城市有3個,分別是上海、杭州和廣州,比2019年多一個。超過千億的城市有11個,比2019年全年少一個。
與2019年相比,佛山、深圳和寧波三個城市新晉千億賣地城市。但天津和昆明則失去千億地位。截止12月16日,天津土地成交810億元,只有2019年六成。2019年過千億的昆明僅成交407億元。
整體來看,土地成交分化嚴重,區域的痕跡進一步淡化。
上述閩系房企投融資負責人表示,這是近年一個較為顯著的變化,早在幾年前,他們公司已經將投資目的地具體到區縣一級甚至鄉鎮街道一級。“同一個城市,可能這個區可以投,另一個區就不能投。”
另一家龍頭房企很早之前也建立起房地產投拓模型,根據人口流入流出、人均收入增減等支撐房地產市場需求端的指標,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起具體到區縣的投拓地圖,而不在是按線或按區域劃分。
區域和城市間分化,房企與房企根據自身條件也做出不同選擇。王薇的公司雖然還在拿地,但拿地節奏也在放緩,而且今年以來拿地主要集中在一二新城市,投資佔比超過80%,如果加上一二線城衛星城,這一比例更高。
wind數據顯示,截止12月16日,全國55家主要房企拿地金額9042.7億元,不及2019年全年拿地金額的一半,2019年這一數字是1994.3億元。
同期,55家房企中,僅有龍光、龍湖、首開、中海、藍光等10家拿地金額比2019年增加了。其中中海和龍湖增加一倍,首開和花樣年增幅也超過50%。其餘45家房企拿地金額少於2019年。
上述地產諮詢人士表示,由於大多數房企土地儲備較多,一兩年不拿地,並不會影響業績。但是三道紅線壓力下,未來拿地難度會越來越大。“你要降負債,就不能用更多錢來拿地,同規模的企業,慢慢會來開差距”。
經濟觀察報 記者 田國寶
內容來自經濟觀察報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賣資產、引戰投和降槓桿 “三道紅線”正在形成地產鴻溝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