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資訊 - 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聞資訊,每日實時更新

慢新聞丨 “拍鳥前,先愛鳥” 拍鳥達人用千張“鳥片”記錄家鄉生態之變

攝影 上遊新聞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周蕎/文 受訪者供圖

慢新聞丨 “拍鳥前,先愛鳥” 拍鳥達人用千張“鳥片”記錄家鄉生態之變

▲夕陽西下,陳光國拍下了一張滿意的鸕鶿照片

這個姿勢,陳光國保持很久了。

他端舉著長焦鏡頭,歪靠著船舷,用眼神示意舵手朝“目標物”靠近。“記住,船要熄火,慢慢飄,不要說話,不要驚擾鳥。”上船前,陳光國唸了又唸的“規矩”,舵手早已心領神會。

自營船在巫山大昌湖上“飄”了7個小時。26日下午5點,陳國光終於得償所願。他拍到了一張自己極為滿意的照片——湖面蕩起輕微漣漪,快門聲響。夕陽慷慨賜予了水面一層閃閃發亮的“碎金”,一群鸕鶿隱沒其中,悠然地遊。

如此美的湖,如此可愛的鳥。這麼動人的畫面,陳光國覺得,他可不能一個人獨享。

慢新聞丨 “拍鳥前,先愛鳥” 拍鳥達人用千張“鳥片”記錄家鄉生態之變

慢新聞丨 “拍鳥前,先愛鳥” 拍鳥達人用千張“鳥片”記錄家鄉生態之變

▲今年在大昌湖,鸕鶿數量比往年多了許多

今年的家鄉迎來拍鳥“外地客”

51歲的陳光國,巫山人,重慶攝影家協會高級會員 。重慶攝影圈中但凡說起拍鳥的“專家”,他的名字出現率很高。

愛拍鳥,擅拍鳥,曾跑遍中國天南海北只為一張與眾不同的“鳥片”。說起拍鳥的這8年,陳光國頭頭是道。“來回三天去湖北廣水拍中華秋沙鴨,跋涉15天到西藏卡久寺拍棕尾虹雉,去陝西洋縣拍過朱䴉,去四川若爾蓋拍過黑頸鶴……”但今年12月,陳光國有了一個格外驚喜的發現:如約而至的除了越冬的候鳥,還有慕名而來的外地鳥友。

“以前都是我扛著相機去別人的家鄉拍。今年,四川湖北的鳥友專程到我的家鄉巫山,來拍攝大昌湖上成群結隊的鸕鶿和鴛鴦。”對於這片水域,陳光國再熟悉不過。5年前,他開始用鏡頭記錄湖上各種各樣的鳥兒;而相機中一張張今昔對比的照片,也清晰地勾勒出大昌湖的蛻變。

慢新聞丨 “拍鳥前,先愛鳥” 拍鳥達人用千張“鳥片”記錄家鄉生態之變

▲大昌湖上的斑嘴鴨

慢新聞丨 “拍鳥前,先愛鳥” 拍鳥達人用千張“鳥片”記錄家鄉生態之變

▲大昌湖上的綠頭鴨

慢新聞丨 “拍鳥前,先愛鳥” 拍鳥達人用千張“鳥片”記錄家鄉生態之變

▲鸕鶿捕魚

“湖上的鳥一年比一年多,今年啊,尤其多。斑嘴鴨、綠頭鴨,白鷺……最多的,就數鴛鴦和鸕鶿。”談起變化,陳光國感慨中夾雜著更多的欣慰。“過去三五結伴的鸕鶿隊伍肉眼可見地擴充到一群幾十只;5年前,蹲點一天或許都拍不到的鴛鴦如今想拍可太容易了。喏,鏡頭拉一下,看,那裡又是漂亮的一對。”

慢新聞丨 “拍鳥前,先愛鳥” 拍鳥達人用千張“鳥片”記錄家鄉生態之變

▲白鷺飛過

鳥,從“做客”到“回家”

關於鳥兒數量和種類雙雙增多,他探究過原因。“像我親眼所見的轉變就有很多:湖水清澈了,周圍的植被豐富了,打漁的船消失了。可能是棲息地愈發讓鳥兒們‘滿意’,充足的魚類食物也吸引了更多的水鳥前來。”

只拍鳥的陳光國亟待在自己的“鳥片庫”中搜尋到話裡的佐證。右上角標註著拍攝時間,2015年2月,照片主角是兩張踏水起飛的白骨頂雞。霧沉沉的天,兩隻的數量,在背景中依稀可見的機械化設備和今年12月照片的對比,格外強烈。

陳光國打了一個有趣的比喻,“你看,前面的像不像兩三隻鳥來別人家小心翼翼地做客,而後面,就彷彿回到了自己家的地盤,該飛飛,該遊遊,鳥兒們自在得很吶。”

他的所見所聞所猜得到了重慶大昌湖國家級溼地公園管理處的證實。2018年12月,經7年建設,大昌湖通過驗收,正式成為國家溼地公園。公園總面積達到1464.73公頃,其中溼地面積為1020.59公頃,溼地率為69.68%。

完成的退耕還林工程、森林撫育工程,取締的45只漁船甚至是新建汙水處理廠來保護水質……一系列舉措讓一個真正的山清水秀美麗之地逐漸脫胎。公園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如今,大昌湖全流域實現無工業汙染源和畜禽養殖汙染,水源地水質常年保持國家II類標準,擁有著鳥類143種,保護著金雕、鴛鴦等國家Ⅰ級、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慢新聞丨 “拍鳥前,先愛鳥” 拍鳥達人用千張“鳥片”記錄家鄉生態之變

慢新聞丨 “拍鳥前,先愛鳥” 拍鳥達人用千張“鳥片”記錄家鄉生態之變

慢新聞丨 “拍鳥前,先愛鳥” 拍鳥達人用千張“鳥片”記錄家鄉生態之變

▲5年前的大昌湖零星的鳥,對比今年數量倍增的鳥

愛鳥,是拍攝的前提

於是,每年的3月4月,11月12月成了陳光國雷打不動的“大昌湖拍攝月”。11月初,那些不遠萬裡,跋涉來此渡冬的鳥兒們又回來了。“去年來,老兄你還是孤身一隻,今年就拖家帶口啦?”陳光國拿起相機,用著極具儀式感的方式跟老朋友們打起招呼;3月底,4月初,鳥兒們北遷前,他要用光與影去做離開前的鄭重道別。

他拍鳥不圖利。當地媒體或是公園打來電話,想使用他拍攝的照片作宣傳。待問清用途,陳光國認真地告訴對方,不要錢。“只要是正面的,正能量地去宣傳巫山,宣傳大昌湖,我的照片連名字都不需要署。”

陳光國坦言,拍鳥,既是一種愛好,也是為了宣傳生態保護。“拍水鳥,我就帶張板凳去江、湖、河邊蹲點,拍林鳥就抓起乾糧去森林徒步。不管拍的鳥是不是稀少,照片是否難得,皆是大自然最美的恩賜。”拍鳥一路走來,與此同時,陳光國也看到不少野生鳥類的生存環境正受到破壞。“一張出彩的照片是記錄,更承載著一份責任。彈弓鳥網要收起來,這樣鮮豔的羽毛,清脆的啼鳴不能消失於我輩。

慢新聞丨 “拍鳥前,先愛鳥” 拍鳥達人用千張“鳥片”記錄家鄉生態之變

▲拍攝於大昌湖的鴛鴦求偶

慢新聞丨 “拍鳥前,先愛鳥” 拍鳥達人用千張“鳥片”記錄家鄉生態之變

▲在西藏卡久寺拍的棕尾虹雉

慢新聞丨 “拍鳥前,先愛鳥” 拍鳥達人用千張“鳥片”記錄家鄉生態之變

▲在陝西洋縣拍過朱䴉

10年前,陳光國從堂哥手上接過一臺二手單反正式學習攝影;如今,通過長時間拍鳥,他已熟知近百種鳥類及其生活習性,成為了不少鳥友心中不折不扣的拍鳥專家。對於前來虛心討教的學生們,他總是這樣告誡:正式拍鳥就不要以拍攝為目的。“有的攝影者為了拍鳥,就追著它們跑,這樣不好!有些鳥特別是大型一點的遷徙水鳥,可能因氣候因素、體能原因而暫時停棲某個地方,急需休息調養,追逐可能導致其死亡。”

陳光國強調,拍鳥,就應該先愛鳥。

慢新聞丨 “拍鳥前,先愛鳥” 拍鳥達人用千張“鳥片”記錄家鄉生態之變

▲早上10點,陳光國拿起乾糧上船了

有故事的“鳥片”

攝影作品有沒有“愛”,主觀的定義想直觀地看出其實很難。但這是底線,陳國光守。

他自認是個很有“鳥緣”的人。鳥緣是“行話”。“舉個例子,有些人拿著相機在那兒蹲守幾天都拍不到,拍不好一張目標鳥。”陳光國摩挲著手裡的相機,笑:“拋開未掌握攝影技術和鳥的作息規律不談,那不好意思,這個人和鳥可能就缺點緣分。”

我問他,那你有沒有“得不到的鳥”或者缺鳥緣的時候?他輕輕地點頭,“那肯定有。”接著又暗暗地慶幸,“還好‘大昌湖’爭氣,鳥多,種類多,今年12月這趟收穫滿滿。12月12號那天,我一天就拍了50.9個G的照片。”

千百張照片中,怎麼評價一張“鳥片”好或是不好。陳光國答得不假思索:照片要抓住動態,要有情感,要能講故事。

“你看,這張照片是在大昌湖拍攝的鴛鴦。左邊羽毛亮眼的是雄性,他長著翅膀,正準備給身旁的雌性‘獻殷勤’。”陳光國指著這張鴛鴦照片分析得一板一眼:“一對鳥的神態抓得還是很精準。雄鴛像不像一個年輕小夥子看見喜歡的姑娘,在背後反覆糾結要不要衝上去抱一抱?雌鴦嘛,則像害羞的小姑娘反覆思考,是裝作沒看見還是迴應一下?”

腦洞和行動缺一不可。目前,陳光國已用相機記錄下巫山縣內100餘種,全國範圍內200餘種鳥類,不少作品斬獲市級、國家級獎項。

在一聲聲快門中,在一個個光影變幻裡,那個愛鳥成痴的人和鳥的故事,仍在連載中。

慢新聞丨 “拍鳥前,先愛鳥” 拍鳥達人用千張“鳥片”記錄家鄉生態之變

▲在大昌湖拍攝的鳥友

延伸:

記者對話“拍鳥達人” 教你鳥該怎麼拍

Q:相比風景,人物,鳥應該怎麼拍?怎麼才能拍得好?

A:拍鳥其實設備很重要。最好是晴天,長焦鏡頭,快門要快,得有“基本功”。

Q:“基本功”具體指什麼?

A:第一,是指基礎的攝影技術。拍鳥人要眼疾手快,心手眼要一致,觀察、取景、用光、構圖需要在瞬間完成,它不像拍風景參數在某段時間可以不動,拍鳥的參數需要隨時調整,因為鳥隨時在動,動得還很快。

第二,是要了解“鳥況”。知道什麼地方有什麼鳥,什麼時候歸巢什麼時候捕食,這考驗鳥類知識的積累。

Q:不同的鳥拍法相同嗎?有什麼區別?

A:肯定不同。像鴛鴦這種鳥,就比較“笨重”,拍“飛版”(飛行時的樣子)就可以稍微降低快門速度,著重清晰度,慢速拍動態。但如果你去神女峰拍金雕,那快門速度起碼是10000+。這又回到了上一個話題,拍鳥需要經驗,需要積累經驗。這絕非一日之功,亦不能一蹴而就。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慢新聞丨 “拍鳥前,先愛鳥” 拍鳥達人用千張“鳥片”記錄家鄉生態之變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