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又雙叒叕地來了
在過去的2020年中
小夥伴們有沒有踩過以下這些坑?
很多都是我們平常不容易注意到的細節
甚至有一些還是我們不易察覺的“甜蜜陷阱”
尤其是在消費購物時
常常感到不知不覺就被“套路”了
今天就把它們理一理
希望在新的一年
能幫助到小夥伴們
捧殺
對,就是這麼簡單,沒想到吧,捧殺就是最高效的洗腦方式。
只要說對你有利的話,你就會更傾向於認為他說的是對的。
——這就是人性當中最大的缺陷。
想想,賣衣服的一直都會誇這衣服凸顯你的身材、你的氣質,顯得你很年輕,但是事實呢?
再給大家舉一個非常常見的例子:從小到大,我們的老師都喜歡在我們的家長面前說這樣的話“這孩子很聰明,就是不怎麼愛學”。很多家長聽到這種評價之後會舒一口氣,覺得孩子智商挺高,以後就會厲害。
所以學生會自認為自己真的是聰明,會覺得自己只要認真努力起來,一切都不是問題,但是到最後你會發現,你錯了。隨著一個人的無所事事,他的能力會逐漸減弱。
一旦被吹捧衝昏了頭腦,便錯過了最好的努力時機。
讓利
“好消息好消息,因廠家破產倒閉,本店所有商品全部清倉大處理.......”
“讓利大促銷”“虧本大甩賣”“跳樓價”“領券返現”
這樣的宣傳方式經久不衰?不為別的,就因為——買東西的人,永遠都想賺便宜。
而且賣方和買方始終都存在著信息差,買方永遠都不知道商品的成本到底是多少,所以當賣方做出讓利的行為時,買方就會認為自己賺了便宜。
一件衣服,直接賣200元,很多人認為是便宜貨,但是從2000元降價到200元,大家就會認為這是低價買到了高檔產品。
所以很多時候,賣方只要假裝自己已經做了最大幅度的讓利,給了最大優惠,甚至都賺不到錢了、不願意賣了,買方就會覺得自己賺到了便宜,接著上當。
權威效應
無論是什麼人,只要加上一個頭銜,你就會覺得這個人非常的可信。
你想想,為什麼廣告一定要找一個知名人士來拍呢?哪怕知名人士跟這個產品好像沒什麼關係。
——因為人們總是相信那些在某個領域已經取得成功的人,會在其它領域也有很高的建樹。比如,奧運冠軍推薦的豆奶粉,商業巨頭推薦的手機,武打明星推薦的洗髮水......
但真實的情況是——他們可能只是在一個領域比較厲害,而在其它的領域根本就沒什麼見地。他們利用一種權威效應,輕易的左右著你的判斷。
製造焦慮
每個人群身上,都有屬於自己的焦慮和痛點。
並且,同類人的焦慮和痛點是基本一致的,比如:女生肯定會比較在意外貌和身材,老年人關注健康長壽,小孩子肯定是喜歡遊戲和玩具。
如果你能抓住某一類人的痛點,去給他製造焦慮,那就可以輕易地影響他。
比如,女生買化妝品的時候,可能就會被說,你現在皮膚狀態很差,毛孔粗大,用了我們這款產品才能緩解。
捆綁概念
要想把沒用的東西賣出去,就一定要捆綁概念。
比如,把鑽石和愛情捆綁在一起,不斷地給你灌輸結婚就要買鑽戒的概念,其實鑽戒對於結婚而言有什麼意思?對愛情又有什麼意思?
再比如,把飲料和上火捆綁在一起,讓你覺得怕上火就只能喝這個飲料。
還有,無論是一臺車,還是一款手機,其實都不應該跟愛國這件事掛鉤,但是現在很多商家正是利用這種方式在銷售。
信息隔絕
人的判斷力和鑑別力,都來自於信息獲取。
當你獲取的樣本信息足夠多的時候,你就會對這個世界擁有相對正確的判斷。
比如,你認識了一千個不同的人,他們的收入水平讓你有了一個基本的判斷,於是你再遇到一個人月入1萬的時候,你會判斷這個人屬於中等收入稍偏上一些。
但是如果將你能夠獲取信息的途徑全部切斷,讓你獲取錯誤的樣本信息,你就會失去判斷。所以,可怕的傳銷就是這個方式給人洗腦。
你以為那些人都是傻子麼?不,他們只是被單一重複信息源洗了腦,因而失去了判斷。
非常非常值得注意的是,重複的次數足夠多,或者頻繁的接觸某一個小領域的信息源,也會形成一種信息隔絕。
比如各種圈兒,其實都是這個邏輯,當你置身其中之時,無論裡面有多麼過激的行為,你也會習以為常。
給愛豆買一百多張同樣的唱片這種事兒,慢慢就成了正確的。
有沒有覺得以上這些小伎倆
都是經常出現
但又不易被察覺的呢?
好像不知不覺中就被“洗腦”了
所以凡事多觀察
遇事多思考
希望小夥伴們
都能夠小心“避坑”
不輕易被不良信息影響
編 輯丨謝子勉
校 對丨史一凡
校 審丨慧 子
值班編委丨徐興邦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你見過哪些經常出現而不易被察覺的“洗腦”方式?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