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才子傳》中曾雲:“茶鐺酒杓不相離”,可見品茗、飲酒是古人品質生活的必要元素。古代文人的案幾上不僅有墨香飄逸的文房四寶,也有沁人心脾的茶香和酒香。
“春風小榼三升酒,寒食深爐一碗茶”,這種意韻悠長的茶酒生活,讓很多現代人都羨慕不已。據說最初茶葉被古代先民當作一種藥材,用它煮出的水則稱之為“藥湯”。
到了商周時期大規模的茶園開始出現,至此飲茶成為了一種極具文化底蘊的風尚。秦漢時期飲茶之風從宮廷流入市井,至此形成了3000多年的品茗文化,以及讓人為之心悅誠服的“茶禮”。
自古以來飲茶都與禮儀緊密相連,大家在古裝影視劇中,也能夠看到有關“茶禮”的橋段。當家中來客人時都要先上茶。
而當主人要送客時,則會將手中茶碗放置一旁,識趣的自然就會起身告辭。倒茶時,對方敲桌子三下是啥意思?謹記不懂別亂敲!很容易鬧笑話。
第一、“茶禮”不可缺少繁文縟節
“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一枕秋風夢初回,三世春夢九轉生。”我國不僅是茶葉的原生產生,而且也是茶文化的故鄉,在長達幾千年的茶文化的薰陶下,就算是平時不經常飲茶的人,也會對“茶禮”略知一二。
常言道:“滿杯酒,半杯茶”,在中國人的待客禮節中,家中有客到訪一定要熱情款待,在用餐的時候也必然會好酒好菜的招待來賓。
但在給客人倒酒時卻必須倒滿,一則是因為滿杯酒代表主人的熱情似火,二則是因為半杯酒有招待不週之意。
而人們在品茗的時候,都會一小口一小口地啜飲,如果倒滿一杯茶就會沖淡茶葉的味道,所以品嚐不出茶水中蘊含的香茗之氣。
另外,茶水的溫度比較高,一旦倒滿很可能燙手,而“半杯茶”則有以誠相待的弦外之音,二者一旦顛倒就是明擺著逐客。
第二、茶禮中的精粹“叩指禮”
茶禮不僅是華夏禮儀的縮影,而且也是人際交往的試金石。“半杯茶”不僅是一種虛懷若谷的心態,而且也是做人留有餘地的體現。
其實,大家平時只要用心觀察,就會注意到一個這樣的細節,那就是主人在給客人斟茶時,對方往往都會用手指在桌子上敲幾下。
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呢?簡而言之就是表達謝意,而這種茶禮又可以稱為“叩指禮”,據說這種茶禮受到過“酒禮”的啟發。
在禮儀比較盛行的地方,當主人給客人斟酒時,客人就會將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捏在一起,在桌上輕輕叩幾下表示感謝。
後來這種禮節被應用到了茶禮中,“叩指”顧名思義是用手指在桌子上輕敲,而它的出現卻與古代叩首禮如出一轍。
而有關這個禮節的來源,還有一個比較有深度的典故有關係,想必大家看後就會明白其中的深意了。
第三、“叩指禮”的由來
相傳“叩指禮”和乾隆帝有關係,當年,風流倜儻的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有一次他微服南巡時正巧口渴,於是在來到了一家茶樓。
他一邊飲茶解暑一邊欣賞江南的風土人情,但這個消息早被當地的知府知曉,於是便喬裝打扮之後前往茶樓護駕。
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一旦皇帝在他的管轄區域內出事,那麼就不只是他自己要掉腦袋的事情了,嚴重的甚至還會株連九族。
這位知府到了茶樓之後,坐在了乾隆帝對面的末座。而見多識廣的乾隆帝,早都已經對此事心知肚明。
君臣二人開始打起了啞謎,乾隆帝裝作不認識這個知府,而知府也不便挑明此事。於是二人一副相見恨晚的模樣,在一起就像老熟人一樣寒暄起來。
由於乾隆帝先到茶館,所以以主人的身份為知府斟茶,而這個知府卻被下了個半死。因為作為皇帝的臣子,他見到皇帝必須行叩拜大禮,但因礙於皇帝的身份不便挑明,所以他記得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但
這位知府也不是吃素的,他靈機一動彎起食指、中指、無名指,在桌子上輕輕地叩了三下,意思是自己給皇帝行叩拜禮了,後來這一習俗一直流至今。
結 語
“一盞茶,一碗酒,半苑桃花,滴墨書軒”,茶文化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早已經成為了人際交往的敲門石。
如果在和別人飲茶之時,不懂得其中的奧秘就很容易失禮。不僅會丟面子甚至還會丟掉朋友,所以就算對其他茶禮充耳不聞,也要知道“叩指禮”。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給客人倒茶時,對方敲三下桌子是啥意思?不懂別亂敲,容易鬧笑話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