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贊、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一切都是基因,一切都是環境
其實吧,這個問題與問“為什麼有人更容易肥胖”幾乎是等價的。
那麼,為什麼有的人不容易胖,有的人更容易肥胖,而且一旦胖起來減肥更困難呢?
答案就在,所謂“一切都是基因,一切都是環境”。
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在生物學上,生物性狀都是在一定遺傳基礎上對環境適應說的結果。
人類的體型,肥胖程度也不例外。
研究發現,自從1970年代以來,全球成年人口中肥胖的比例增加了3倍,從1970年代中期大約只有4%的成年人體重指數(BMI)超過30,達到肥胖標準,到2016年這一比例升高到了16%。
短短幾十年的時間,人口肥胖率的飆升顯然不能單純用遺傳因素來解釋,還與包括飲食結構,缺乏體力活動,以及環境變化等因素相關。
但是,為什麼一部分人比其他人更容易肥胖呢?遺傳因素始終佔據支配性地位。
目前已知,至少有98對等位基因變異與肥胖相關。
雙胞胎和收養研究中,遺傳對肥胖的影響力估計介於30%到90%之間,表明在個體水平上遺傳是決定肥胖的最大因素。
也就是說,有人天生就容易肥胖,有人天生就不那麼容易肥胖。
當然,整個人群肥胖比例的大幅度增加說明,遺傳也需要通過環境來起作用。
遺傳影響整個壽命期間身體脂肪的變化軌跡
2018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與肥胖相關的等位基因影響這一生中身體脂肪變化的軌跡。
研究顯示,不論任何年齡,肥胖相關的遺傳評分(GRS)與BMI均呈正相關,女性的相關性更強。
這種相關性從成年早期開始增加,在男性到45歲時達到峰值;在女性直到60歲時才達到峰值。
具體來說,與肥胖相關的等位基因每增加10個,在男性BMI增加0.91 kg / m2,在女性增加1.35。
在女性中,有35%的人一生保持消瘦體型;27%的人一直保持中等體型;24%隨著年齡增加NMI也快速增加,發展成超重或輕度肥胖;而有14%的人BMI持續快速增加,並發展成明顯甚至嚴重肥胖。
在男性,四者的比例分別是35%,28%,27%和10%。
也就是說,女性中約14%的人天生更容易胖,減肥也就更困難;男性中這裡比例只有10%。
遺傳與環境相互作用共同起作用
2019年挪威的一項長期大型研究評估了遺傳在不同年代對肥胖的影響,顯示遺傳與環境相互作用,共同影響人是不是更容易肥胖。
研究顯示,對於35歲的男性來說,1960年代遺傳因素最嚴重者的五分之一人的BMI比遺傳因素最小五分之一的人高出1.20 kg / m2;到了2000年代,這一數值增加到2.09 kg / m2。
在相同年齡的女性,BMI的差異從1960年代的1.77 kg / m2增加到了2000年代的2.58 kg / m2。
也就是說,同樣具有易胖的遺傳體質,2000年代基因的作用比1960年代更加突出。
更直觀地說,一個帶有易胖基因的35歲男性,在1960年代基因可以讓他的體重比沒有肥胖基因的人多增加3.9公斤。
多增加的這3.9公斤未必足以讓他變成一個胖子。
到了2000年代,肥胖基因會讓他的體重比沒有肥胖基因的人重6.8公斤,足以讓它變成一個胖子。
這還沒完。
他攜帶的肥胖基因還能通過“致肥”環境因素(比如,雖然肥胖基因讓他更熱衷吃高熱量食物,但在1960年代由於食物缺乏卻吃不到;到了2000年代,食物的過剩讓他可以盡情享用他喜歡吃的高熱量食物)讓他額外再增加7.1公斤,保證他變成一個大胖子。
也就是說,目前的環境因素讓肥胖基因有更充分的發揮空間,基因與環境共同作用讓肥胖基因得到了充分的表達。
相反,在食物缺乏的年代,即使帶有再強的肥胖基因,長期飢餓一樣讓他變得骨瘦如柴。
基因說:越肥胖,減肥越困難
減肥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主觀故意行為來逆轉肥胖。
既然基因與環境共同決定了一個人更容易肥胖。
那麼,減肥本質上就是“逆天而行”。
這樣,在基因和環境都沒有改變的情況下,想要通過有意識的行為來逆轉肥胖,自然絕對不是容易的事情。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大家。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容易胖的人為什麼減肥更困難?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